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不允許我低調  1792 理念之爭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 實力不允許我低調 | 落寞的螞蟻   作者:落寞的螞蟻  書名:實力不允許我低調  更新時間:2021-06-18
 
開了本新書:全球末世:我的房子能升級,兄弟們幫忙收藏,給幾張推薦!

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到底是什么理念會這么嚴重?

說到底,就是歐洲老牌廠商早年給自己樹立的人設,這時候很難擺脫啊!

其實現代汽車的起源,確實是德國率先發明的。

可是真正將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發揚光大,卻是鷹醬。

從上世紀的福特造出的T型車開始,汽車作為普通交通工具,才開始真正走進了千家萬戶。

而那個時候的德國,在汽車領域主要研發的還是柴油車和貨車。

二戰之前的德國或者說歐洲,只有富裕家庭才能買得起,用得起汽車。

而那個時候的米國,很多普通家庭,其實已經都能用得起小汽車了。

而真正的近現代汽車起步并且走向繁榮,應該是從二戰之后開始。

二戰之后的德國和法國,開始把大量的精力放到家用汽車的研發上。

可那時候真正在汽車領域遙遙領先的還是米國。

米國人已經開始用上自動擋的凱迪拉克了,而歐洲人卻只能進口米國的福特。

而那個時候,為了讓歐洲消費者購買歐洲自產的汽車。

歐洲這些車企就要營造一個噱頭,于是就有了駕駛樂趣這么個說法出來。

其實說白了就是差異化競爭,給自己貼個標簽,自己搞不出自動變速器,就把手動擋說成駕駛樂趣。

彼時的美系車,已經是AT變速器和8缸發動機大行其道了。

而歐洲的汽車,還在以德國大眾甲殼蟲,和法國雷諾的小型車為主。

和米國車比起來,真的是又小又寒酸。

那時候的美系車,在歐洲,那是妥妥的高端豪華車的典范。

甚至歐洲最早的賽車,都是仿了福特野馬的大馬力發動機起步的。

至于德國的BBA,那也都是從米國引進的豪華車如凱迪拉克,然后開始仿制的。

不過驕傲的歐洲人肯定不會公開承認,然后為了給自家的消費者洗腦,他們就尤其強調什么人車合一,駕駛樂趣這些狗屁說法。

真正給歐洲車崛起契機的,還要數70年代的中東石油危機。

因為那幾次中東戰爭,都導致了油價暴漲,而大排量的美系車,油耗實在太高。

這就導致了他們是去的大部分的市場,甚至連本國的市場都被日系車侵占了。

更遑論歐洲了,而且那時候的手動擋比自動擋略微省油,所以歐洲人所謂的駕駛樂趣就更加盛行一時。

而他們對車子的這種所謂汽車文化,和洗腦,甚至也波及傳遞到了國內。

甚至即便到了2000年左右的時候,國內還有很大一票人,在說什么,老子就喜歡開手動擋的車。

就喜歡換擋的時候,那種人車合一的樂趣。

其實,特碼的手動擋有個狗屁的樂趣哦,之所以開手動擋,還不是因為大家都窮?

如果真的買手動擋能帶給大家所謂的駕駛樂趣的話,那為什么到現在,手動擋幾乎都已經被淘汰了。

除了一些三五萬的低端車型,哪怕是五萬以上的車型,都已經很少能看到手動擋了。

就連特么的在天天吹噓什么駕駛樂趣的歐洲,也基本很少能看到手動擋的車型了。

這又是為什么?

因為不管你怎么強調駕駛樂趣,都改變不了,車子不過就是一件交通工具的終極事實!

那么既然它就是一件工具,那么人們在使用工具的時候,在本性上就會更加傾向于便利性。

也就是說,工具越簡單,越好用,就越受人們的喜歡。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自動擋會淘汰手動擋的主要原因。

而在換回到電動車設計的理念這一塊。

和老牌傳統的燃油車企不同,你比如特斯拉和那些互聯網造車新勢力。

他們從入局開始,就直接回歸了本源,直接把車子看成了是一件交通工具,或者說不過就是一個載體。

所以雖然他們也會為了讓車子開出高級感,也會去學底盤的調教。

但卻絕對不會為了什么所謂的駕駛樂趣為根本去設計一款車。

相反,為了突出自身的特點,他們反而會在設計的時候更加突出車子不過就是交通工具的特點。

那么既然是交通工具,那就要強調車子的舒適性,和便利性。

于是就有了自動駕駛技術的誕生,因為自動駕駛可以解放駕駛員的雙手,給駕乘人員都提供更大的便利。

可以大大節省駕乘者的時間,幫他們節省體力和精力。

可這卻恰恰是歐洲車企們最為抗拒的一個點。

因為他們當初打響自己的名頭,之所以能夠在汽車業界立棍,做出自己的口碑和特色,就是靠不斷強調駕駛樂趣才站穩的。

所以即便到現在,歐洲車都是性能,和駕駛樂趣的代言人。

可現在你讓他們放棄原本的人設,也去搞自動駕駛。

駕駛員都不用摸方向盤了,那還有個卵的駕駛樂趣可言?

這就相當于,你讓他們進行一次自我閹割,撕掉自己的標簽。

這是歐洲車企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現在的寶馬也推出了I系列的電動車。

可在廣告的時候,卻依舊在強調什么狗屁的駕駛樂趣。

這就說明,他們已經在理念上,就走火入魔了。

另外,我們可以看看他們的I系列的表現。

就說一個入門級的I3,0100加速,要7.2秒,續航里程能夠達到‘驚人’的160公里。

就這樣一個幾把車型,居然要賣到三十萬……

尼瑪,這樣的數據,都別說BYD了,就是國內隨便一個互聯網車企都能秒殺它,甚至把它按在地上摩擦了。

說句扎心點的話,即便是國內那些做老頭樂的黑作坊的作品,加兩塊大電池都能秒殺他了。

雖然他們也有數據更好的I4,I8,等車型。

可這些車型,在數據上也就基本能做到和國內互聯網車企的車數據平行,但在價格上卻是咱們電動車和混動車的幾倍。

這樣一來,就能看出這些傳統車企在轉型方面的尷尬了。

不光是他們,奔馳也面臨著一樣的問題。

一旦轉進到電動車和混動車型,他們的技術優勢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可他們卻還想強調他們所謂的豪華調性,這就有點強行尬黑的意思了,只不過抹黑的是他們自己。

既然他們豪華的屬性都不復存在了,可卻還想像以前那樣靠著車標收智商稅,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因為買這樣車的人,根本就不在乎你豪華不豪華,人家消費者只在乎你夠不夠便利,好不好用。

而這樣一來,他們打造的百年人設就要垮塌了。

買不上高價,這哪里符合奔馳的調性?

至于奧迪,呵呵,現在還在傳統燃油車上賺得樂不思蜀呢。

讓他們轉型到新能源里面?嗯,在等幾年吧!

而真正在這方面,還有一定實力,和國產車企拼一拼的也就只有日系的另外兩打車企了。

一個就是本田,另外一個就是日產了。

現在日系三巨頭,豐田基本已經是放棄治療了。

他們要堅守他們的氫能源車的主陣地,在電動和混動車領域,是不打算花錢投入了。

而本田在混動車領域,算是深耕了好幾年。

最近幾年,他們更是靠著國內很多城市對新能源車上牌的卡定,賺得盆滿缽滿。

尤其是他們CRV的混動車型,更是買的銷量飛起。

不過也正因為這錢太好賺了,所以他們才在后續的技術投入方面有些不足。

可能也是之前沒把國內的新能源車放在眼里。

直到最近一兩年,國內的互聯網造車新勢力的入局,也并沒有驚動他們。

因為驕傲和自大,讓他們很是看不起這些車企。

甚至在他們看來,唯一能夠威脅他們地位的,也就是BYD了。

另外一家日系車企的日產,其實在混動車領域,也是有著一手自己的絕活的。

而他們的技術,其實和本田的IMMD非常類似。

甚至在五年前,在日本國內,把豐田普銳斯從混動車銷冠位置上拉下馬的,就正是日產的一款叫NOTE的增程式電動車。

不過同樣日產也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多年在混動車型的研發上沒有加大力度投入。

直到最近幾年,看到國內的新能源市場開始逐步火熱之后,他們才在今年打算把這款老掉牙的EPOWER的技術拿到國內來。

其實這款技術的本質上,和本田的IMMD比較類似,性能也大抵相同。

不過如果他們只想靠著這套技術,在國內市場揩油的話,那將來注定是不會有他們的好果子吃。

原因很簡單,人家BYD的DMI技術都出來了,現在只是產能不足。

一來是他們沒有歐洲車的人設包袱,二來是因為或多或少他們都掌握著一些混動方面的技術…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