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444章 小冰河期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不負大明不負卿 | 十光   作者:十光  書名:不負大明不負卿  更新時間:2020-07-06
 
小冰河時期到底有恐怖,以致于對大明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呢?

在人類發展史的一萬多年以前,氣溫有一段驟然升高的時期,而且保持了相當平穩的狀態長達八千多年。

那段時期的氣溫,一直在我們所經歷過的二十世紀初期那樣的氣溫上下小幅波動,這樣的氣候于人類正合適,給予了人類發展良好的條件。

但是,到了明朝中葉,即公元1500年后,氣溫開始驟然下降,整個降溫過程十分明顯,而且氣溫最低的階段正好是明朝末年的那段日子,即公元1580年(也有說1600年)至公元1644年。

在那段時間里,氣溫驟然下降到了千年以來的最低點,萬年以來的第二低點,即便在百萬年也是最低的6、7個極度寒冷的時期之一。

崇禎皇帝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時期之中段,整個氣溫回暖是在明朝滅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

這也是為什么有許多人堅持認為“天也要滅大明”的原因所在。

極度寒冷的天氣驟然加劇,導致糧食產量驟然下降,這對于一個人口龐大的大明帝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而且,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大明王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是秦晉,后是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并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

這樣長時間和高密度的災害極度削弱了明朝的國力,到公元1619年整個“小冰河期”進入了氣溫最為寒冷的時期,如果以公元1580年開始算,整整肆虐了大明40年;如果以公元1600年(16世紀最后一年),整整肆虐了20年。

那時候的大明已經江河日下了。

熟知明史的應該都記得公元1619年(即萬歷四十七年)是什么日子。

薩爾滸之戰。

以明軍大敗而告終的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

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后金,后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后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堪稱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范。

當然,江河日下的大明不如人也不能怪在天氣頭上。

天氣對雙方都是平等的。

但必須得承認,以火器軍械為主要戰力的明軍,被迫在糧草和裝備都匱乏且訓練并不足備的情況下,與后金軍開戰是吃大虧的。要知道,無論是蒙古族還是女真族,他們作戰最大的特點就是機動性強,出戰時通常不怎帶糧草,打到哪兒搶到哪兒。

惡劣的天氣導致糧草匱乏,大明軍能不吃虧嗎?

待崇禎皇帝即位后,惡劣的災情更是進入了谷底。

雖然小冰河期災變的前兆最早可追溯至弘治一期(公元1500年),到了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開始變得比較明顯,但是時起時伏,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前后才開始驟然加劇,達到災變的高峰,高峰期持續到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

萬歷、崇禎年間,天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于在山西爆發,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區,這直接導致了北京城輕易被攻占。

萬歷四十七年后氣溫稍有回升,但不是很明顯。

直到明朝滅亡以后,氣溫于公元1650年后才開始快速回升,這才有了滿清所謂的“康乾盛世”——但其實,這也不過是氣溫回暖后災情減弱罷了,和明朝正常時期相比還差得很遠。

所以,不得不說,小冰河期對明朝的國運真個是雪上加霜。

當然,還是那句話,失敗了主要還得從自身找原因。

但在小冰河期,尤其是惡劣時期的大冬天,大明糧食匱乏,菜沒得吃,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張居正他正是想到了這一點:既然暖棚在大冬天能夠培植除出果蔬,那不是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嗎?

所以,張居正吃完兩塊兒西瓜后神清氣爽地拉著朱翊镠的手:“潞王爺,我想請教你幾個問題。”

“張先生問吧。”

“暖棚種植容易嗎?成本高不?像普通百姓能做到不?”

“只要不是三餐不繼窮得叮當響的,一般都能做到。”

“好!”張居正異常的興奮,“我真想出去參觀參觀。”

“將來有的是機會。”

“將暖棚種植的技術推廣到全國,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張居正又問。

朱翊镠回道:“其實,也談不上什么技術,要想推廣,半年時間足矣。”

“太好了!簡直太好了!”張居正越說越來勁兒,“也不知怎么回事兒,最近兩年每到冬天,氣溫變得異常的寒冷,而每到夏天,又是持續大旱,每年不知凍死餓死多少人。”

“張先生,這是小冰河期。”在張居正的面前,朱翊镠倒是不怕說著超出這個時代的語言。

其實,在中國地理學上準確的說法叫作“明清小冰期”,“小冰河期”是一個外來概念:LittleIceAge。

“小冰河期?”

“是的,張先生。冰河,就是很冷的意思。”朱翊镠解釋道。

“冰河,是很貼切哈!”張居正點了點頭,“潞王爺你說,如果將你的暖棚種植推廣至全國,是不是就能解決人們的糧食與蔬菜問題?”

“嗯。”張靜修先是點頭,但隨即又話鋒微微一轉,“不過,種植水稻這種既需要大量水分、又需要大量陽光的糧食作物好像也不大適合。”

“哦,是這樣的啊……”張居正興致當即減卻兩分。

“但有一種糧食作物沒問題,而且產量是水稻的五倍不止,基本上可以解決掉國民饑餓的問題。”

“是嗎?”一聽到這樣的話,張居正興致又高漲起來,但同時也帶著疑慮,“不知潞王爺說的是什么糧食作物呢?”

怕張居正不信,朱翊镠特一本正經地回道:“它就是世界上第四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大米和玉米,叫作馬鈴薯,俗名土豆。”

張居正皺眉:“土豆是什么東西?為何老夫從未聽說過?”

馬鈴薯是十七世紀才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并傳到中國,就是說馬鈴薯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張居正當然不知道。

朱翊镠知道一時半會兒肯定也解釋不清,所以說道:“張先生,日后我再給你詳細道來吧!除了馬鈴薯,還有一種產量更高、適應性同樣強的糧食作物也可以用暖棚來種植。”

張居正豁然站起:“這世上還有這樣高產的糧食作物嗎?”

朱翊镠鏗鏘有力地回道:“有。”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