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沒那么容易屈服,德意志人也沒那么容易屈服,他們立刻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德意志帝國宣布帝國總動員,以前他們甚至都沒進行過動員,緊靠軍事工業就能支撐跟英國的戰爭,而這次動員包括工業領域,他們的民用工業開始按照軍事計劃轉產。
更多的工廠被改造成飛機制造廠,更多新式飛機投入生產線。
東洲漢國參戰的另一個好處是,說服了南洲宋國中斷了跟法國之間的貿易,以及給宋國運輸公司下達了禁令,宋國商船再也不通過蘇伊士運河向歐洲運輸戰略物資。這大大影響了德意志帝國的軍事產能,因為大量歐洲缺乏的資源,其實都是通過法國中轉的。
大燕帝國也有所行動,直接關閉了蘇伊士運河。因為大量戰略資源都通過這里向歐洲出口,白蓮花時代的大燕帝國官員,認為這種貿易是帶血的。
英國人則封鎖了東羅馬海峽,黑海跟地中海之間的貿易被中斷。
法國受到了巨大沖擊,因為法國丟失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之后,嚴重依賴來自地中海的煤鐵資源,基輔羅斯帝國哪怕投降了,這里的煤鐵依然在向法國出口。法國高爐早就按照這里的煤鐵資源進行了改裝,換一個鐵礦石來源,無法保證冶煉質量。更何況,也沒有其他煤鐵來源。世界最大的鐵礦石出口國,是控制著澳大利亞和巴西的南洲宋國,他們現在已經斷絕了跟歐洲的戰略物資貿易。
法國立刻陷入困境,別說向德意志帝國轉口了,本國民用的鋼鐵資源都得不到保障。
法國當然也反對,要抗議,但他們尚且不敢為了歐洲打一仗,更不可能因為這種封鎖而跟英國、東洲漢國和南洲宋國幾大帝國開戰。
東洲漢國空軍參戰之后,陸軍也迅速組建起來。這個國家的陸軍一向精銳,只是歐洲人還沒見識過。
一億多人口的東洲漢國,擁有比德意志帝國更豐富的兵源,第一期主動應征的志愿兵,就高達三百萬人。東洲兵不斷通過運河登陸東羅馬帝國,幫助英國東羅馬聯軍擋住了德意志匈牙利聯軍的攻擊。巴爾干山地作戰,東洲兵太適應了,他們曾經在類似的地行中,無數次沖向十二都的防線。
穩定住防線之后,反擊就開始了。戰況進展的并不順利,因為德意志帝國的閃擊戰水準很高。雙方都進行著大范圍的坦克戰、空戰,迂回、穿插作戰,陣地戰。這些現代化戰爭,東洲軍隊已經有些疏遠了,他們的對手主要是山林中的瑪雅人,武器充其量是步槍。
但東洲軍隊本錢雄厚,他們的國家不斷為他們提供更多更先進的武裝,各種大型、重型坦克被生產出來,作為早就普及了機械化農業的東洲,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拖拉機生產線,能生產各種型號的拖拉機,也就能生產各種型號的坦克。
雖然在戰術水平上比不上德意志帝國,但兵力優勢,火力優勢,物質優勢,讓他們經得起失敗,可以反復爭奪。
東洲軍隊開始用更密集的火力覆蓋,更大規模的坦克集群,更頻繁的空中支援,來抵消對方的戰術機動水平。一個是高速閃電戰迂回,一個是密集重火力平推,這是一場技術性對力量型的戰爭。
巴爾干大戰成為這次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場,因為這是雙方重兵集團首次正面碰撞,德意志帝國也好,東洲漢國也罷,都是全力投入,誰都是剛剛發力。之前德意志帝國在這里主要打的是山地進攻戰,不擅長,也無法展開兵力,到了瓦拉幾亞平原,雙方才能大開大合進行作戰。
多次百萬兵力級別的大戰先后爆發,德軍有所收縮,但主要是戰略性的,他們將防線收縮到了多瑙河,借助河流來進行防御。英漢聯軍將戰線推進到多瑙河之后,渡河作戰多次失敗。
顯然在這里是不可能打開僵局的,瓦拉幾亞平原作戰即便勝利了,也無法直接打擊德意志本土,在奪取制空權,并轟炸摧毀了這里的油田之后,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繼續作戰意義。
兩國聯軍司令部也認為,繼續在這里爭奪沒有意義。占領瓦拉幾亞平原之后,往北則要攻擊特蘭西瓦尼亞高原,進攻南喀爾巴阡山脈,逐步爭奪費時費力。
他們開始制定北歐登陸作戰,做出了三個計劃,一個是強行從德意志本土登陸,這個戰略風險太大。目前德軍主力都在本土,擁有充足的兵力防御狹窄的沿海。必須在足夠寬度的地方形成攻勢,這才能分散德軍兵力。所以他們還計劃在法國強行登陸,不管法國的態度。這也很危險,法國現在保持中立,不意味著他們虛弱到了誰都能踩上一腳,恰恰相反,法國人的中立是武裝中立。他們并不是北歐小國那種必須依附德意志霸權的存在,法國雖然還在跟德意志帝國進行貿易,卻不為德意志帝國生產軍工產品,他們有力量說不。
因為法國人在本土,沿著德法邊境修建一條鋼筋混凝土防御工事,不叫馬奇諾防線,而叫法蘭西長城。
法國之所以中立,確實是因為害怕戰爭,但是害怕戰爭帶來的損傷,卻不是害怕被德意志帝國打敗。他們是一個被戰爭打怕,而不是被敵人打怕了的國家。
因此一旦在法國強行登陸,法國投向德意志帝國一方,風險太大。
法國惹不起,北歐小國還是惹得起的。于是第三個方案,是登陸日德蘭半島,這里是丹麥王國領土,且一馬平川易于展開兵力。并且從這里能快速向漢堡推進。
但德意志帝國搶先動手了,他們出兵攻占了丹麥,迫使丹麥國王投降。
東洲漢國參戰,讓英國一方占據了大量優勢,可優勢卻無用武之地,依然只能跟德意志帝國拼消耗,而消耗對英國來說,也是巨大的壓力,他們的政治制度,未必比德意志帝國更能經得起消耗。英國人急需一個突破口。
德意志帝國攻占中立國丹麥,自然引起了歐洲國家的一致不滿,但法國還是不愿參戰。法國非但不愿參戰,還提出斡旋,希望回復和平,畢竟如今的戰爭給法國造成了很大影響。挪威卻倒向了英國,挪威之前跟丹麥是一個國家,現在則直接獨立出來。可英軍登陸挪威也沒有意義,中間還隔著一個瑞典,瑞典又暗中支持德意志帝國,依然沒有進攻歐洲的通道。南歐的意大利也沒什么參戰動機,意大利是一個天主教國家,還吞并了希臘,跟英國支持的東羅馬有極大仇怨。信仰上跟法國、德意志帝國是一致的,領土上,意大利往北是瑞士的阿爾卑斯山,意大利對這里沒興趣,德意志帝國也從沒提出過對北意大利也要求。意大利之前甚至跟法國一樣,幫德意志帝國轉口戰略物資,他不幫德意志帝國就不錯了。
沒有突破口,雙方依然是拼消耗,空軍從英國出發持續轟炸德意志地區,陸軍在瓦拉幾亞平原跟德軍陸軍消耗。
戰爭消耗到第四年,德意志帝國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石油儲備枯竭,坦克活動頻率下降,燃油主要集中供應空軍保衛德意志的天空。英漢聯軍開始在瓦拉幾亞平原取得戰略優勢,發動了渡河戰役,強渡多瑙河,德軍戰略后退,退守喀爾巴阡山脈。
這時候終于出現了一個轉機,在英國和漢國持續不斷的外交努力下,西遼帝國答應參戰,條件是將瓦拉幾亞平原和多布羅加割讓給西遼。
這兩塊土地目前是東羅馬領土,東羅馬人還在跟英軍一起作戰,英國出賣東羅馬領土實在是有些讓人心寒,可英國還是答應了。
因為西遼參戰的意義重大,倒不是西遼這個人口兩千萬的黑海工業強國有多大戰斗力,但西遼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通過西遼,就可以開辟東歐戰場,解放被德軍占領的基輔羅斯帝國。進一步加大德軍的消耗,同時切斷德意志帝國從這里掠奪糧食、煤鐵資源。
英國人為了安撫東羅馬帝國,當然會有補償。那就是答應幫東羅馬帝國收回希臘領土。
東羅馬帝國本身就是希臘化的,官方語言是希臘語,統治民族是希臘人。事實上,這就是一個希臘帝國。只可惜希臘本土,因為當年不愿意繼續作戰發生了起義,結果被來自南意大利的諾曼王朝奪走。可天主教的意大利和東正教的希臘,這些年夫妻生活并不幸福,希臘人在意大利帝國內是二等公民。
即便過的不幸福,意大利帝國也絕對不愿意放棄希臘,但他并不知道,他的嬌妻,已經被人放上了柜臺,換到了西遼帝國的參戰。
西遼軍隊開進瓦拉幾亞平原,名曰聯合作戰,實際上是想立刻將酬勞捏在手里;東羅馬軍隊則撤出了這里,東羅馬帝國被出賣,心里沒點想法是不可能的。即便東羅馬皇帝還想作戰,士兵也不想浪費力氣了。
西遼軍隊開進瓦拉幾亞,英漢聯軍卻進入西遼,通過第聶伯河攻入基輔羅斯帝國。
在這塊東歐大平原上,敵對雙方的戰爭機器才真正發揮了出來,更大規模的戰斗,更多的兵力投入,在這塊平原上出現。
現在有東歐、南歐和北歐三處戰場在消耗德軍,哪怕依然是消耗,應該也能更快讓德意志帝國戰敗,英國認為戰爭勝利更近了一步。
樂觀過頭的英軍很快就遇到了麻煩,因為意大利突然也參戰了。
意大利是被迫卷入的,被英國出賣的東羅馬帝國也出賣了英國。英國本來的承諾是戰后幫助東羅馬收回希臘本土,可東羅馬軍隊從前線撤回,回頭就攻入了希臘境內,他們也跟西遼帝國一樣,迫不及待要先將酬勞捏在手里。
意大利帝國沒想到這出,立刻怒不可遏。向東羅馬發出通牒,然后宣戰。東羅馬是英國同盟,英國權衡之下,被迫向意大利宣戰,于是意大利跟德意志帝國結盟,向英國宣戰。
意大利卷入之后,德意志帝國的力量也并沒有強大幾分,可英國人的麻煩大了不少。因為意大利有一只不弱的海軍,讓英國海軍在地中海的制海權受到了挑戰。沒有暢通的海運,向東歐投送兵力就不會便利。
至于意大利的陸軍,幾乎沒什么用武之地,倒是跟德軍聯合開往東歐和南歐戰場,可是戰斗讓人不齒,已經失去了諾曼人的風氣。
意大利參戰后另一個作用,是讓德意志帝國找到了宣傳方向。他們開始打歐洲牌,聲稱德意志人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戰,而且是為歐洲而戰。這是一場歐洲任何亞洲人的戰爭,這是一場白種人跟黃種人的戰爭,這是一場基督文明跟異教徒的圣戰。
他們的宣傳還是頗有市場的。理由是德意志帝國的敵人中,東洲漢國和西遼都是純粹的東方文化勢力。而德意志得到了中歐地區的波西米亞、塞爾維亞、波斯尼亞等國的支持,日耳曼人、波蘭人、斯拉夫人、波西米亞人都是歐洲民族。只是這種宣傳,也讓德意志陣營的匈牙利王國有些氣餒,因為他們也是東方文化背景,大多數人口是契丹外帳和漢兒血統。
也惹惱了中立的東亞國家,大燕帝國認為德意志帝國的宣傳很不友好,加上東洲漢國的外交努力,大燕帝國宣布凍結德意志帝國在中國的資產。同時還宣布對西遼提供軍事援助,向西遼免費提供三十個空軍指揮的飛機,以及一百個指揮的坦克。
已經淪為烏拉爾山區小國的女真帝國,還直接參戰。這倒不是大燕帝國的影響,而是這個人口僅有四五百萬的小國,如今嚴重依賴西遼帝國,幾乎淪為西遼帝國一個邊疆省份。他們的參戰,也只有象征意義。
女真人參戰,更多是出于對斯拉夫人的仇恨,他們參戰后,積極游說聯軍轟炸基輔羅斯帝國后方城市,理由是這些城市在為德軍提供物資。西遼帝國對斯拉夫人也沒什么好感,因為當年斯拉夫大暴動中,也有不少女真帝國境內的西遼人被牽連。如今生活在西遼帝國的數百萬人口中,許多都是那次大暴動中被迫移民的。西遼跟基輔羅斯帝國長期圍繞第聶伯河通行權爭執不斷,也讓這兩個相鄰,但文化、種族、信仰都不相同的國家互相之間充滿敵意。
于是西遼空軍開始轟炸基輔羅斯帝國后方城市,摧毀頓河、伏爾加河上的橋梁,炸毀鐵路。摧毀重要工業設施,轟炸煤礦、鐵礦。這讓工業落后的基輔羅斯帝國工業水平,至少倒退了三十年。
但此時卻開始有大量斯拉夫人加入聯軍,這也是英國最想看到的,是西遼參戰最大的價值。德軍掠奪政策下,各地的游擊隊此時都在朝聯軍控制區匯聚,接受整編,獲得武裝,從游擊隊轉變成正規軍
。倫敦的基輔羅斯流亡政府,也派出官員來重建政權。立刻將聯軍剛剛攻占的基輔羅斯名城波爾塔瓦設為臨時首都。
東歐戰場打了一年,也進行到了消耗階段。反而是德意聯軍先退出野戰,開始構筑防線轉入守勢。盡管他們實際上打的更出色,機動性戰術運用的更好。但他們就是打不動了,坦克沒有足夠的燃油補給,飛機出動頻率降低,只能停止高消耗的機械化作戰。財大氣粗的英漢聯軍,尤其是漢軍,盡管許多戰術都顯得粗糙,可是主動進攻的精神很強。這就不是一個精細民族,跟同文同種的宋國人幾乎是兩個民族。
于是戰場轉入了德意聯軍戰略防御,英漢聯軍戰略進攻階段。
戰爭打到第六年,德意志帝國確實有些消耗不起了。上次歐洲大戰,戰后就有結束戰爭的戰爭之稱,讓法國人至今不敢介入戰爭,法國輿論對參戰的聲音退避三舍。這次大戰,比上次消耗的資源更快。上次戰爭畢竟是一次線膛槍和大炮的戰爭,而這次卻是一場飛機坦克的戰爭,人均消耗量超過十倍以上。
三條戰線上的消耗,以及德意志地區的戰略轟炸,都大大影響了德意志帝國的生產力。大量工業企業被迫東遷,波蘭地區的冶金工業開始承擔更多的生產任務。
英漢聯軍的作戰方向,也直撲波蘭而去。放過東歐其他地方,就是打算從西遼一直殺入波蘭,英國情報機構認定,只要軍隊開進波蘭,肯定能得到波蘭人的歡迎。軍隊宣傳中,印刷了大量波蘭美女的海報,告訴士兵們,波蘭美女在等著他們解放,波蘭姑娘一定會像斯拉夫姑娘一樣熱情歡迎他們,投懷送抱,獻上熱吻。
就在聯軍推進到基輔的時候,距離戰爭結束邁進了大大一步,因為法國人終于按捺不住了。
一方面是他們看到德意志日薄西山,他們跟德意志帝國的領土爭端必須解決,否則阿爾薩斯和洛林這樣的戰略地區就永遠不可能收回,斯特拉斯堡這樣的萊茵西岸地區,也將永遠失去。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國粗劣的外交手段,也將法國往英漢聯軍一方逼。工業產能達到極限之后,德意志帝國不斷逼迫法國人擺明立場,要求法國為他們生產軍工產品。但法國不敢這么做,那意味著可能遭到英國的進攻。
于是法蘭西勇士終于在德意志帝國的壓力下選擇了立場,站在了德意志帝國口中的東方人一方,不為了德意志帝國代表的歐洲作戰。
法軍的突然參戰,讓德意志帝國猝不及防,許多邊境城市紛紛落入法軍手中。盧森堡、洛林高原,先后丟失。緊急抽調兵力,好容易穩住局勢,英漢聯軍卻大規模從法國登陸。
法國敢參戰的最大原因,還是得到了英漢兩國的承諾,會向法國戰場派遣軍隊。他們也確實需要從法國突破,大量積壓在英國的聯軍部隊,立刻登陸法國,一個興趣就投送了一百萬兵力。
聯軍此時已經擁有了絕對的兵力優勢,德意聯軍一方,將所有中歐地區年輕人都強征入伍,也不過一千五百多萬。英漢聯軍一方,英國人動員了六百萬人,其中非洲黑人部隊就有兩百多萬,漢軍則高達八百萬人,還不是強征入伍,主動參軍的志愿兵,如果實行義務兵役制,漢國能武裝兩千萬大軍。西遼帝國則實行了動員,武裝了兩百萬兵力。法軍動員后,也征集了五百萬兵力。
英漢聯軍一方,總兵力高達兩千多萬。而且英軍和漢軍都是高度機械化部隊,平均裝備水平跟德軍主力相當,遠超仆從的意大利軍隊和中歐其他小國部隊。
法軍參戰之后,集結在法國方向的聯軍,一個月后就超過了千萬,說到底,這是一個最合適的進攻方向。
而德意志帝國則快速崩潰,不斷戰敗,不斷后撤,萊茵蘭地區一個月時間就丟失了。瑞士人再次發動起義,宣布脫離德意志帝國。匈牙利人選擇了倒戈,南喀爾巴阡山防線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德軍大幅后撤到了匈牙利平原,直接推翻匈牙利王國政府,扶持傀儡上臺。南歐戰線再次平衡,因為聯軍基本停止從這個方向突破,不想進入歐洲中部山區跟德意志帝國爭奪。從法國和東歐平原進攻,更加有利。
這兩個方向,也都出現了大型戰略勝利,基輔大會戰,殲滅了德意聯軍八十萬兵力,五十萬意大利士兵投降。從基輔往西攻入魯塞尼亞,在這里又殲滅了五十萬德軍,俘虜了三十萬德意志波蘭軍隊。
占領魯塞尼亞后,西北方就是波蘭重要城市盧布林。法國方向,聯軍從萊茵河流域向東推進,整個佛蘭德地區被解放,前鋒推進到了漢諾威附近。這時候德意志帝國發生了政變,所有人都看到大勢已去,不想跟著腓特烈這個瘋子陪葬。他的部下囚禁了他,向聯軍求和。
戰爭迅速結束,這是一場機械化巔峰時代的戰爭,科學技術卻有還沒發展到熱核武器出現的程度。
這場戰爭,對生命的殺傷,實際上沒有上場戰爭多,但對物質的破壞有過之而無不及。無數歷史名城變為瓦礫,無數繁榮的工業區成為廢墟。
德意志帝國投降之后,快速收縮。東部的波蘭被英法主持獨立出去,波蘭人有這樣的訴求。因為腓特烈這個德意志軍事首領的出現,導致從白女真王國開始的,德意志波蘭共同體認同消失,波蘭人明白,他們需要一個自己的國家。
立陶宛也獨立了出去,波蘭人一直是德意志帝國二等公民,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人則是三等公民,不但德意志人歧視他們,連波蘭人都歧視他們,他們更需要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他們建起了波羅的海共和國這個國名。
德意志地區都被拆的七零八落,波西米亞王國獨立,奧地利大公國獨立,士瓦本公國獨立,匈牙利王國更不用說,因為西遼帝國從中協調,加上他們后來的倒戈,匈牙利王國的領土甚至都沒有被分割也沒有進一步拆分,依然控制著匈牙利平原和特蘭西瓦尼亞高原地區。跟吞并了瓦拉幾亞平原的西遼成為鄰國。德意志核心地區,萊茵河流域,也分為上萊茵公國和下萊茵公國兩個國家。德意志只殘存了易北河流域,德意志這個名字也消失了,這里被叫做薩克森公國。
意大利帝國也被拆分了,除了意大利本土之外,他們控制的亞得里亞海東岸陸地被分割出來,建立了達爾馬提亞大公國。希臘、阿爾巴尼亞、馬其頓被東羅馬帝國收回。
而東歐的基輔羅斯帝國竟然也被拆分,這主要是西遼帝國的要求,東洲漢國支持,英國也沒有為基輔羅斯帝國堅持,畢竟這個國家,對戰爭的貢獻很難講清楚,為這里得罪黑海強國西遼不值得。
基輔羅斯帝國的領土倒是沒有丟失,已經形成的斯拉夫五大公國,都是斯拉夫人,有人就能占住地方。于是基輔大公國、伏爾加大公國、弗拉基米爾大公國、梁贊大公國和諾夫哥羅德大公國相繼成立。
歐洲開始形成,西歐英法西班牙三大殖民帝國,和中東歐碎片化的格局。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英國殖民地剛果盆地獨立,法國北非殖民地獨立,摩洛哥從西班牙獨立。
戰后,戰勝國這一次展現了極高的風度,東洲漢國高調表示,放棄對戰敗國賠償要求。贏得了眾多歐洲小國的好感,但是收回了當初被德意志軍政府沒收的產業。并在之后,重新投資中歐地區,在碎片化的中歐地區擁有極高的影響力。
英國被迫放棄索取賠償的權力,極高的戰爭債務,讓英國經濟萎靡了許多年,間接造成過度壓制剛果殖民地,導致剛果脫離英國的結果。
法國收回了大量爭議領土,而且參戰很晚,搶割了莊稼。還能以勝利國的姿態,在歐洲大陸施展影響,反倒是很快壓倒英國在歐洲的影響力,讓英國頗為懊悔過度拆分德意志。但法國人口缺陷日益明顯,工業擴張、殖民地開發都很乏力。很難利用歐陸霸主的身份,在歐洲之外擴大影響。
為了對抗法國,英國和漢國聯合主張,建立一個國際性組織。稱作大西洋聯盟,邀請大西洋周邊國家加入。
東洲漢國一直以來就在努力擴大在歐洲的影響,對這個提議十分支持,但這兩個發起國很快就淪為了配角,因為大燕帝國也成功加入了這個組織,因為大燕帝國也聲稱自己是大西洋沿岸國家,理由十分充足,他們在歐洲的領土正對大西洋,在非洲的領土也挨著大西洋,這個恐怖的國家是一個世界帝國,任何組織他都加入,而且很快就能喧賓奪主。
一個個國際體系,就開始以大燕帝國為核心,逐步形成。
在這個世界中,大燕帝國和東方民族的認知,也是以大燕帝國為中心的,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大燕帝國就是世界的中心。大燕帝國為中心,世界分為東方、西方和南方。歐洲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在大燕帝國眼中,歐洲只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南洲宋國是南方世界的核心,東洲漢國則是東方世界的核心。
歐洲連西方世界的核心都算不上,是西方世界的邊緣。西方世界的核心,被看做是黑海和地中海,是大食國世界、歐洲世界和西遼帝國組成的世界。
唯有西方人認識中,感覺世界只有兩個,一個是西方世界,一個是東方世界,西方世界就是歐洲,東方世界則是東亞。
說到底,這是一個東方視角下的世界。
這種認識視角下的深層原因,則是東亞文明強勢輸出的結果。大燕帝國引領工業革命,雖然中國文化沒有侵犯式擴張性,儒家文明下的古代王朝,大多數時候都限制書籍出口。大燕帝國在文化上,卻沒有什么禁令,于是自然而然的持續輸出文化。
大多數中國文化,是夾在科技之中潛移默化出口的,是絕大多數國家主動引入的。在認知層面,大量知識反而是不實用的,是哲學的。一個文明的最深層次的內核,一定是這個文明的哲學,是這個文明看待世界和看待自身的根本角度。中國哲學,長久以來不被歐洲人所承認,李慢侯留學的時代,儒家、道家典籍在西方是被放在文學分類的書架上的,他們根本不承認沒有嚴密邏輯支撐的中國有哲學。
中國有文明,怎么能沒有自己的哲學呢?實際上整個世界的哲學體系中,中國哲學本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國的諸子百家,跟古希臘的邏輯哲學,印度的宗教哲學一樣璀璨,只是沒能一步步走向工業時代,就被西方人強勢話語權給否定了。
而這個時代,中國文明率先走進了工業時代,中國文化的話語權極強。李慢侯曾經引入各國知識,雖然在極大程度上,后來輸出的文化中,帶著古希臘、古印度、波斯、大食,甚至瑪雅等各種高低不同發展層次的文明,帶來的角度十分多樣。但解讀的語境,卻經過中國學者的思維,都轉化為中國式的。
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轉化,中國學者對外界文化的消化吸收,自然是基于中國式思維,站在中國的角度進行理解和認識的,這種理解和認識被其他國家用什么方法和過程吸收消化,都不可能擺脫中國思想影響。
這是解讀世界的話語權,是用漢語語法組織的思維進行人類最深層次思考后形成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很大程度上,會讓接受的文明習慣性站在東方立場和角度思考問題。不自覺的雙標化,當西方世界因民族、種族矛盾太多,頻繁發生戰爭的時候,將其粗暴的理解成西方人的野蠻,當東洲漢人同樣性格粗狂卻被評價為淳樸。
西方文明偏執的強調獨立性,但只能陷入邊緣化,就像他們的地理位置一樣,遠離世界的中心。
當世界基于東方文化角度運行的時候,對世界當然是有極大的好處的。至少開始出現長期的和平,開始流行和為貴思想,出現小國寡民思想,互不干涉。
如果還站在西方文明的角度,這些思想是不可能指導人類行為的,中國人說和為貴的時候,在西方文化下解讀,那就會被認為是懦弱,是不敢積極主動爭取和維護自己的權力,當所有勢力都認為利益為上,在維護自身利益應該寸步不讓的時候,戰爭只能一次次爆發;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思想也容易被西方人曲解成沒有責任感,他們認為應該積極去干涉那些跟他們行為模式標準不一樣的國家,這種干涉依然會帶來戰爭。
所以在大燕帝國缺席了兩場重要的世界大戰之后,反而開始讓全世界認可和接受中國思想,開始在文化上打贏了更重要的戰爭,為世界作出了更大的貢獻。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