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新明  關于報紙發行的問題解釋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萬歷新明 | 摩碣   作者:摩碣  書名:萬歷新明  更新時間:2024-07-06
 
嗯,老摩上_友說日報不可能云云,老摩在此解釋一下,本章免費。

談到明代報紙的印刷,新聞史研究者不由自主而又不謀而合的引用明代著名文人顧炎武說過的一段經典論述:

“竊意此番纂述,止可以邸報為本,粗具草藁,以待后人。如劉洵之可也。憶昔時邸報至崇禎十一年方有活版,自此以前并是寫本......”

請讀者大大們注意,崇禎十一年,邸報已經采用活字印刷。那么非活字印刷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見1332頁:“昨臥病初起,忽聞其為書傳之邸報,刻錄盛行,臣異之......”

可見萬歷時期,明代已經出現了刻錄印刷的邸報,可能和顧炎武所說的“寫本”并行,以寫本為主。

那么邸報多少日發行一期?

先看,卷213曾說:“凡六科每日接到各衙門題奏本,逐一抄寫成冊,五日一送內閣,以備編纂。”

有很多學者根據這一段記錄,就武斷說邸報五天發行一期。然而從明代戲曲理論家何良俊在中所記,“給事中每日在六科廊接本”等資料判斷,好多學者考證邸報應該是每日發行。——就算五日發行一期,也說明明代具備了發行報紙的技術條件,更別說還有穿越者的指導了。

這每期能有多少呢?邸報內容來源于皇帝批答的奏章,萬歷青年和盛年時期,每天批答20件到30件,假如一半的奏章可以公開,根據臺灣新聞史學者蘇同炳的考證,邸報每期應在七千字以上。

說完邸報,再說小說中的發行。

從明代文獻、小說、戲曲、話本等考證,邸報的發行速度是很慢的,這和古代的信息傳遞速度密切相關。

從可見,明代對傳遞信息速度有嚴格的規定,試舉一例:

“陜西都司,陸路2650里,計43站,限86日。”

也就是說從陜西都司發到京師的信息,不加急的話,需要86天。

反過來推算,如果走朝廷兵馬驛,報紙完全沒有時效性可言。

因此本書設定發行的的發行受眾主要就是南京城和周邊城市的市民,并通過清流書坊原來鋪就的售賣書籍的網絡作為文化產品向外省鋪展。

那么南京城報紙市場多大呢?

南京城發展到萬歷年間的時候,工商業極度發達。按后世考證,其人口至少一百二十萬,有的學者考證約在三百萬左右,時間關系,老摩不一一列舉來源,大家可以自行在網上查找。

老摩取后世考證的最少數字,一百二十萬。那么識字率多少呢?明代的識字率,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在白話小說上,四大名著三部都出現在明朝,此外還有經典的、之類,這些書籍的寫作發行,說明明代的識字人口完全支撐的起大部頭的著作。

其次,見:“成化初,用王翱薦,擢嘉興知府......大興設學,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

楊繼宗的罰款法律依據有所本,明朝朝廷在民間大興設學,還規定了入學年齡,“民間幼童十五以下者,入社學”。這是朝廷關于普及教育的規定。

后世學者根據上述以及其他資料考證,明代南京的識字率男性應該超過了45,最低也能達到30——女性識字率很低,忽略不計。

說完這些,讀者大大可以知道,最少四十萬的識字人口,能不能養一份在本城發行的日報?別說還有茶館、官府的訂閱——老摩安排主角在南京開辦第一份日報,不是拍腦袋來的。

為什么大家會覺得老摩這日報有些扯呢?大家忽略了一點,滿清入關之后,在整個南方殺戮是極其慘烈的,具體大家可以自行百度,老摩對這些資料看都不想看——這些屠殺,也偶見于,努爾哈赤的后代們,不覺得這是需要隱晦的東西。

而屠殺之后的文字獄大興,從順治一直到乾隆,其烈度也是空前絕后的。因此——整個中華民族在識字率和知識上落后,魯迅所批判的“麻木的中國人”的產生,非是我先民一直如此,而是在屠刀之下,經過百年的馴化,才變得集體麻木和無知,對新知識、新事物無感。

明代末年,至少在明代的南方,中華民族已經做好了從經濟和文化上跨入近現代的準備。遺憾的是,這個進程被小冰河氣候、明政府的腐敗、體制機制的弊病等等多方面原因交雜作用,毀于一旦——而這也是老摩寫這本書的動機之一。

綜上,請大家多一些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我先民遺澤,令中華傲然領先全世界近兩千年,唯有近二百年才全面落后,我們要做的,不是怪祖宗,罵滿清,而是做好自己手邊的每一項工作,通過每一個人的努力,讓我們偉大的民族再度回到她原有的位置上去。

最后,老摩這篇解釋文章,不是引戰,更不是辯駁。只是對大家提出問題的解釋,沒有其他意思。老摩永遠歡迎大家的評論,無論您提出什么觀點,老摩都能從中受益。謝謝大家!

摩碣。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