1255再鑄鼎  第621章 共克時堅 完 砥礪前行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1255再鑄鼎 | 修改兩次   作者:修改兩次  書名:1255再鑄鼎  更新時間:2021-04-02
 
1270年,7月7日,連云郡。

江級“吳淞江號”拖著一連串的平底糧船,順沭水而下,抵達了連云郡港口。

連云郡地理位置偏南,受旱情的影響較小,同時境內水脈充沛,有著良好的灌溉條件,所以這次成了東海國本土中的一片樂土,非但沒有糧食減產,反而因為超過預期的移民涌入而更繁榮了。

在大勢影響下,連云郡田地得到了更充分的開墾,城市工商業也有了發展的苗頭,總之一副前途大好的樣子。既然如此,那么它也得承擔一部分的義務,向災區輸送更多的糧食。

輸送糧食更多的是個運輸問題,糧食總是有的,但如何從田間地頭將糧食匯聚到一起,再裝車裝船運到別處,又批發零售到吃糧人的手上,可是個大學問。在農業時代,運輸環節消耗的糧食比送達的更多可是再常見不過了。

所幸之前連云郡以沭水為大動脈進行開發布置,人口聚集在沿河地帶,所以通過沭水運糧就比較容易了。而現在有了蒸汽船,能夠在水面上無視風向和水流主動移動,就大大加快了物流的速度。

“吳淞江號”就是海洋部指派來協助運糧的蒸汽船之一,這艘船與之前在東北大出風頭的“黑龍江號”和“松花江號”同屬江級,設計基本一致。不過,由于出廠較晚,再加上主要部署在本土不太用擔心可靠性問題,所以它采用了更強的動力源,也就是在“洪流260”四缸單動蒸汽機的基礎上升級成了四缸雙動的“洪流280”,同時配用了更大的鍋爐。這使得它的功率達到了180kw,足以在條件適宜的水域中達到十節的航速。也正是因此,使得它有充沛的動力完成運輸任務——雖然它本身沒有多大載貨空間,但可以作為拖船拖著別的駁船走啊!

江級吃水淺,因此可以深入長江以北的內河水系,在沭水、沂水、黃河、運河、淮河等處都可暢通無阻。吳淞江號和它的姐妹船們,這些天來就是卸除了大部分武裝,滿載著煤炭奔波于這些水系之中,把散布在各地的糧食有效地聚攏在一起,運回臨沂、連云郡,再通過鐵路和海運運回災區,為抗旱救災做出了卓越貢獻。

“是關大富關艦長嗎?”

吳淞江號靠岸后,早已在港口等待多時的王世明領著幾人來到了艦橋中,看到關大富的少校軍銜,就朝他打起了招呼:“之前收到電報了吧?這是正式調令,今天把這批糧食卸到我的‘y020’實驗船上,然后明天我們就返回本土。”

關大富當年在北清河一戰中擅自脫離戰列線而被上峰責罰了一頓,之后好不容易才補救回來,但現在也只是個少校。

他知道眼前的這位“王少尉”實際上是正牌東家,不敢怠慢,接過調令看過沒問題之后,便說道:“好的,港務聯系好了嗎?好了的話這就開始裝卸吧。對了,這y020是什么船?難不成又有新船出來了?”

王世明神秘地笑了一下:“不是什么新船,只不過是舊船改裝而已。少校要是有興趣,可以跟來看看。”

關大富按捺不住好奇心,安排好手下的輪值,就跟著王世明去了他那艘“y020”上。不過讓他有些失望,這果然不是什么新銳船只,真的只是一艘普通的順風級運輸船而已。

“有些失望?哈哈,沒必要嘛,又不是什么船都得做成戰斗船只的。”王世明一邊帶他走進底艙,一邊介紹起來,“你也知道,靠拖拽的形式拉著駁船走,行駛效率是很低的,不如把貨容積都集中到一艘大船上。這艘就是一艘實驗性質的蒸汽運輸船。”

現在本土對糧食需求很大,正是四面八方往內運糧,需要大量運力的時候。不過作為東海國海運主要力量的順風級顧名思義,在順風時表現不錯,但逆風時就不怎么樣了。進行季節貨運的時候這個問題不明顯,但現在要求頻繁在兩地之間往返,這個問題就更突出了。所以,海洋部就試圖把蒸汽動力應用在這級別的海船上,以改善航行性能、增加運力。

不過,由于當前的蒸汽機械仍然相當落后,這就使得功率和運力不能兼得。如果為了省空間而只裝小機器,那么增加的動力相比風帆也未必有多明顯,基本是白做工;相反,如果裝上太大的蒸汽機,那么整套動力單元和煤炭會占據大量的噸位,擠壓貨物空間,細算下來未必劃算。這次,闊馬造船廠聯合澎湃動力和灣口容器,詳細計算了好一通,最后搞出一個“有效運力”的概念,也就是把有效載重噸位乘以平均航速,算出一個最大值。在當前技術條件下,他們認為蒸汽驅動運輸船的航速有個五節就夠了,這個速度已經超過了帆船在多變風況下的普通航速,有了實用價值,而所需的推進功率不會太大,相應的占用空間也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使得有效運力最大。在這個思路指導下,他們改裝了一艘舊順風級,也就是這艘y020了。

“為了盡可能減少空間占用,我們用了一臺新型的三缸機和鍋爐,放在底艙中央。實際上由于替代了一部分壓艙石,所以這臺機器的占用比想象中的小多了。這艘船原本的載重量是四百噸,現在扣除煤炭只不過降到了三百,影響可以說很小了。倒是螺旋槳有些麻煩,得從龍骨穿過去,加固結構廢了好一番功夫。”王世明自豪地介紹著。

關大富似懂非懂地跟他進入了這艘船的動力單元中。

這個動力單元要比江級上的小巧的多,位于底艙中央,還占據了上層的客貨艙的一部分。由于這艘順風級是木龍骨,所以不得不用了格外的鐵框架進行加固。煤艙就設置在動力單元兩側,既是為了隔音隔熱,也有一定的減震作用,不過容積并不大。

“咦,這臺鍋爐,和之前的溫泉系列大不一樣啊。”

“哈哈,關少校識貨啊。”王世明得意地拍著這座一人多高的新型鍋爐,“這是一臺原始的水管鍋爐,雖然因為工藝問題只能用粗管子,但也足以把蒸汽壓力提高到半兆帕,在船上這可是個大突破啊。”

這臺鍋爐并非常見的圓筒形,而是一個近似三角形的形狀。關大富對此可能不明所以,但如果后世人看到它的內部結構的話,就會發現里面和太陽能熱水器很像。也就是說,內部上方有個橫置的圓筒形的蒸發容器,底下一左一右有兩排斜置的水管,整體形成“只”字形,就像兩個太陽能熱水器組合到了一起。這種構型使得斜水管在一面受熱時內部產生溫差,進而產生自發的冷熱水循環,熱水上升,冷水下降趨近受熱面,從而能有效地利用外部熱能。這臺實驗鍋爐就是利用了這樣的原理,用一個頂置的大圓筒和兩排斜水管構成了一套高效的蒸發系統。煤炭在只字底部燃燒,使得水管內的水高效地變成壓力更高的蒸汽,從而可以更高效地推動蒸汽機。

這些細節關大富不知道,但他作為江級的艦長,惡補了一系列熱機知識,對于“05”這個壓力意味著什么是很清楚的:“半兆帕?那豈不是甚至足夠推動復脹機了?”

歷史上蒸汽機最重要的改進之一就是復脹化。蒸汽機的原理是高壓蒸汽進入氣缸推動活塞做功,而這些蒸汽排出氣缸之后仍然有一定壓力,若是將它引入另一個氣缸,豈不是就能再次做功了?這便是復脹化。當然,理論是很清楚的,想實用化卻不容易,問題的關鍵在于第一次進入氣缸的蒸汽壓力要足夠高,排出之后才能仍然保有足夠的壓力再次做功。之前東海產的船用鍋爐只能產生02a,復脹蒸汽機就有實現的可能了。

王世明見關大富接上了茬,覺得找到了知音,非常高興,當即就把他帶到了鍋爐房后面的機房,將一臺新銳的立式三缸蒸汽機展現在了他面前。

這臺蒸汽機外表看上去也沒什么特別的地方,三個氣缸位于頂部,通過豎向運動的連桿曲軸驅動位于底部的傳動軸,各類閥門和與軸聯動的操縱桿倒是更復雜了,不過一時也看不出什么端倪。所以關大富看了它,倒是沒有太過驚奇:“嚯,看著精神啊。這氣缸大小和洪流280的差不多,也是400級的吧?怎么工作的,有多少功率?”

一串問題拋來,王世明不煩反喜,一個個講解道:“邊上的兩個確實是400的,都是雙動的,實際上如果把它倆單獨拿出來,就是一臺雙缸雙動的洪流265了。這臺機器的關鍵是中間那個缸,內徑反而要小一些,只有300,這樣橫截面積就是其余兩個缸總和的三分之一了。高壓蒸汽過來之后,首先進這個小缸,做功之后排出去,大約還剩三分之一的壓力,緊接著分流進旁邊兩個缸再次做功,輸出相等的扭矩。如此就實現了一股蒸汽兩次做功——這便是革命啊!

嘛,論起功率,這個系統也就90千瓦,比之前的洪流260還差一點,但耗煤量只有一半,前景可是大不一樣了。可惜鍋爐壓力還是不夠,最終出口的氣壓只剩一點點了,不然還能再脹一次,那可就更了不得了。不過這也不錯了,想一口吃成個胖子可要不得,而且出口壓力低也就更容易冷凝,到時候在海上獲取淡水也就更容易了。”

在有了羅氏動力機械這個競爭對手后,澎湃動力也不敢怠慢,把幾年研究的技術儲備一下子掏了出來,搗鼓出了這臺實驗復脹三缸機。至少在性能指標上,這臺機器實在是令人驚喜,如果能成功應用,必將再次革新動力機械的市場。陸上應用暫時對效率還不太敏感,而海上更追求這一點,所以設計運輸船的時候,首先就把它放上去試用了。當然,光有了指標,若是可靠性不行那也白搭,所以還是得多多檢驗才行啊。

關大富聽了他的講解,也贊嘆起來:“可真是不錯啊,省了一半煤,那就是腿長了一倍。有這么臺機器,可真是縱橫四海,哪里都去得了。對了,我看這套動力單元體積也不大,那豈不是裝在江級上也沒問題?”

王世明哈哈一笑:“當然了,以后還有更大的,到時候改裝過去,江級就是又快又能跑了。嘛,不過現在這套系統也是剛出來,真跑起來不知道會出什么故障,所以還在實驗階段呢,跑熟了才能量產。我這次就是帶這y020出來多跑跑的,順便也運點糧,等跑上一陣子沒問題,就可以推廣了。”

關大富憧憬地說道:“那可真得快點才行了啊。”

事不宜遲,第二天y020便滿載著糧食,在吳淞江號的護衛下向本土的方向出發了。兩艘船都冒著黑煙,在一片帆影之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在新型復脹式蒸汽機的推動下,這艘六百噸排水量的順風級在完全不依賴風帆的情況下也可達到五節以上最高六節的航速,從后世的眼光來看慢如牛,但以風帆時代的標準來評價也不算慢了。不過現在他們向東北行駛,來自東南方的夏季季風是側風,所以兩艘船上都掛著風帆加速。兩相疊加,使得y020的航速超過了八節,嘛,實際上也就是吳淞江號不開機的速度。這個速度一直保持著,正午時分就過了一半航程,看樣子,天黑前他們就能抵達黃島了。這對于星火級之類的快船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于順風級這樣的慢船來說可是破天荒啊!

“運輸船還是要越大越有出路啊。”王世明看著海圖,由衷地感嘆道。

船越大,推進所需的功率自然也越大,但這個需求不是線性上升的,而是排水量越大,單位排水量所需的推進功率反而越小。比如說,現在的江級載貨量不足一百噸,卻需要180kw的功率才能達到十節航速;而二戰時美國大量建造的“自由輪”載貨量過萬噸,卻只需要1500kw就能達到更快的速度,運輸效率可謂天壤之別。這中間當然也有技術水平的原因,但總的來說,想更快更省地運輸貨物,把船盡可能造大就對了。

“來了,來了!”

王世明一會兒下到機艙中觀察新機器的運行情況,一會兒上到甲板上乘涼。這時他在甲板上,激動地叫了出來,卻不是因為機器出了什么狀況,而是因為東南方的海平線上出現了一大片黑云。這不僅意味著一場風暴可能要降臨,還意味著……

旱災要結束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