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膽  第180章 舉朝待命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宋膽 | 憨皮拉朋丫   作者:憨皮拉朋丫  書名:宋膽  更新時間:2020-11-09
 
大慶殿前,儼然已經成了后世的“手術室”門外的景象。

一個個文武官員就像等待手術結果的家屬,滿心焦慮,卻又要故作鎮定的假裝平靜。

張世杰、蘇劉義眼見文天祥他們像搬家一樣,官家更是連床都抬過來了,心里沒底,趕緊叫人回去給他們也備一副鋪蓋送過來,不然都不好意思站著了。

陸秀夫、陳宜中,就像自己的老伴兒就在大慶殿里生孩子一樣,時不時往里瞅一眼。更是沒事兒就往文天祥、張世杰這幾個“小護士”身邊轉一轉。

“生了沒?”

“什么事兒啊?這么大陣仗?”

張世杰等人一翻白眼,他們還想問生了沒...啊呸!什么事呢!

趙維與趙與珞于皇宮之前翻身下馬,隨手將馬韁甩給宮門侍衛,父子二人大步而入。

來到大慶殿前,只見文武百官鋪陳門前,每個人都是面色茫然。

見寧王與成王駕到,自覺的閃開一條通路,直抵殿門。

趙與珞依舊是路上那般颯然冷俊,也不知是和兒子聊美了還是怎地,反心態都與以往不同。

腳下生風,下巴朝天,一副天老大,我是老大他爹的威風做派。

趙維也早就收拾好心情,一如常態。

眼見陸相公、陳相公,還有江帥茫然望過來,登時換上一副笑顏,“幾位相公,閑著呢?”

陸、陳等人一窘,“活,活動活動筋骨”

心里卻罵:你就是明知顧問,大慶殿都快變大車店了,還不行我們看看了?

趙維則是視而見,只當沒看見三人的異樣,掃視百官,“你們...也閑著呢?”

百官一窘,“溜達,溜達溜達!”

趙維一樂,“溜達?那正好啊!”

幾步躍上臺階,立于殿前,面向百官道:“東西二府,三司、六部,還有殿前司、左右戍衛軍、大理寺、宗正寺、臺柬諸衙,、各館閣學士。”

“所有衙門的主、副職官于殿前侯見!主臣列于入殿的,選兩名副臣,以此類推。”

說完,趙維與趙與珞等接到旨意的朝臣,一齊入殿。

“來人,鎖門!”

“鎖門!?”

本來就是懵的陸、陳等人,一聽鎖門,更是急了。

“啥事兒啊?怎么還鎖門了呢?”

陳宜中就不明白了,我們這剛定下來歸宋,你們這就鎖門,怎么有種被打入冷宮的感腳呢?

趁著殿前侍衛把剛卸下來的排門一扇一扇裝上,再緩緩閉合的當口,陳宜中伸長了脖子使勁往里看。妄圖看到點什么機密,可以啟發他已經麻木的腦殼。

結果,還真讓他看見了。

只見寧王入殿之后,毫不拖拉,在眾人錯愕的目光之下,將一幅涵蓋四海的山河圖高掛于殿上。

然后,掃視眾人,一指東瀛四島所在,冷然發聲。

“兩年!”

“忽必烈于此陳兵60萬!”

再一指大宋最北哨站西雅圖以北處:“此處,有東瀛移民50萬!”

又指西雅圖,“而我們...只有20人。”

眼神犀利,擲地有聲,“兩年之后,這里將是大宋的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正面抗元的第一戰場!”

“現在,請諸位動用一切才智和能力,制定一個兩年之期的大方略。兩年之后,我要西雅圖的20戰卒...變成50萬鐵軍!”

哐當,大慶殿最后一扇排門隨之閉合。

陸秀夫、陳宜中,還有江鉦皆是呆若木雞。

兩年之期的大方略...第一道防線...第一戰場!?

第一戰場不是在四川嗎?怎么又成西雅圖了?

三人有種兒子不像自己,卻像隔壁老王的不安與失落。

殿門合上,大慶殿中。

趙維看著尚在茫然的張世杰、蘇劉義等人,咧嘴一笑,“大伙兒不要慌亂,沒什么的。”

“鎖門是給外面的人壓力,待會,我們要隨時傳召門外的各部職臣。不給點壓力,他們不會當回事兒。”

“再說,鎖門更不是為斷了與外面的聯系。諸公要是東西沒帶全,還可以讓人送過來,也是遞得進來的。”

“當然。”趙維看了一眼山河圖,“時間確實緊迫,但辦法不是憋出來的,是商量出來的。”

“最后得出來的,不是某個人的靈光閃現,而是一個系統的,貼合當下實際的,甚至可以說是從零開始,一直到達成目標的詳細計劃。”

“呆會兒,成王殿下和謝先生會把扶桑,還有東瀛元軍、北邊倭人的詳細情況,和大家做一個陳述,讓大家做到心中有數。”

“之后,大伙兒隨意!第一天不談正事,吃吃喝喝,睡睡覺。”

趙維嘻嘻哈哈,盡量讓張世杰這些沒參與過這種議事形式的人放松。

“從現在開始,一直到大慶殿開門,這里沒有君臣,也沒有尊卑父子,更沒有規則!”

張世杰、蘇劉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說,真是新鮮,沒有君臣父子?把一幫人往殿里一鎖,就能拿出主意了?

倒是文天祥、趙與芮、謝疊山,早就習慣了這種別開生面的方式。

在這個屋子里,用的是腦子,是這些人的腦子,其它都可以放下。

文天祥已經把鋪蓋卷鋪好,整個人往上一躺,準備躺著聽趙與珞和謝疊山的詳報了。

趙與芮更是把朝服一脫,只穿中衣,盤腿坐在眾人之中。

“誰要點茶?武夷小團,從大宋帶過來的喲!”

張世杰看著這老兩位有些哭笑不得,這也行?

殊不知,這老幾位正是用這樣的狀態,打贏了巴蜀之戰。

那邊,趙與珞已經見識過一回,也就見怪不怪了。率先站出來,做扶桑詳報。

“如今,扶桑有大宋軍民15萬。其中,民不足8萬,軍7萬余。其中水軍5萬、步戰2萬。比剛來扶桑之時,少了整整2萬!”

“這其中,有一部分是追隨寧王歸宋,也有一部分現于海外探索。但大部分...皆身隕異鄉。”

“身死的這些將士,大都死在探險的路上。也有不少是因為不適應扶桑水土,疫病而亡。”

“也就是說,大宋現在可以動用的軍事力量,只有7萬!”

“新崖山,以及大宋各個城池的土人,現在16萬。在南方各礦藏之地,還有10萬傭工。”

“加在一起,一共26萬。這些都為大宋雇傭,已經超過了宋人總數。”

“禮部派遣禮使的土人城邦有28座,其中,奇布查八部皆有宋使,瑪雅6城、阿茲臺克13城、庫斯科1城”

“受陸相等人在各城宣講理學的影響,除了奇布查八部尚且溫和,其余諸城都先后對大宋表達過不滿。”

“上個月,在庫斯科城還發生過禮官被人襲擊的事件,死傷數人。但庫斯科國王的態度值得商榷,只是遣使來表達的歉意,并未處置肇事者。”

趙與珞把扶桑大宋從軍事到民生,再到外交的情況,詳詳細細與眾人分說。

雖然張世杰等扶桑臣子對此都是了然于胸,可是出于朝議的習慣,還是聽的很認真。

等到趙與珞說完下來,換謝疊山上去細講中原、東瀛四島,以及北條時宗朝的近況和詳報,眾人聽的更是認真了。

“元軍現在60萬大軍屯于東瀛,由伯顏與張弘范二人總領。”

“遲遲未渡洋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忽必烈很謹慎,對渡洋船只,還有沿途探索的要求很高,以保證萬無一失。”

“另一方面,則是元朝國力之限,無法支撐這么大規模的渡洋作戰。忽必烈需要先穩固江南等地,平息叛亂,將戰區化為糧產區之后,才有底氣出動。這幾年,他也一直在做出努力,對江南等地百姓溫和很多。”

“如今,隨著羅平義軍,還有德慶義軍出走四川,湖廣、江浙的叛亂基本平息。估計最多兩年,便可成行。”

“而且,忽必烈深知此行甚遠,所以60萬元軍不但攜帶了戰爭兵械,還有大批牛羊,以及農墾物資。他是打算一步一個腳印地蠶食扶桑!”

“另外,北條時宗那邊,有軍二十萬、民三十萬。自祥興四年渡洋登陸之后,三年間一直在深耕廣植。之所以沒有向南進兵,甚至探索都沒有,正是因為全民都在屯田,無暇分身它務。”

“目前,北條時宗最深入內陸的一個城鎮,已經接近大陸的中心地帶。因為有大面積草場的緣故,他從東瀛帶過去的蝦夷馬、東瀛馬種已經在壯大,開始組建騎兵了。”

這些東瀛的情報不是趙維自己拿來的,而是得益于錦衣衛在元朝的布置,從元人手中得來的,比扶桑宋廷還要詳細。

不得不說,忽必烈在情報工作上,也下了不小的力氣。

謝先生一番詳報說完,眾人先是沉默半晌,隨后都生出一絲明悟——不可能!

不是不可能如成王和謝先生說的那樣,而是寧王的那個戰略目標,在這樣的態勢之下就不可能達成。

兩年...50萬!

事實上,即便沒有那么多阻礙,也不可能有50萬啊!

扶桑水陸之軍全算上只有7萬兵,哪給你變出50萬去?

每個人的臉上皆有陰霾,甚至有點絕望。

沒辦法,差的太多了。

別說蒙元大軍,就連東瀛倭國也沒法比。

趙維看在眼里,也不著急。

這是必然的,按照正常的思維,這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可是,話說回來,巴蜀一戰不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嗎?事在人為!

事實上,昨夜,趙維和文天祥等人就討論過這個局面,也拿出了一個粗糙的初步計劃。

只不過,沒有扶桑諸臣的支撐,還有他們對印第安人的了解和對扶桑各種資源的了然,那個計劃還施行不了,得繼續完善。

今天把這些人鎖在殿中,就是為了這個目的。

而且,趙維還不能現在就把計劃拿出來,因為張世杰等人還沒適應這個狀態,他們的思路還是偏向個人的。

就是自己在心中推演,覺得這些事不可能,帶有個人色彩和主觀性。

但是,參謀議會最大的特點,也是優勢卻是,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只能算是一塊拼圖,個人智慧只在于把拼圖拼起來。

最后形成的完整計劃,可以說沒有任何個人色彩,甚至沒有感情可言。不能說完美,但一定是漏洞最少的選擇。

“不急。”看著大伙兒的士氣低落,趙維出聲安慰,“說好了,今天就只聽個詳報,大伙喝喝茶,盡管放松,明天再說正事。”

“對了。”趙維又想起一個事來,“如果實在放松不下來,想先思考對策也可以。外面所有衙門的正副長官隨時待命,需要任何詳細信息,可以隨傳隨到。”

“現在舉朝待命,咱們睡在大殿里,他們比咱們還苦命,只能睡在大殿外。”

說完,趙維不再理會眾人,他先開個頭,把戶部侍郎叫了進來。在他那個不完善的計劃之中,還需要大量的戶部數據的支撐。

結果,殿里面的沒怎么著,卻把外面的戶部侍郎嚇了一跳。

進來一看,眼珠子沒掉出來。

就見:

文相公躺在地鋪上。

福王脫了衣服,坐在地上正在那和成王斗茶。

官家四仰八叉地躺在龍床上,望著天。

張世杰則蹲在角落里,支著下巴,一臉的苦大仇深。

戶部侍郎心說,這是鬧的哪一出?好好個大慶殿,怎么弄的跟刑部大牢一樣?

等到和寧王聊完,匯報完新崖山的民籍狀況和民生各態,出了大殿。

呼啦一下,什么陸相公、陳相公,以及苦逼等在外面的各衙職臣,全都圍了上來。

“怎么樣?怎么樣?里面在干什么!?”

戶部侍郎一苦,“不知道。”

大伙一聽急了,“什么叫不知道?”抓著戶部侍郎就不放了,“把話說清楚!”

戶部侍郎也急了:“真不知道啊!”

把里面的情況一說,眾人一聽更迷糊了。

這是干啥?

陸秀夫和陳宜中則是琢磨著寧王問戶部侍郎的那些話。

都是民生百業,戶籍點校的小事兒,和關門之前說的那些什么兩年大計、籌兵50萬,也不搭邊兒啊?

“不行!”陳宜中忍不了了,“老夫要進去!老夫乃大宋少師,自當在列!”

結果,戶部侍郎趕緊把他攔了下來,“寧王有令,擅闖大慶殿者,嚴懲不怠啊!”

陳宜中:“”

接下來一夜,有了趙維打樣兒,殿內的眾人也都慢慢放開。

雖然還是個想個的,但時不時就有人給外面傳話,一會兒是殿前司的將校,一會兒是工部、兵部的職臣。

問的問題,也是越來越稀奇古怪。

以至于殿外的職臣一個個開始冒冷汗,怕答不上來啊!

沒辦法,兵部被問的最多。兵部侍郎兩次進去都灰頭土臉的出來,最后發了狠。

“我這個侍郎不睡,你們底下的人還想睡?都給我叫起來!抬著兵部文案和造冊就給我在殿外辦工。里面問什么,我現查總行了吧?”

有了兵部在前,別的衙門口兒那就都跑不了。

被罵說的吸取教訓趕緊搖人,沒被問住的有備無患也開始聚攏人員。

天剛擦黑的時候,大慶殿前的廣場擠滿了,可謂燈火通明。

傳旨大監叫到誰,誰就小跑進殿。

隔一會兒跑出來,在殿門前高聲嚎叫,“給我查!新崖山有土人、女工幾何?”

底下必有一個角落,嘩啦啦的開始翻戶冊,一個一個的算人頭。

到最后,外面全亂了。

各個衙門口兒,你一堆兒我一堆兒,眼珠子都是紅的。人擠人不說,有的時候還找不著人。

“你是哪的?”

“刑部大牢!”

“獄卒也跑來了?那你看見登聞鼓院在哪邊了嗎?”

“好像是...那邊!”

“你又是哪的?怎么提著刀?”

“尚醫局的郎中。”

“郎中跑來添什么亂!?還有你!怎么還提著菜刀啊?別跟我說是尚食局的廚子。”

“正是!”

“好吧,那你知道登聞鼓院在哪不?”

所以就不改了,起個新名字,作者浪費腦細胞,讀者時間長了也記不住是哪兒。

以后也是,除了一些特殊的地理節點要改成“華夏特色”,剩下的標志性地名還是沿用后世吧,否則沒有地理概念。

另外,是不是有很多人對地理沒有概念啊?如果需要,我抽空做一個地圖出來,發在明天章節的評論里。

不需要就算了。

另外吐槽一句,讀者老爺們好難伺候呀!

寫的不細,你們說寡淡無趣。寫的詳細些,又說俺水

水就水吧,反正俺更新的多,每天1萬多允許水一點吧?

哈!!從來沒說話這么硬氣過,更的多底氣就足啊!

另:感謝“書友20170328160938714”的萬賞支持!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