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帝國不斷呼吁和平,并拉攏世界其他國家,一起呼吁歐洲人保持理智。
南洲宋國和東洲漢國也是這種態度,三大東方帝國已經達成共識,不支持歐洲戰爭,不讓歐洲戰爭將自己卷進去,這些歐洲人太瘋了。
三大帝國也有自己的立場,那就是反德意志帝國。因為這個帝國沒收的外國資產中,主要就是東洲漢國商人的投資。而且欠的錢他們還沒還完,還表示不會再還了,這樣的流氓國家,三大帝國怎么可能支持。
在法國內戰中,也比較偏向法國皇帝一方。因為工人實在是太不理智了,帶著美好愿望造成的破壞,比墮落的拜金主義還嚴重,在法國這樣的土地上,竟然還發生了餓死人的饑荒情況。
法國工人控制了北方工業地區之后,沒收了一切資產,但經營的很不好。農場生產大規模下降,工廠除了少數兵工廠在為軍隊生產之外,其他工廠也大都停工。年輕工人大量加入軍隊,跟邪惡的皇帝軍隊血腥廝殺。德意志帝國入侵之后,他們也跟德意志人廝殺,跟西班牙干涉軍廝殺。
法國工人的熱情全部投入了殺戮之中,他們的領袖樂觀的認為,只要打敗敵人,他們就能建立起一個完全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家。
但這個理想主義的國家,在堅持了四年之后,還是被邪惡勢力聯合絞殺了。
當工人們還只能拿著落后武器,少量新式金屬子彈步槍,以及大量老實線膛步槍的情況下,他的敵人已經用上了機槍,還用飛機轟炸他們的陣地,這是一場完全不公平的戰爭。
法蘭西帝國皇帝重回巴黎,但國土大量被西班牙和德意志占領,開始通過談判收回土地的過程。西班牙人很快將占領下的波爾多等地移交給法國。跟德意志帝國的談判,則一波三折,雙方在萊茵蘭地區有錯綜復雜的歷史關系,許多地方很難說清是法語區還是德語區。最終法國人收回了佛蘭德法語區,但盧森堡、洛林公國和阿爾薩斯交給德意志帝國,士瓦本公國也全部歸還德意志帝國。
法蘭西主要領土依然保持完整,但國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整個歐洲都不在認為法國還是一個強國,但法蘭西海外領地還在。法國人自己還將自己視作一個世界帝國。只是這個世界帝國如今太過老邁,本土人口經過這一番折騰,下降到了五千萬,整整一千萬生命被消耗,人力資源嚴重不足。
法蘭西政府試圖重啟法國工業,到處都需要人力,于是大量北非領土上的勞動力被引入法國,法國開始了非洲化進程。來自北非的殖民地人口,帶來了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但也解了法國的燃眉之急。
在法蘭西帝國高關稅保護下,大量法國工廠重新恢復生產,他們有一個龐大的本土和殖民地組成的市場,有一個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生產上到飛機,下到棉布的所有工業產品。法蘭西帝國皇帝在北非期間,大量法國本土經營來到北非,也對北非的開發極為有利。大量被工人趕出工廠的工廠主,帶來了資本和經驗,他們在北非建立了一系列工廠,主要是輕工業,發展起了一定規模的棉紡織工業,在這里開辟了數百萬畝棉花種植園。還發現并開發了北非的石油資源。
此時世界經濟危機依然沒有結束,這是一場綿延了五年的大危機,各國再次互相關閉過境,不許別國商品入境。連東亞三帝國,都開始再次互相封鎖。東洲漢國這個喜歡大量出口和大量進口的國家,也搞起了關稅壁壘。全世界主權國家都成了一座座經濟孤島,只有少數經濟學家還在呼吁自由貿易。
復雜的局勢發展,讓一些矛盾消失了,比如過去頻繁出現的貿易爭端,現在沒有貿易也就沒有爭端了;一些矛盾激化了,大家都在搶占經濟勢力范圍,已經進入白熱化,間接的刺激各國不斷尋找盟友,排斥其他對手;一些矛盾則長期存在,也找不到解決辦法,比如英國和大燕帝國爭奪南非的行為。
這場南非黃金爭奪戰,已經持續了二十年之久。但雙方誰都無法占據優勢,英國人對黃金的渴望程度,遠高于大燕帝國,因此對南非的重視程度更高。大燕帝國擁有世界幾大產金區的大多數控制權,因此對于南非黃金更多是以價值來看待,而英國人控制的金礦極少,往往是從戰略角度來看待,認為南非金礦事關英鎊金本位地位和金融安全。這就如同獵狗和兔子一樣,雙方對追逐的看法完全不同,一個只是為了食物,可有可無,一個去是為了生命,必不可少。
大燕帝國重視不夠,就不愿意為了金礦而采取極端手段,大英帝國國力不足,就不敢于為了金礦而跟大燕帝國開戰。因此雙方保持了長期的和平競爭,只是天平始終朝向實力雄厚的大燕帝國一邊傾斜。
英國來到南非之前,大燕帝國在這一帶已經經營了百年。跟當地的科伊桑人關系密切,曾長期幫助這些部族抵抗北方班圖人的入侵。最后大燕豪商直接控制了津巴布韋的金礦后,班圖人大遷移在東非被遏制了。科伊桑人可以安心在南非生活。因此許多部族跟大燕帝國始終保持著密切關系,跟南角宋商保持著百年友好,這種長期接觸的狀態,讓許多部落都在一定程度上漢化。雖然長著黑色的皮膚,但許多人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一些宋國慈善人士還在這里興辦了學校。
英國人到來后,哪怕修建了鐵路,依然無法抵消這種優勢。由于大燕帝國的制衡,英國政府無法直接軍事控制南非,也沒有移民能力和意愿,雙方主要圍繞金礦區滲透。同時暗中支持黑人部落騷擾攻擊對方的交通線。
大燕帝國優勢越來越大,尤其是八年歐戰期間,南角城成為南非黃金唯一的集散地,英國人從西非奧蘭治河口修建的鐵路,甚至長期無法穩定開通,動輒就被土著居民破壞。
戰后英國人卷土重來,卻很難扭轉劣勢。在金礦區,一個附近的非洲部落控制了這里,聲稱對這里的主權。大燕黃金商人給了該部落大量好處,得以在這里安心采礦,英國人控制的礦區,卻長期遭受黑人部落的破壞。戰后英國政府陷入財政枯竭狀態,更加渴望黃金,直接派兵擊敗了這個部落。但引起了大燕帝國的不滿,雙方進行交涉后,最終達成協議,誰都不控制金礦區,金礦屬于當地人的金礦。
兩強相爭之下,黑人部族奇跡般的保住了自己的權力。英國人也不得不給黑人分紅。爭奪黃金還在繼續,但更多是商業性的,雙方礦業公司都在尋找更好的礦脈,投入更多的采礦設備。
南非超級金礦的產能很快就超過了世界其他采金區,英國人得到源源不斷黃金的流入,英鎊信用勉強得到維護。
經濟危機持續到第六年,開始有一些國家走出危機狀態。南洲宋國率先開始恢復增長,大量中小企業破產之后,在主要消費品行業,形成了大量壟斷公司。南洲的榨糖、紡織、冶金、造船和航運也都出現了壟斷企業,但大量家族企業還是熬了過來,再次恢復活力。
宋燕之間的貿易關系,經過幾年冷戰之后,也打破了僵局。主要是宋國人習慣讓步,文人士大夫把忍讓看做智慧。他們接受了大燕帝國的一些不平等貿易條款,比如免除了絕大多數大燕帝國商品關稅。大燕帝國則依賴宋國的航運,沒有宋國運輸公司參與,大燕帝國海外運輸連本國內部貿易都難以維持。另外大燕帝國還在向宋國主要商品征稅,包括優勢的冶金業和造船業,借此保護了本國工業。
東洲漢國則不接受這些霸王條款,大燕帝國向東洲鋼鐵征收超額關稅,他們就向大燕帝國機電產品征收同等關稅,兩國貿易戰讓雙方再次回到以前的狀態,只有少量奢侈品和高價值產品能付得起關稅,其他商品不是被第三國搶占市場,就是被替代品取代。
宋國之后,大燕帝國也再次恢復增長。因為大燕帝國擁有最廣闊的經濟腹地,除了本國龐大的市場之外,還控制著海外的印度、三佛齊、蒲甘王朝、高棉帝國等經濟體,向這里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輸出資本,漸漸度過了經濟危機。
大燕帝國危機結束之后,許多國家也就跟著恢復了生機。雖然他們還是無法進入大燕帝國廣袤的市場,但是無形的資本卻不會受關稅影響。許多國家可以再次從大燕帝國市場上借道廉價資金了,對于一些后發國家來說,發展成本大幅度降低了。
對大燕帝國來說,這其實是資本輸出和金融服務業,來自海外的資本盈余和服務收益,已經遠超商品出口。金融集團長期游說下,政府也覺得本國經濟應該能承擔一定數量的海外商品沖擊,恢復貿易對誰都有好處。
大燕帝國開始著手組建一個新的關稅同盟,首先跟宋國和漢國協商,這是大燕帝國最無法忽視的海外經濟勢力。
大宋做出最大讓步,全面免除其他兩國進口關稅。大燕帝國和東洲漢國則有所保留,都有權力對本國工業進行保護,但規定稅率都不能超過百分之十。百分之十的稅率,一定意義上已經達到了自由貿易的標準。因此三國貿易再次啟動,各國工業普遍增長,只是對經濟的影響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因為此時三國已經普遍進入了服務業時代,工業重要性對各國經濟都已經降低了。而服務業,在之前就保持的較為暢通,金融和航運收到的打擊并不大。
三國逐步增長,許多小國開始受益。因為一些國家也被邀請加入關稅條約,對外貿易對東亞三大帝國這種上億人口規模的發達經濟體來說,已經不是那么重要,但對一些小國影響極大,因為大國幾乎沒怎么增加的出口量,對一些小國來說可能就是翻番的概念。
高麗、倭國迅速恢復,并快速擴張起來。西遼帝國也通過出口石油,經濟開始強勁增長。
印度黑女真帝國的工業化也步入了快車道。這個國家,前些年經歷了一場大范圍農民起義,皇帝一度出逃。在大燕帝國的支持下,才沒有像以前的伽色尼帝國、奴隸帝國一樣改朝換代。
這個國家的工業,在歐戰期間也大幅增長,棉紡織工業等優勢工業幾經波折終于完成了工業化。其他產業也發展起來。但內部凝聚力依然松散,回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幾大宗教和十幾個派系,以及數以百計的語言和民族,將內部割裂成許多不同認同的團體。
這些宗教相互競爭中不斷發展,也出現了適應現代文明的改革。還因為跟大燕帝國接觸,沾染上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這些宗教都從事金融業,是印度金融業的主力軍。在社會中下層,這些宗教起到的組織力,比政府更大。
步履蹣跚的印度快速發展,對世界增長貢獻意義很大。而且如今他們也能夠自保,擁有了新式武器和軍隊,現代武器抹平了個人作用,人力優勢變得更重要,印度政府有勇氣向英法說不,所以歐戰期間,他們大幅度提高了關稅,保護本國工業。戰后,英法也無法重新迫使印度簽訂不平等條約,自由競爭之下,工業革命前他們的商品都無法進入印度,現在就更不可能了。
印度人進口的主要是機械產品,主要是大燕帝國和宋國提供。
在印度基本上完成工業化,工業生產超過農業成為最大經濟部門之后,大燕帝國建立的關稅體系,已經容納了世界上大多數工業人口。其中高麗、日本都已經是人口超過兩千萬的國家,西遼人口也達到了三千萬。印度人口三億多,大燕帝國則有六億人口,東洲漢國和南洲宋國人口也都奔向了一億五千萬,關稅同盟的工業化人口高達十億。
人類世界,首次開始在一個十億規模的基礎上爆發協作分工效應,經濟不增長才怪了。
但歐洲國家大都拒絕加入關稅條約,主要障礙是英法兩國,兩國很希望出口,但不希望進口,尤其是法國,不希望別國商品進入他們的殖民地,提出法國本土可以降低稅率,本土有龐大工業體系自保,但殖民地沒有,殖民地是他們本土的保留地。
德意志帝國則根本沒被邀請,不把債務還了,把非法沒收的外國財產歸還,他們是不可能被外界接受的。
就在世界其他地區經濟走上正軌,歐洲隨著法國的恢復,也開始步入增長的情況下,戰爭再次爆發。
這一次,是德意志帝國入侵了東歐。入侵的理由還是民族問題,因為斯拉夫人破壞德意志人族群。
情況也屬實,因為基輔羅斯帝國也是一個種族主義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在種族仇殺中建立起來的,極其排外,跟德意志帝國是一丘之貉。在基輔羅斯帝國西部,一些躲過仇殺的德意志少數民族存活下來,但長期被排擠。
在過去的波蘭、波西米亞和基輔羅斯之間,有一個叫做魯塞尼亞的公國,生活著波蘭、德意志和斯拉夫人。經過多次清洗之后,斯拉夫人占主要比例,但波蘭和德意志人相加達到四成左右。
這里經常會有民族沖突,終于再一次激烈的族群械斗之后,德意志帝國出兵了,要求將德意志和波蘭聚居區割讓給德意志帝國,遭到了基輔羅斯帝國的拒絕,戰爭就此爆發。
但真正的原因,則是方方面面的。經濟沖突是主要愿意之一,德意志帝國這幾年工業恢復的不錯,技術和產量同時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海外市場還不如以前。農業則持續凋敝,不得不進口大量農產品,而東歐是主要進口地。可是德意志帝國
進口了大量基輔羅斯帝國農產品,基輔羅斯帝國卻不從德意志進口工業品。
德意志帝國一直希望跟基輔羅斯帝國簽訂排他性貿易條約,要求對方進口自己的工業品,而德意志帝國則大量進口對方的農產品。但基輔羅斯帝國不接受,他們向德意志帝國出口農產品換來的外匯,轉手從法國進口拖拉機,基輔羅斯帝國農業生產越來越機械化,工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大量斯拉夫企業家在高關稅保護下,建立起了棉紡織工業和冶金工業,豐富的資源還能大量向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煤鐵資源的法國出口。
英國則大量向基輔羅斯帝國輸出資本,該國工業化的資金來源中,英國資本占了一半。
軍事上,基輔羅斯帝國也跟英國同盟,并且跟法國走的很近,只是法國不想再次戰爭,所以法蘭西帝國如今執行的是不結盟主義。
因為歐洲的法國不參與任何軍事同盟,導致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大陸上獨霸一方,跟南歐大量小國簽訂了帶有保護性質的條約,塞爾維亞、波斯尼亞這些國家都依附于德意志帝國,是德意志帝國工業品的保留地。
只有基輔羅斯帝國不肯屈服,因此德意志帝國打擊基輔羅斯帝國是遲早的事情,欠缺的只是一個契機,種族沖突提供了這個機會。
入侵發生之后,英國起初十分曖昧,不肯給基輔羅斯帝事保證。雙方雖然有軍事同盟,但條文是可以有不同解釋的。基輔羅斯帝國認為德意志帝國已經入侵了他們,可英國人卻認定只是邊界沖突而已。
基輔羅斯帝國此事只是一個工業產值剛剛超過農業的初級工業國,發達程度跟一戰時期的俄羅斯帝國相當,人口也只恢復到四千萬,遠遠無法跟高度工業化的德意志帝國抗衡。因此,沒有英國的保證,他們不敢奮起抵抗。
德意志帝國看到吞并魯塞尼亞后,基輔羅斯帝國都不敢反擊,以為這個國家懦弱,進一步提出要求,想要讓基輔羅斯帝國跟德意志帝國簽訂排他性的貿易條約。
這時候英國急了,一旦基輔羅斯帝國也像其他中歐小國那樣,被德意志帝國控制,下一個就該英國自己了。于是英國大使向基輔羅斯帝國做出了保證,同時向德意志帝國發出通牒,要求對方撤出東歐。
德意志帝國非但沒有撤軍,反而將其視作是英國在做戰爭準備,悍然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入侵,直接吞并了諾夫哥羅德公國,并聲稱這里自古就是德意志的土地。基輔羅斯帝國隨即宣戰,英國隨即宣戰。
大戰爆發之后,英國人出動海軍封鎖德意志帝國海域,但遲遲不肯派陸軍登陸。反而四處進行外交活動,一邊希望法國參戰,一邊要求盟友宣戰。
德意志帝國卻是行動派,他們早就做足了軍事準備。長驅直入,直指基輔。而且只用了三個星期,就接連打垮基輔羅斯軍隊,打的還都是殲滅戰。先后在諾夫哥羅德,梁贊俘虜了百萬斯拉夫軍人。接著包圍基輔,攻陷基輔只用了三天。
基輔羅斯帝國投降。
它畢竟不是俄羅斯帝國,沒有大后方,東方是女真帝國領土,縱深不足以應付新時代的飛機大炮坦克車驅動的閃電戰。
基輔羅斯帝國的土崩瓦解,讓英國人猝不及防,他們的封鎖此時都還沒完成,德意志帝國的潛艇神出鬼沒,飛機頻繁轟炸英國本土。
以極低的傷亡,滅亡了基輔羅斯帝國,讓腓特烈的威望達到了頂點。成為德意志人狂熱崇拜的英雄,但波蘭人則沒那么支持。本來在白女真帝國和波羅的海共和國時期,波蘭人跟德意志人一樣,都是主體民族。可是腓特烈建立軍政府后,波蘭人就淪為二等民族,腓特烈可能是德意志人的英雄,但絕不是波蘭人的。在腓特烈政府中,波蘭人無法擔任要職,在腓特烈的軍隊中,波蘭人最多只能做低級軍官。
面對德意志一統中東歐,從海空兩線進攻英國本土的窘境,英國人有史以來第一次感到了絕望。英國人狡詐,但英國人有一個優點,那就是不認慫。這點上,讓他們面對任何勢力都敢爭一爭,比如長期跟東亞帝國競爭,跟東洲漢國發生過兩次戰爭,跟大燕帝國長期爭奪南非。
經過初期的驚訝之后,英國人堅定信心要抵抗下去。英國海軍足以保護本島安全,將大量資源投入空軍之中,開始進行起了不列顛空戰。
經過一年苦戰之后,英國人開始理順思路,法國是鐵了心不會參戰了。多次戰爭,將法蘭西的脊梁骨徹底打斷。但斯拉夫人還沒有屈服,基輔羅斯帝國是投降了,但斯拉夫人并沒有。在廣袤的東歐大地上,無數游擊隊自發組織起來。英國人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支持這些游擊隊,這些游擊隊的存在,可以拖住德意志大量兵力。
英國還在國際上游說,四處宣揚德國威脅論。得到歐洲之外大多數國家支持,對德國進行譴責和封鎖。但是效果很不明顯,因為英國的封鎖已經切斷了德意志帝國的貿易通道。德意志帝國從海外進口的必須戰略資源,比如鎢礦等資源,都是通過中立國轉口的,法國人是最大的中立國,而且跟德意志帝國有漫長的邊界,互相之間有龐大的貿易,除非英國連法國也封鎖了,否則不可能阻止德意志跟外界的溝通。
英國人還沒瘋到將法國逼到德意志帝國一邊。
戰爭進行到第二年,英國還是只能被動防守,海軍通過布雷封鎖德意志港口,空軍則始終以劣勢兵力跟德意志空軍進行空戰。防御德意志帝國登陸演練不斷進行,至于反擊,英國國防部連計劃都沒制定,因為完全找不到可能的登陸方向。法國不參戰英軍就無處下腳,北歐國家被德意志帝國嚇怕了,雖然沒有結盟,可瑞典的工業和資源可是全力為德意志帝國生產軍需物資,德意志帝國本國的工業甚至沒有進行戰爭動員。
德國都沒用力,英國卻疲于應付,這樣的差距,讓英國人很難樂觀起來。但他們就是不服,不接受談判。
英國人找不到立足之地,德軍給英國人制造了一個。德軍在第二年夏天,悍然南下,侵入了瓦拉幾亞平原,攻打這片平原,目的當然不是為了農業用地,原因只有一個,這里擁有歐洲唯一的大油田。
而這里是屬于東羅馬帝國的,東羅馬帝國雖然衰弱,可跟英國結盟,之前為了不引來德軍而沒有宣戰,英國人是支持他們不宣戰的,因為擔心一旦宣戰,東羅馬帝國保護不了自己的國土,油田反而落入德意志人手里。
現在則沒有選擇了,德軍的閃電戰只用了一周時間,就控制了瓦拉幾亞平原。可東羅馬人頑強守住了巴爾干山脈,給英軍登陸爭取到了寶貴時間。
第一批十萬英軍登陸,以及大量空軍轉場到這里,大大緩解了東羅馬帝國的抵抗壓力。
英德在巴爾干地區大打出手,德軍的機械化優勢發揮不出來,英國人看到了勝利希望。
英國的人力資源厚度比不上德國,但潛力很大。大量殖民地軍隊開始武裝起來,許多斯拉夫游擊隊也通過各種渠道轉移到英國,加入英軍作戰。
戰爭打到第三年,英國人已經很確信自己不會失敗了,因為經過慘烈的空戰消耗,德軍逐漸停止對英國實施轟炸,因為損失的飛機太多了,德意志的鋁合金工廠已經供應不上。
德軍在東歐遭到的抵抗越來越激烈,因為他們對斯拉夫游擊隊進行報復式鎮壓,出現游擊隊的區域,平民也會被屠殺,反而激起了更大規模的游擊隊反抗。
一些流亡海外的基輔羅斯帝國貴族,組建了臨時政府,跟國內游擊隊建立聯系,為他們籌款,支持他們繼續抵抗。同時德軍停止轟炸英國后,英國人錯誤的估計了形勢,反而主動轟炸德意志地區,結果激怒了腓特烈,展開了反擊,兩國空戰中斷不到半年,再次開始爆發。
兩國之間也不是沒有和談的可能,只是英國不接受。他們對海峽安全有恃無恐,德意志帝國反而不太在乎英國,稱霸歐洲大陸就夠他們折騰了。但英國無法接受歐洲大陸有一個霸主。
英國還可以借用世界資源打這場戰爭,因此自忖長期戰爭對英國有利。決定耗死對手。
只是誰也沒想到,一個強大的外部力量闖了進來,東洲漢國第三年底就參戰了。
讓東洲漢國參戰的原因,是因為德意志帝國的潛艇戰。
英國本土資源稀缺,東洲漢國則資源豐富,大英帝國在戰爭中投入主要精力在個別軍工領域發展出不輸給德意志帝國的生產能力,比如航空工業,但原材料無法自己。飛機制造需要鋁,鋁是一種高耗能產業,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國就是東洲漢國。
另外東洲漢國還提供了英國本土需要的絕大多數糧食、棉花、石油資源。戰爭期間,東洲漢國成為英國最大的貿易對象,已經超過了英國和剛果河殖民地的貿易量。
英國以前是航運大國,可潛艇戰讓英國自身的運輸有些供應不上,東洲漢國不是什么航運大國,但宋國是世界級航運大國,承擔了大量運輸業務。
大概是因為軍事文化影響,德意志帝國在處理對外關系上頗為野蠻,對中立國商船不太友好,警告之后往往會直接擊沉。在歐洲人的傳統中,交戰國有權相互封鎖對方,這是一種海洋強權對外推行的原則。英國宣布封鎖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也宣布封鎖英國。面對中立國商船,他們合法處理方法有逼退,軍艦通過威脅,浪翻等方式迫使對方前往第三方港口,不聽警告的,還有權扣押。但直接擊沉是非法的。
德意志帝國發現通過警告等方式,無法斷絕東洲跟英國貿易,潛艇也很難俘虜商船,一些軍艦還會偽裝商船釣魚,隱憂德意志潛艇浮出水面,結果開炮擊沉潛艇,還有一些商船上裝備了深水炸彈和聲吶,具備強大的作戰能力。潛艇浮出水面的任何行為,都十分危險,于是強硬的德意志帝國公開宣稱,將會擊沉任何前往英國的商船,無論國籍。
在這種情況下,大量南洲宋國商船被擊沉。但上面的貨物都是東洲漢國的,論起嚴重程度,其實沒有歷史上一戰中美國游輪被德軍擊沉那么嚴重,因為無辜平民犧牲的并不多。如果是宋國的話,問題也沒有多么嚴重,可東洲漢國卻是一個不怎么隱忍的國家。
這個國家的先驅,是一群流寇,罪犯,生番,是從歷史里摔打出來的國家。這些年雖然沒有參與過世界性大戰,但戰斗意志就沒停過,為了控制瑪雅運河,他們連叢林地區的瑪雅都征服了。瑪雅人現在只能在瑪雅雨林里自立,北方瑪雅人全都被編戶齊民了。
這樣一個文化背景下的國家,剛性極強。而且也并不認可歐洲人的傳統,他認為他想跟誰做生意就跟誰做生意,膽敢擊沉本國商船,哪怕是搭載本國物資的友邦商船,那也不行。加上確實有一些東洲漢國的隨船平民死亡,在警告無果之后,東洲漢國向德意志帝國宣戰。
東洲漢國宣戰之前,才有不到三十艘商船被擊沉,而英國自己被擊沉的商船數量,早就超過了百艘。所以這對英國是一個意外之喜,因為他們還不認為這種程度的沖突,到了該進行戰爭的程度。
英國之前一直在做的預案,其實是擔心隨著潛艇戰的繼續,東亞航運公司不肯繼續承接運輸業務后,英國該如何保證運輸安全。他們做好了分段護航的主張,打算啟用危險和漫長的北方航線,結果東洲漢國直接參戰了。
其實里面還有更復雜的原因,那就是德意志帝國跟東洲漢國之間的舊怨。當年腓特烈上臺,沒收了大量外國人資產,其中大量資產就屬于東洲漢國商人所有。要知道上次戰后恢復中,支撐德意志帝國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資金,主要就來自東洲漢國的黃金。來自東洲漢國的投資,一度占據德意志商業資本中的三分之一。
這么龐大的資產,被腓特烈這個暴君說查封就查封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東洲漢國高層,早就有教訓德意志帝國的意圖,只是沒有合適的機會而已。
東洲漢國的參戰,極大的改變了英國面對的戰爭局面。首先從物質上立刻壓力下降,東洲漢國雖然沒有提供援助,可是卻向英國派遣了一直規模龐大的空軍部隊。這個國家擁有龐大的飛機生產能力,是世界上航空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已經大規模將飛機投入民用市場。擁有大量飛行員資源,一聲令下,空軍就組建起來了。
培養飛行員十分困難,英國之前空戰中只能以少打多,除了飛機生產限制之外,飛行員是最大的制約。
東洲漢國這兩項恰好都不缺,他們的飛機制造廠立刻轉產各種型號的軍用飛機,有的型號甚至是英國技術,因為英國從這里采購,提供了全套圖紙。
東洲漢國的參戰,用了三個月時間,將德意志帝國空軍徹底驅逐出了大不列顛的天空,英國人再也聽不到刺耳的警報聲了。然后雙方還開始對德意志帝國施行戰略轟炸,采用大型民用客機改裝的戰略轟炸機,開始了對一座座德意志城市的地毯式轟炸。
這種戰略形勢的改變,讓英事家非常興奮,他們甚至認為,光靠戰略轟炸,就能摧毀德意志工業,贏得這場戰爭。
但他們還是把戰爭想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