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令大明  第十六章 高速發展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律令大明 | 六中隊   作者:六中隊  書名:律令大明  更新時間:2020-05-13
 
零號紡紗機,自然就是傳說中的珍妮紡紗機。

在后世的歷史上,隨著飛梭織布機的出現織布的效率大幅提高,棉紗就有些供不應求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在一七六四年發明了一種新式的紡紗機。和原來的紡紗機不同,這種紡紗機將紗錠都豎著排列,用一個紡輪帶動,極大地提高了紡紗的效率。哈格里夫斯以女兒的名字命名了這種新機器,便是聞名世界的珍妮紡紗機。

李之弘作為一個合格的穿越者,腦子里當然裝著紡紗機的構造原理,便是珍妮紡紗機他也會做。只是他有點懶,而且這種打下手的事情自然有專業的人去做。當時他將自己的工坊坊主郭其良從毛集召喚過來,給了他珍妮紡紗機的圖紙和制作步驟,將弘蘭商社在京的辦事處當做臨時的實驗室,讓郭其良的幾個徒弟分別打造各個部件,自己帶著郭其良把各個部件組裝,花了兩天,便做出了一臺四十錠的珍妮紡紗機。

這種珍妮紡紗機構造簡單,但設計十分巧妙。紡紗時候,只要操作者轉動紡紗機的大轉輪,帶動轉軸,轉軸就會通過繩套轉動錠桿。完成后這一步后,小小的倒轉一下大轉輪再順轉,使的紗線從錠桿鉤上脫下。最后放下錠子壓板使錠子與錠桿同軸轉動,將紗線卷繞到錠子上,便完成整個過程,將棉花紡成棉紗。

“紡紗機?”一位圓胖矮小、身著麻衣的富態鄉紳模樣的人站了起來道,“紡紗機大家都見過,你這個怎么看起來不像啊?再說了,紡紗機算什么新式商品啊?”

“對啊,劉社長,這是欺負我們沒見識了?”

“寶哥,解釋一下唄?”

質疑的聲音此起彼伏,劉二寶滿臉微笑,鎮靜地向下壓手,示意大家安靜:

“就像這位浙江的鄭員外所說的一樣,紡紗機有什么新鮮的?”劉二寶一指一開始質疑自己的胖鄉紳道,“可是你們的紡紗機最多只有五錠吧?你們瞅瞅,我這個紡紗機可是有四十錠呢!不僅如此,操作起來也比較容易,再加上旁邊的這個叫做飛梭織布機的機器,將棉花迅速紡成紗,再制成布匹,一個數量的工人可抵得上超過二十人的工作量!郭廠長,你們現場展示一下吧。”

被劉二寶叫著的郭其良,帶著自己的兩個徒弟上了臺,叫人搬來了成捆成捆的棉條,他們就開始操作機器。

郭其良轉動紡紗機手柄,紗機的轉輪快速地轉動起來。他的徒弟按照一定的規格制作的棉條放入進料口,另一邊連綿不絕的棉紗自動卷成一個個沉甸甸的紗錠,棉紗粗細均勻,斷頭極少,而且這些紗錠的數量達到了驚人的四十錠。

而且紡紗工只要注意接上線頭就可以了,這說明一個人就可以看管好幾臺紡紗機。

飛梭織布機的作用也同樣明顯,織布的速度成倍提高,織出的布匹寬大而結實,和市面上買到布匹比起來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一部織布機只需要一個人操作,勞動強度大大減低了。

兩車事先準備好的棉花,在眾人面前經過幾道工序只用了不到半天的功夫,就變成了布匹,所有的人都被這一幕驚呆了。

這兩臺機器的現場演示都是采用人力手搖為動力,手搖裝置是類似于滑輪組的設計,所以非常省力。

織好的布被送到眾商人手中,從布的手感和質地不難看出,這個布的工藝竟然比他們自家的布更加細密柔韌。

劉二寶笑著道:“諸位,你們大多數的織坊都有水車,如果這些機器用水力帶動,效率會更高。”

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棉花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

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末元初,關于棉花傳入中國的記載是這么說的:“宋元之間始傳種于中國,關陜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陜通西域故也。”

從此可以了解,棉花的傳入有海陸兩路。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廣開來,至于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所以在座的諸位紡織商人,都對棉花紡織非常熟悉,也知道這其中的巨大利潤,只是織布的方式過于原始。

利用水力織布在南宋就已經被發明了,所以這些商戶的大多數織坊都有水車。

大明的紡紗技術主要傳承自黃道婆,黃道婆原版的紡紗機是三錠,后經改良有些紡車最多能達到五錠,但因為是橫置紗機,所以基本是以四錠為主。

珍妮紡紗機之所以能布置更多的紗錠,就是因為豎排布置紗錠,初版的珍妮機已經達到了八錠之多,而李之弘拿出的改良版紗機是四十錠,是明代紡紗機的十倍。

不僅如此,改良后的卷軸紡紗機紡出的棉紗粗細一致,用這種棉紗加上飛梭織布機,織出的棉布均勻細密,質量要遠好于這個時候的普通棉布。

在座的商人們有不少都是開織坊的,所謂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這兩種機器的效率有目共睹。

一眾商人們都像看到了大美女般看著兩臺機器,一個個的眼紅心熱起來,每個人心里的算盤打的噼里啪啦直響。

這一臺機器頂的上他們原來的十臺織機,等于一下子就可以節省九成的勞力,這省下的工錢是多少?然而還不止這些,原先他們一臺織機需要兩個人忙活,這等于又減少了一倍的人力,非但如此,這機器織出來的布質量更好,怎么選擇已經不言而喻了。

“劉社長,這兩臺機器費用幾何?”紡紗機和織布機都是全鋼鐵的,估計價格不低,所以鄭員外陪著小心問道。

劉二寶道:“一臺零號紡紗機二百貫,一臺飛梭織布機三百貫,紡紗機的那個手動輪子不在買賣之列,這個紡紗機是水力的。”

水力的當然比人力的費效比更高,鄭員外聽完報價后毫不猶豫地道:“我們鄭家要一百五十臺紡紗機,一百臺織布機。”

“我們李家要一百臺紡紗機,八十臺織布機!”

“我們張家要一百二十臺紡紗機……!”

眾商人爭先恐后地嚷嚷道,生怕別人搶了先,沒有自己的份。

這個機器的價格貴嗎?其實一點都不貴,這些商人們心里都有數。要知道這是全鋼鐵的機器,許多部位都應用到了鋼,成本價就已經不菲。并且其效率是他們原先織機的十倍以上,這樣算下來其實比他們現在用的織機不知省了多少錢。

兩種機器的定價是李之弘親自定的,利潤僅有50,目的就是為了推廣,然后收上一筆不菲的代理費用。說實話,他的心思就是賺快錢,迅速撈一筆,他的長遠構想就是將來自己的毛集工坊主攻機械制造,以售賣各類機械為主,選擇從紡織領域為突破點,是因為紡織業被前世稱為工業革命的引擎。

這兩款機器都是工業革命初期的產品,結構并不復雜,適合自己的機械加工廠起步練手。尤其是改良后的紡紗機,與明代的紡紗機不同的僅僅是采用豎排布置紗錠,所以容易仿造。

也就是說這些紡紗機被這些商人買回去后,是有可能被仿制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就是機身結構可以采用木質,當然改良后的珍妮紡紗機仿制難度也不小,如果是手工制作就需要很高超的手藝。

李之弘不是沒有考慮過專利問題,但在這個時代說不著。而且,如果有人能夠仿制成功,他是歡迎的,工業革命需要百花齊放,全社會參與才能涌現出更多的人才。

其后自己會陸續推出升級換代產品,如八十錠紡紗機、走錠精紡機等等,就先后世某水果手機一樣,不斷地推陳出新,不斷地收割羊毛,一直處于技術領先的地位。

明代因為生產力的原因,還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社會,購買成品布匹的大多都是家庭富裕的人家,所以明代的織坊規模都不大,這與產能有關,也與百姓們的收入有關。李之弘相信只要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紡織業將會進入高速發展期。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