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斥候與細作密集往返淮西、壽州等地。
明眼人已經預感到了淮南即將變天。
李曄積極做著各種準備,征調民間船只,輔軍在唐州、盧氏、隨州等地修建烽燧堡,大量的物資運出關中,向鄂岳聚集。
蘄州和江州成了軍事前線。
唐軍的動向自然無法瞞過淮南斥候的耳目,自兩軍在江西大打出手以來,雖然維持表面和平,但關系已經大不如前,淮南廬州刺史周本與宣州刺史張訓,積極布防,征調民夫,營建長江各地的關隘。
李筠、高行周、杜晏球等部紛紛前移,佯攻舞陽、蔡州等地。
此時的唐軍,在軍心與戰力并不弱于梁軍,一個穩定的后方,一個穩定的核心領導層,優渥的撫恤制度,虢州大戰之后,梁軍漸漸處于守勢。
但兩強相爭,絕不只是戰力的強弱。
項羽橫掃天下,兵鋒無匹,依舊倒在劉邦面前。
唐軍固然是不懼梁軍的,但江淮之地,遠離關中,唐軍戰線過長,力量投射太慢。
就在周本張訓與唐軍對峙的時候,北面的梁軍終于如洪水一樣,沖過淮水。
天復二年四月,朱溫立王旗于下蔡,淮北戰鼓吶喊聲日夜不絕,梁軍騎兵日夜巡掃淮水之北,處處是梁軍旌旗,煙塵避空。
大戰未起,聲勢依然震天。
如此情形下,楊渥只能調集淮河上下游的水軍,日夜望著對岸,梁軍也調集大量投石車,向淮水中投石。
楊渥只能加緊攻打壽州,只要攻陷壽州,江淮防線依舊完整,朱溫也只能徒呼奈何。
然而壽州宛如狂風暴雨中的礁石,百折不撓,任憑楊渥使盡手段,都無濟于事。
反而淮南士卒人心生怨,在他們眼中,這場戰爭愚蠢而沒有必要。
楊渥不僅沒有覺察到軍心的變化,反而變本加厲,懲罰士卒,士卒由怨生恨。
這場戰爭,同樣令楊渥騎虎難下,放任朱延壽,灰溜溜的退兵,只會令他的威信蕩然無存,而且雙方撕破臉,他退,朱延壽必然進。
“大王何不遣朱瑾、李承嗣上陣,此二人勇冠天下,且開戰以來,一直都領著騎兵戍防淮水。”盧文浣不失時機的諫言。
“騎兵如何攻城?”楊渥也不傻。
盧文浣陰仄仄笑道:“這些降將客將,勇猛無畏,最是難制,一來大王可借壽州消磨其實力!二來,可以緩解軍中怨氣。”
楊行密在的時候,江淮穩如泰山,有胸懷也有自信容納外人。
而如今的楊渥,之所以削減宿將的兵權,就是沒有這種海納百川的胸懷與自信。
“傳本王令,朱瑾、李承嗣部,明日攻城。”
朱瑾與李承嗣收到消息吃了一驚,旋即也明白了楊渥的心思,對著淮水哀嘆不已。
對岸,梁軍騎兵像狼群的聚合。
煙塵之中,無數旌旗若隱若現。
在他二人看來,攻不下壽州,楊渥最多損失些顏面,但若是梁軍突破淮河,以如今烏煙瘴氣的淮南,如何抵擋北方的虎狼之兵?
江淮人人可投朱溫,唯獨他二人投不了。
二將當夜便秘密碰頭,天明時分,引軍向西而走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投奔李神福。
李神福知道其中原委,嘆息一聲,收留兩人部眾。
楊渥在壽州城下等不到二人,大怒,當即下令褫奪二人一切官職,還令李神福提二將之頭來見。
李神福據理力爭,連上三道秘疏,楊渥看在托孤大將的面子上,將此事按下,留待日后處理。
沒有朱瑾與李承嗣的騎兵威懾,淮水之北更加風聲鶴唳,呼喊震天,仿佛百萬大軍即將來攻。
這動靜自然令壽州城里的朱延壽大振,有了援軍,壽州軍民就看到了希望。
謀士杜荀鶴還作了一首詩歌頌梁王的仁德。
此人也是晚唐科舉的受害者,屢試不中,備受打擊,朱溫為他送名禮部,才得了科舉第八名,受到田頵的重視,引為謀主,田頵敗亡,杜荀鶴不容于淮南,欲投朱溫,路過壽州時,被朱延壽恩遇,于是留在壽州出謀劃策。
形勢對楊渥已經非常不利。
然而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撞破南山不轉頭,少年人的心氣令楊渥繼續死磕。
直到大將臺濛、李神福,以及徐溫、張顥的聯名上書,請求楊渥退軍,修養將士。
臺濛更是親自跪于楊渥面前,聲言梁軍在淮北聲勢滔天,淮水一日三警,恐將大舉進犯。
望著滿頭白發,年紀比楊行密還大上一輪淮南宿將,楊渥的心中才泛起一絲波瀾。
不過一切都晚了。
天復二年五月,朱友裕領左右天武軍、天威軍,匯合王茂章,大軍六萬,進擊清口。
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壽州之北的梁軍王旗的時候,梁軍虛晃一槍,再一次從清口攻擊。
由于之前,楊渥將淮河上下游的水軍都調集到壽州河段上,淮河下游的水軍兵力反而空虛起來。
五月正是淮水汛期的時候,清口水線暴漲,加上朱溫已經在這里吃了一個大虧,沒有一個人會想到朱溫的刀子會捅在這里!
熟悉江淮水情與軍情的王景仁趁夜偷渡清口,清口水軍不備,一擊即破。
破清口,便是破了楚州,楚州守將李遇措手不及,加上城中兵少,被梁軍一擁而入,李遇誓死不降,領軍在城內頑強抵抗。
可惜寡不敵眾,兵敗,被亂刀分尸。
梁軍隨后屠城,并將這座淮南軍事重鎮付之一炬,黑煙滾滾,百里可見,淮南震恐。
當年清口大戰,王景仁作為楊行密的牙將,領兵親自沖殺龐師古大營,功勛卓著。
才六七年的時間,王景仁就成了梁軍大將,攻打昔日袍澤,毫不留情,領梁軍長驅直入!
梁軍的鐵蹄踏入淮水之南的土地,兵鋒直指高郵。
高郵的背后,就是江淮的心臟揚州。
“兵者,詭道也。清口能成就淮南,也能覆滅淮南!”李振望著滔滔淮水,當初正是他與王景仁共同定下計策,大軍在壽州河段吸引江淮目光,以重兵突破清口。
朱溫的臉以及眼神都滄桑了許多,鬢角兩抹白霜,不過多年夙愿即將達成,他也忍不住興奮起來,“多虧楊行密生了一個好兒子,否則孤安能奪取江淮!虧得本王幾子,還算仁孝。”
李振尷尬的笑了笑,“大王洪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