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俗人  第1457章 行省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貞觀俗人 | 木子藍色   作者:木子藍色  書名:貞觀俗人  更新時間:2021-08-29
 
早在貞觀年間,大金川以西就設立了西昌道,將這片包括西山弱水四十八羌部的邊遠山區都納入了大唐直接控制。

設州置縣,屯兵駐軍。

以西寧州(涼山西昌)為首城,設立了會野州(康定),丹巴(西嘉梁州),道塢州(道孚),劍川城(劍川),聿赍城(德欽),劍尋(維西),鐵橋,謀統城(鶴慶),松外城(鹽邊),會川(會理),保塞(冕寧)諸州縣、城堡、驛站等。

不過當年初設西昌道后,對于東女、西山八國等為首的諸西羌部落,其實也還是以羈縻統治為主的。哪怕后來設道,但也給予了那些西羌很多的自治之權。

畢竟大金沙江、大雪山以西地區,實在算不上什么好地方,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人煙稀少。

只是既然是邊遠蠻地,那么西羌部落首領們,便不免格局有限,往往有些酋長便目光短淺,甚至容易膨脹,桀驁不馴。

這幾十年來,雖然朝廷堅定不移的往西昌道加強控制力,修建道路,增加驛站,甚至是移民,又是開發當地的礦山等,但受限于這里的條件,發展的還是比較緩慢的。

因此時常有劫掠貢品、稅賦,部落互相兼并、仇殺,以及公然對抗朝廷的事情發生。

西羌過去號稱四十八部,實際上這不過是個統稱,事實上大大小小的部落林立無數,一直也都是一盤散沙,早年較強勢點的也就是東女國、西山國等,其余的也都是這個占一條河谷,那個占幾條山川,反正就是在山里逍遙自在。

一般他們部落仇殺、互相劫掠兼并,西昌道的官員、駐軍也都會去調解,只要不太過份,就是不搞到朝廷、官軍頭上,也不會大動干戈。但有時這些人也會膽大的搶劫商路,甚至打動中原商人過去開的礦山,劫掠移民的屯堡等,這就是犯了紅線。

前兩年蔓延整個康藏高原的大叛亂,其實起因就是朝廷在山南控制了滇越和麗水等地區后,對這片高原也形成了一個戰略包圍,朝廷有了南面更富裕的河谷平原、河口三角洲后,當然也就更有動力要打通高原,聯通內地。

所以新一輪的改土歸流開始,也帶動了區域內的許多礦產資源等的開采價值上升,大量商人涌入,甚至朝廷的駐軍都在增加,朝廷實行更高規格的流官派駐,對土酋自治的權力削弱,對他們以往那種亂來容忍更低。

于是各地都出現了規模不小的剿匪行動,其實也就是敲打那些土人,同時也是搶奪一些重要的資源礦產等,沖突加劇,最后爆發了蔓延整個高原地區的大叛亂。

之所以沒牽涉到劍南云南以及青海隴右等地,就是在于,那些地方朝廷的控制力度更強,而康藏地區其實之前一直是半羈縻狀態的,他們的利益觸動是最大的,所以他們反應最激烈。

只是現在畢竟不是貞觀朝了,朝廷連麗水、滇越都拿下了幾十年,還會允許康藏高原上這些蠻子們鬧騰,當然是不客氣的出兵。因為當時西昌鎮節帥剛好病逝,西昌軍一時群龍無首,加之西昌軍在邊鎮中屬于不論數量還是實力都偏弱的,因此剛開始的平叛中表現不太好,惹的滇越道的秦彥道直接聯合了麗水道的吳師德,三江鎮的程伯獻一起出兵,迅速聯手平定叛亂,殺的人頭滾滾。

事后,朝廷從安西調來了郭待封做西昌節帥。

郭待封是個狠人,來了又殺了一通人頭滾滾,然后上書朝廷,說之前改土歸流不夠徹底,給土人們的自治權力太大了,得收回,要全面改土歸流,西昌鎮將士們愿意為朝廷深化改土歸流,提供武力支持。

郭待封甚至還上了一道平藏三策。

紫宸殿。

東西兩府聯席會議,共議國政,內相翰林院大學士、計相轉運使以及御史大夫也都列席,另外皇帝的內廷諸司宦官首領太監們也都在。

左右宣徽院使、左右樞密院使、左右翰林院使、左右政事堂使等大宦官們,被尊稱為太監,這個稱呼來源是宣徽院二使分兼內侍監和殿中監。

二監最早是用士人文臣為長官,被稱監,或大監、太監。后來漸漸的專用宦官,也尊稱太監,現在則成了對最頂級的那群宦官們的敬稱。

右仆射秦孝忠在向皇帝報告郭待封的平藏三策,其實也是老生常談,不外乎加強整治川滇腹地邊境野番地區,將腹地三邊之蠻夷,收入版圖,設官治理,將整個西昌連帶著之前為朝廷藩屬的蘇毗、吐蕃、象雄甚至是泥婆羅,都要直接改土歸流。

郭待封力主把這四藩也都納入西昌道。

最后一策則是加強對高原的開發,先是修建幾條連通整個高原,并連接劍南云南麗水滇越以及安西、信度、青海、隴右的大路,使的聯系一體,同時改造高原,廣興教化、開發實業,加大對當地資源礦產的開發。

礦產資源的大力開發,也能帶動地方經濟稅收,甚至能帶動地方百姓,也能引入更多的人口過去,有助于加強控制。

“蘇毗、吐蕃、象雄、泥婆羅四藩都納入西昌,全部改土歸流,那這個西昌道也未免太大了些,東西得有六七千里,南北也有兩千里,太大了,根本管轄不過來。”

新拜中書侍郎入政事堂的魏元忠提出異議,他早年是在西寧州任過刺史的,算是西昌道出來的官。

很清楚的了解那片地區,蠻的很。

雖然貞觀朝起,道一級行政區劃就穩固了下來,后來又常設了經略使司、觀察使司、常平使司和提刑使司,分管軍、政、財、法,不過道一級,四司是平行機構,甚至許多道的四司都不是設在一城。

往往是各駐一城,有的道甚至四個司分駐四城,因此道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正式道城。

而在后來,朝廷又正式取消了內地都督府制度,大的都督府改設為府,如并州府、揚州府、廣州府、益州府等,這些升格為府的原大都督府治地,削去了許多軍事職權,甚至對周邊州的管控權力也大多削去。

府只是比州高一級的區劃,但依然屬于道之下。

道依然還只是個不夠完整的行政級別,始終沒有一個如府尹、州刺史這樣的主官設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道這一級,管轄地方太大,如果給州以上的道級設立了常設的主官,統領整個道內的各州,并衙級的四司,那權力大的驚人。

朝廷甚至得考慮,會不會失控。

畢竟現在道設四司,可這四司終究是各管一塊,而且屬于是朝廷中央有司的派出機構。

這也是后來為何朝廷在邊疆地區,把大都督改成了節度使的重要原因,邊疆地區遠離朝廷中樞,形勢又更復雜,需要比較統一的事權。

所以設立了節度使,相當于軍區,在軍事這塊有很大的權力,甚至這些年還漸漸的讓節度使又兼任觀察使、常平使、提刑使等,就是為了讓事權統一,以更高效迅捷的自治邊地事務,避免事事請示中央,延誤時機,效率低下。

但朝廷在內地可不敢這樣做。

西昌不算內地,也是設了節度使的,但如果把四藩也納入西昌,那就算節度使一人再兼四司使,也管不過來。

“陛下,臣近來思考國朝以來的行政區劃,從武德朝時設立過的行臺,到總管府,再到后來的都督府,再到后來設道,設四司,甚至是設節度使,總是不斷的變化調整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更適合當前形勢,更好的為天子管理地方。”

秦孝忠掏出一本奏章,開始獻策。

他建議在非內地腹心的沿邊地區,恢復行臺制度。

武德朝的行臺制度,也稱行尚書臺制度,這不是大唐獨創,而是魏晉南北朝時興起的一種制度,行尚書臺,就是尚書省派出地方的臨時機構,代行使尚書省在當地的權力。

行尚書臺長官也稱尚書令,或行臺尚書左右仆射,一般大行臺還設有行臺六部尚書,一般行臺則設兵吏戶等兩三部行臺尚書。

由朝廷派遣宰相或是大將、親王等出鎮地方,一般是在戰時,或是地方發生叛亂等特殊時期,臨時設立這么一個機構,派出一位大臣坐鎮,給予他足夠高的權限,以更快速的處置事務。

事平之后,往往也就裁撤了。

當年李世民就曾任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整個潼關以東的中原地區,都在李世民這位行臺尚書令的控制之下,文武軍政各方面事務都直接由他說了算,他就是大唐長安朝廷在陜東地區的最高代表。

不過唐初的行臺很快就廢除了,之后是權力稍弱的總管府、都督府。

現在秦孝忠提出在部份地區,設立行臺,因為如今朝廷中樞是中書門下,所以行臺當稱為行中書門下省,簡稱行省。

比如西昌道,如今形勢特殊,可以設立西昌行省,由朝廷從中樞派一位宰相,或者是選派一位高級大臣,加中書侍郎或是門下侍郎銜出任行臺長官。

行高官官可以設兩位,比如行省中書令和行省侍中,當然,如果覺得這樣容易跟中央長官混亂,也可以改個名字,也是很簡單的事。

但是行省設立,它的權限會很高,屬于中書門下派出機構,是政事堂的分支,但是可以是常設,所以不需要如唐初行臺一樣,從中樞調派人出去。

而是挑選足夠級別和能力的官員,組建行省衙門,道級的四司,也成為行省的下屬機構,如州刺史下的六曹。

這個行省的長官,不管是叫總督還是叫行臺中書令,他與之前設立過的宣撫使、宣慰使、安撫使等這些臨時性的官職不同,他是一省的正式主官,其所統領的行省,也將取代道,成為健全的一級行政區劃。

在一道之內,行省衙門就猶如一個小政事堂,其權力之集中和強勢,都是前所未有的。

秦孝忠的這行省制一出,殿中都一時安靜。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