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俗人  第1464章 洛陽天子VS呂宋太師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貞觀俗人 | 木子藍色   作者:木子藍色  書名:貞觀俗人  更新時間:2021-08-29
 
紫宸殿中。

宰輔們皆已退去。

皇帝手支在案上撐著頭。

“大家可是龍體不適?”樞密院使、知殿中省、左監門大將軍楊思勖上前輕聲問道。

年輕的天子卻只是擺了擺手,“你們說,剛才武安王突然提議設行省,有何深意?”

四十多歲的楊思勖雖非宣徽院使,但因為能打、夠狠,也足夠忠心,所以深得年輕的天子寵信。一介宦官,卻授正三品的金紫光祿大夫階,又授左監門大將軍職,同時為樞密院使兼知殿中省,號稱最能打的宦官。

中宗天寶年間,就已經數次帶兵在邊地平定叛亂,戰績絲毫不比武將差,他用兵打仗就一個特點,狠。軍紀嚴明,對待敵人對待自己都狠,抓到的叛亂蠻夷首領,都是直接凌遲,他坐一邊欣賞,還要把割下來的肉當著對方面的下酒吃。

曾經有幾次他麾下的宦官收受賄賂以及違反軍紀等,結果楊思勖一樣把他們凌遲下酒,甚至有一個還是他十分寵愛的義子,結果也被他殺了吃了。

這樣在外面兇神惡煞,但對皇帝忠心耿耿的太監,皇帝當然喜歡。

“秦相提議于臨邊之地設行省,確實有不少利處。”楊思勖是個比較有見識的太監。

“朕想知道深意。”

深意?

楊思勖馬上明白了,皇帝想知道秦孝忠提出設立行省的用意,不僅僅是公事上,而是私底下,是不是有什么私心。

“你們幾個,也都說下看法。”

李昊很年輕,繼位才不到半年,但畢竟做了二十多年太子,很早就確定了繼承人的儲位,也很早就配齊了東宮班子,很早開始學習處理政務,甚至在中宗身體不適的時候,還會監國。

所以李昊不是什么都不懂的皇帝,他平時對兩府宰輔們表現出言聽計從的樣子,不過是個姿態。

皇帝可以事事都照準兩府宰輔的提議,但他得先弄明白他們的意圖,就算現在還不能在朝堂上表明自己的態度,但得做好準備。

“朕覺得設立行省,事情沒有這么簡單!”

年輕的皇帝對著自己的心腹宦官奴才們,表現出了在外臣面前沒展現過的一面。

“當年來濟、裴行儉、上官儀為宰相時,推動了邊疆廢大都督府設節度使的改革,雖然改設節度使之后,邊疆確實安穩多了,邊臣處置邊事更有效率,但是到如今,你們也看到了節度使的一些隱患,他們的權力太大了。”

當年的節度使改制,背后是兩府宰執聯合推動的,這后面肯定也是有秦瑯這位太師的同意的。

而現在秦孝忠突然提出要搞行省制,這背后是不是又暗藏了什么玄機,打著什么埋伏?

皇帝不得不這么想。

在推行節度使制后,現如今邊地一共有十三鎮,這些邊鎮掌握著數十萬精銳邊軍,長期鎮守邊疆,形成了幾大邊軍集團,就算是洛陽宮里的皇帝,對這些邊軍也只能是勉強的盯著,卻無法再像過去那樣,完全掌握著軍隊。

以前府兵制時,兵歸府,將在朝,兵將分離,除部份輪流番上外,多數都是在鄉里務農的,而現在,邊軍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常備軍事力量,節度使是長期直接統領著數以萬計的本鎮兵馬的。

過去邊疆的都督府,雖也有都督統邊軍,但那時與現在還是有很大的區別,都督沒有如今這么大的兵權。

而更不要說,改節度使以來,功臣集團通過控制著這十三鎮邊軍,掌握著這支強大的邊軍力量,越發的穩固著他們功臣集團在軍中的威望。

而秦家,也一樣得益于這節度使改制,保持在軍中的影響力。

比如大唐最強大的西軍,就一直是由秦家控制著。

河中節度使李秀剛入京晉升樞府參知政事,然后馬上黑齒常之就去接任了,這兩人都是秦家的舊部和姻親。

然后滇越道節度使秦彥道,朝鮮道節度使秦俠,更是秦瑯的兄弟和兒子。

三江節度使程伯獻、麗水節度使吳師德,這兩人分別是程咬金的孫子和吳黑闥的兒子,跟秦家的關系非常親近。

節度使制度,增強了軍功集團的實力,也穩固著秦家的勢力,這都是如今不爭的事實。

甚至十三鎮節度使,讓皇帝都感覺有幾分力不從心的感覺,有種不是那么聽指揮的感覺,這種感覺很不好,但幾十年下來,想改卻又難了。

現在秦孝忠說要在中原內地與邊疆十三節度之間,再把一些道改設為行省,介于節度使管轄和朝廷直轄之間。

比如說西昌道、三江道、黔中道、廣西道、福建道、湖南道、朔方道、燕北道、青海道、河西道、山南道等,皆可設行省。

而關中、隴右、河南、河東、河北、山東、淮南、湖北、江西、江東、浙江、廣東等兩京十二道,則由政事堂直管。

要劃出來設行省的,基本上還是屬于比較偏僻落后的地方的。

可就算是這些地方,皇帝李昊也不敢說輕易就答應,他怕又如當初搞節度使一樣,最后尾大不掉。

“老楊,你給朕參考一下。”

楊思勖也覺得這個事情不簡單,可他雖忠心耿耿,但也只是比較能打,而且這種能打和狠厲,其實是骨子里帶來的。

別看皇帝繼位之初,就對這位太監十分寵信,還特意讓楊思勖歸入弘入楊氏,大大抬舉。但其實楊思勖并不姓楊,他本姓蘇,原是廣東道羅州豪酋蘇歷之子,其母親家族同是羅州大酋陳氏,兩家屬于土酋間的政治聯姻。

不過在他六歲的時候,羅州蘇陳這兩個世代豪酋因為卷入叛亂事件中,最后被連根拔起,年僅六歲的他,被免于一死,但被凈身入宮為奴。

入宮后,拜了楊姓宦官為養父,這也是宮中的一種傳統。

改名楊思勖后,他因為打小比較狠,又肯用功讀書識字等,又有宮中楊氏宦官家族的幫襯,所以倒也漸漸上位。

可說到底,皇帝讓他去砍人,這毫無問題,他可以親自上陣沖殺,殺起人來毫不手軟,甚至他初次帶兵立功,就是奉旨去嶺南家鄉故地,殺那些曾經的同族俚僚蠻夷們,那次他把俘虜的叛亂蠻夷,全都給殺了。

但要說到這設行省,背后真正的深意,楊思勖一時想不明白。

也不愿意費那心神,直接對皇帝道,“大家何不召北門學士們前來參謀?”

北門學士,其實不是一個正式的朝廷編制的學士官職,朝廷的學士很多,比如有館閣職的三館三殿三閣,也有特別的翰林院學士。

這北門學士其實本是民間的一種稱呼。

在中宗天寶年間,中宗親政之后,就開始以編書、整理等名義,召一些文章做的好,但出身不是外戚、功勛之家的寒門年輕學士們入宮。

實際上這些年輕的優秀士子,經過皇帝的面試挑選后,最后會挑出一些比較有能力的,充做自己的私人顧問,皇帝會把一些自己不理解的朝廷大事等,拿出來跟這些人秘密商議。

因為這些人都不是正經學士,是以編修整理皇帝書籍等名目召進宮,所以他們不經南衙入宮,而是從北門入宮,因此被民間私下稱為北門學士。

兩府宰執們其實也知道這些北門學士的存在,這些人本來是沒有資格跟皇帝商議軍國大事的,但大家也不好過多干涉,所以只要不在正式場合出現,大家也就睜只眼閉只眼了。

本來皇帝的正式秘書是中書舍人,六位中書舍人就是為皇帝起草詔令的,但事實上皇帝跟中書舍人其實不親密,所以很早起,皇帝就又設了翰林院,分了內制之權。

但漸漸的,翰林院的學士們,也不再是皇帝信任的私人秘書了,于是皇帝又用宣徽院的宦官們,可宦官們往往學問才識有限,因此皇帝最后又從秘書監、弘文館等這些館閣里,挑選一些年輕、有才,地位不高,且不是外戚、功勛集團,也不是宰相大臣學生、親戚的直學士、待講等入宮參謀。

這批人被稱為北門學士,官方正式頭銜是在本職外加一個待詔銜,意思是可以隨時聽候詔命,入宮侍君。文章寫的好就是文學待詔,棋下的好,就是棋待詔,諸如此般,甚至醫學卜卦等等,只要有特殊才藝,都可能成為待詔。

當然,事實上這些待詔,入宮到底干嘛,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官方正式的說法,就是才藝待詔。

所以北門學士們就算有才也得皇帝賞識,其實始終還是難登大雅之堂,地位也一直是受到限制的。

不過仍然有很多年輕才子,因為出身不高,或者不被當朝相公們賞識等原因,所以很樂于成為皇帝的北門學士。

皇帝疑惑,他們也是愿意積極參謀建議的。

李昊想了想,點頭。

“詔弘文館直學士劉祎之,秘書監著作郎元萬頃,起居舍人范履冰、苗楚客,起居郎周思茂、韓楚賓六人入宮待詔!”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