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只準備再提升一次,因為他想要把剩下的技能點用在別的技能上,接下來,他在數據面板上的不壞金身上又點了一次。
是否消耗2點技能點、100個能量額度、1000能量點將‘不壞金身LV.2’提升至‘不壞金身LV.3’?
“是,將不壞金身技能等級提升至LV.3。”張延杭覺得自己接下來的三個技能點可以用來升級一下射擊大師,畢竟射擊大師能加遠程攻擊力,也是很實用的一個效果,一邊這么想著,他一邊點開了不壞金身的技能效果。
不壞金身LV.3(被動/主動)
被動效果:生命值15(5)
主動效果:技能發動后,被金身效果覆蓋的身體部位防御力150(50),攻擊力15(5),無冷卻時間。
能耗:每次使用將根據金身效果覆蓋面積與其他相關要素來判定消耗1???個能量點。
“150的防御力加成啊,總感覺這種級別的防御力加成好猛啊……”
張延杭其實在升級LV.2的時候就想說一下這個事了,每升一級都能增加50的防御力,真的應該說是無愧于‘不壞金身’這么個名字,而且,除了加防御力之外還加攻擊力,感覺以后近戰的時候應該會經常用到。
看完了不壞金身LV.3的技能效果之后,張延杭又在數據面板上點了一下射擊大師技能。
是否消耗2點技能點、100個能量額度、1000能量點將‘射擊大師LV.2’提升至‘射擊大師LV.3’?
“是,將射擊大師技能等級提升至LV.3。”升完這個射擊大師之后,張延杭的技能點差不多就已經算是快要消耗殆盡了,就只剩下最后的一個技能點了,他現在有兩個選項,第一個選項是隨便挑一個LV.1技能升級一下,第二個選項是留著以后再用。
但是,留是不可能留的,張延杭自從上次用完黑暗囚籠之后,就覺得這個變形技能其實也挺實用的,所以,準備把它也給升級一下,正好變形技能也是LV.1,但是,在此之前,張延杭還是先瞅了一眼射擊大師LV.3的技能效果。
射擊大師LV.3(被動)
技能效果:增加遠程攻擊力30(10),提升射擊以及相關遠程能力的熟練度。
“加成10攻擊力,應該說是不出所料,如果接下來變形技能的預存形態欄位也能升一級就加三個就好了。”
當張延杭捏滿了三個經常需要使用的形態之后,才突然驚覺預存形態欄位不夠用了,所以,這也是他想要升級變形技能的其中一個理由。
張延杭先是沉默的吸了一口喵,然后才緩緩點了一下數據面板上的變形技能,他之所以先吸喵是有理由的,因為站點給的技能一般從不按套路出牌,升級不僅有可能不像職業技能一樣直接預存形態欄位翻倍,甚至有可能連一個預存形態欄位都不給。
就比如說,升級之前就很莫名其妙的變色技能與能量射線技能,與升級之后也依舊保持著莫名其妙風格的變色與能量射線技能。
變色技能倒還好,起碼他知道自己可以給其他東西染色了,但能量射線呢?除了最低能耗降低了之外,其他的升級內容張延杭是一點都不知道,就仿佛其實根本沒升過級一樣。
所以,張延杭才選擇沉默的吸一口喵,祈禱一下變形技能升級之后的效果盡量正常一點,能都顯示出來,而不是讓他自己在那邊摸索。
是否消耗1點技能點、50個能量額度、500能量點將‘變形LV.1’提升至‘變形LV.2’?
“是,將變形技能等級提升至LV.2。”對于變形這個站點給的技能,張延杭甚至連升級之后會出現一些相對較好的情況都不敢想象,他只希望不要是最壞的結果就行了,沒錯,面對站點給的技能,張延杭表現的就是這么卑微。
抱著忐忑的心理,張延杭點開了變形技能升級之后的技能效果。
變形LV.2(主動)
主動效果:技能發動后,你可以變成你想要的任何形態,最高變形上限為1100(當前為11米),最低變形下限為9(當前為9厘米),當前形態預存上限3/4(現代人類1、現代人類2、黑暗囚籠天幕送葬。),無冷卻時間。
能耗:每次使用將根據形態大小與其他相關要素來判定消耗1???個能量點。
“竟然結果還不錯?”技能升級之后的變化讓張延杭相對還是比較滿意的。
這次升級到LV.2之后,變形技能一共出現了三個變化,第一個變化是最高變形上限從原來的1000增加到了1100,相當于增加了百分之百。
第二個變化是最低變形下限從原來的10降低到了9,相當于降低了百分之一。
然后,就是張延杭非常在意的形態預存上限這個問題了,從原來的三個漲到了現在的四個,雖然沒有出現最理想狀態的六個,但哪怕只是增加一個張延杭其實也挺開心的了,畢竟漲一個也是漲啊。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是張延杭有點想不明白的,“為什么我現在直徑只有六十厘米,但變形技能后面的標注卻還是按照直徑一米來計算?”
這個問題讓張延杭很疑惑,他想到了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性是因為他獲取技能的時候是一米的直徑,所以,這個變形技能的判定標準就一直恒定固化在了一米,哪怕他以后不管是直徑變長還是直徑變短,都不會產生變化。
第二個可能性是因為他獲取技能的時候是一米的直徑,哪怕后來隨著階位的晉升而體型縮水,但是,變形技能卻依舊按照以前的那個最大直徑上限來當做判定標準,除非他之后繼續提升權限等級讓體型繼續變大,直到超出一米這個直徑,然后才會讓這個判斷標準產生變化。
對于這兩個可能性,張延杭在仔細思考過后,覺得是后一種情況的幾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