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貢院。
正殿。
眾位考官們都在看考卷,他們都有些懵,心頭的震驚,比考生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孔寒友從頭到尾看了一遍考卷。
考題倒是看懂了。
可是,他答不上來啊!
所有的儒家典籍,講的都是人生大道理,根本不會涉及到這些考題。
連他這學識如此淵博的孔門家主,儒派領袖都答不上來,可想而知這天下儒生,有幾人能答這些考題?!
只怕儒生們全軍覆沒。
如此一來,這場科舉全科大考對儒家學派毫無好處,科舉的意義何在?
孔寒友忍住心頭的怒氣,道:“小昏侯,如此艱難晦澀的考題,斷然無人能對答。”
楚天秀不以為然的喝著茶,淡淡笑道:“丞相大人,不可如此急于下斷論!大楚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人答不上來,但肯定也有人能答上來。
天色已昏,國試結束,衙役們正在收卷。等收上卷子,看看結果再下結論也不遲。”
“王大人,你覺得呢?”
孔寒友轉頭道。
御史大夫王肅陷入了沉默。
這國試考卷,的確難的過份了。
他也答不上來。
儒生們恐怕絕大部分答不上來,而金陵士子們恐怕也差不多...頂多好一點點,好不到哪里去。
儒生、士子們都不占便宜,哪誰會得利?
不過,科舉考試的錄取是前二百名。
哪怕士子們答這份卷子只能得十分,比其他儒生們的九分要高,一樣能錄取。
所以,士子們應該比儒生,還是稍微占了點便宜。
“判了卷子再說吧!”
王肅道。
他們三位主考官們正在說著,金陵府尹王栩已經親自帶著一群數十名衙役們,抱著一堆厚厚的卷子進來。
“稟三位大人,一千二百份考卷已經全部收上來。考生姓氏已經糊上。”
王栩拱手道。
“嗯,封鎖貢院。今晚便開始判卷!所有考卷按分數線分類,盡早將國試的結果,稟報給皇上。”
楚天秀從袖內取出十余份答案,說道。
皇帝急著下一輪的殿試,看選才的效果。
他親自在貢院盯著判卷,盡早把所有考卷判完。
王栩和眾批卷官吏們,很快將考卷都分類。
那些空白卷,還有只寫了寥寥幾筆十分以下的卷子,直接堆一堆,讓小吏們去批卷,反正都是被淘汰的份。
而答對幾道題的高分卷子,則都被單獨挑出來,給小昏侯、孔寒友、王肅三位主副考官,一起過目。
三名主副考官一起朱紅批分,以免有人徇私。
皇宮金鑾殿。
到了傍晚時分,朝臣和博士們一起,終于把這份國試考卷大致答完了。
朝廷大臣們在殿內吵翻了天,他們親自下場也答不完這九道考題。
可想而知,考場內的秀才們,幾個能答的上來?
“皇上,此等國試考卷,斷然無人能對答!若是無人能答上這份卷子,這國試選才的意義何在?!”
“小昏侯這是胡鬧!”
“請皇上廢黜主考官,另派主考,重新組織一次國試!”
御史們和一些官員們都怒氣沖沖,強烈抗議。
皇帝項燕然也無奈,看向三公九卿大臣們。
“皇上,事已至此,再多說也無用。國試應該結束了,不如等小昏侯把前二百名舉人的名單交上來。看看都是一些什么人,選才效果如何,自然是一目了然!”
大農令楊褚苦笑道。
“嗯,那就再等等,也就那么一兩天了。”
項燕然點頭。
過了兩日。
早朝。
楚天秀、丞相孔寒友、御史大夫王肅上朝,一起向皇帝遞交了第三輪國試的前二百名舉人分數名單。
“庚子科舉,第三輪國試名單:東方粟五十七分、桑弘陽五十一分、朱賣臣四十分、張燙三十九分、東郭襄陽三十八、孔徑三十六分、蘇伍三十五分、汲暗三十三分...。”
皇帝項燕然和眾朝臣們拿到這份名單,都面色震驚,不由面面相覷。
雖然分數不全代表能力。
可是,國試考卷有多難,皇帝和眾大臣們心中是有數的。他們這些大臣自己,估計也就二三十分的水準。幾十名大臣和博士湊在一塊,也就勉強能解答出四五十分的樣子。
東方粟、桑弘陽高達五十分以上,比其他秀才們遙遙領先一大截。
這,這簡直不可思議。
“這...國試舉子名單無誤?這東方粟、桑弘陽何許人也?”
項燕然面色錯愕。
“請丞相和御史大人,稟報吧!”
楚天秀一笑,回頭看了看丞相孔寒友和御史大夫王肅。
“陛下,臣等三名主副考官一起批卷...確認無誤。”
“東方粟,出身平原郡人氏,自詡諸子百家無所不通。”
“桑弘陽,出身洛陽富商,精于心算,商家,最通市井買賣。”
“朱賣臣,吳縣人氏,寒民,家貧好學,賣柴為生,通讀百家。”
“張燙,杜陵人氏,法家弟子,精通律法,通讀百家。”
“東郭襄陽,齊國人士,鹽商子弟。”
“孔徑,南陽人氏,鐵商子弟。”
“蘇伍,金陵官宦子弟,縱橫學。”
“汲暗,濮陽人氏,官宦子弟。黃老之學。”
“以上人等,臣一一面見,的確個個都是罕見的人才,非常人能及。這份名單,臣...無話可說。”
丞相孔寒友無奈的稟報。
他起初以為這份國試考卷,無人能對答。
可是,結果讓他感到錯愕,這大楚皇朝藏龍臥虎。
只是,排名最前面的一群秀才,幾乎都不是儒生,也不是門閥勛貴士子。他們出身于各地的平民、富商、大地主、官宦家庭,卻是所學博雜,忽然一夜之間冒了出來。
不過,讓孔寒友稍微心慰的是,這樣的人才終究是少數。
前二三十名,很多是這些奇怪的人。
而在三十名到一百名之間開始出現數眾多的門閥士子,以及少量的儒生。
在一百名到二百名之間,開始出現大量的儒生。...畢竟儒生的人數最為龐大,人多勢眾,挑完了前面的一批,總算輪到他們了。雖然他們分數也才一二十分不到。
門閥勛貴士子們、儒生們雖然在大考中沒有出類拔萃,卻也占了相當的數量。
這個十分意外的結果,讓孔寒友和王肅都默然,最后接受了。
皇帝推行庚子新政,要從天下選才,定然不是選那些庸才。國試最前面那一小撮,幾乎清一色的頂尖級人才。
這份國試名單,顯然讓儒派、門閥勛貴派,還有皇帝,都會感到比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