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祀  106、風平浪靜詭譎涌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明祀 | 南鄉書生   作者:南鄉書生  書名:明祀  更新時間:2021-06-20
 
張璁以孔子中庸夏朝之禮,杞國已經不足以證明,商朝之禮,唯有宋國在用,而周禮卻是如今在用,故而當從之,來表明,唯有符合時代,方能大行其道,無須刻意追求復古。

張璁此言乃堂堂正正之言,以中庸之言為基石,進行闡發雖然孝等同于祭祀,但不可定義為古之祭祀。

朱厚熜聽后欣然點頭,隨后又問:“若是不追祖先、不立宗廟是否為不孝?”

“然也!”張璁拱手相答,未免皇帝有些不解其意,然后又道:“禮記喪服小記有載:「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廟。」

鄭玄注:「高祖以下,與始祖而五。」孔穎達疏:「而立四廟者,既有配天始祖之廟,而更立高祖以下四廟,與始祖而五也。」

是夫自古以來,父祖亡故,當建廟享受后人供奉,以全奉孝之道。”

張璁以禮記小記中,非王者不舉五年一次宗廟始祖祭祀典禮,天子舉行禘祭,是祭祀誕育始祖,且以始祖配享,而立四廟祭祀,來佐證,如果不祭祀祖先便是不孝。

說完之后,停頓一下再道:“由是中庸謂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

引完禮記之后,張璁再引周公追古公為太王、季公為王季,追溯先祖,皆以天子禮儀祭祀,而這般儀禮,上至天子,下至黎庶皆可用之。

張璁煌煌之言,群臣聽后盡皆頷首認同,哪怕禮部尚書毛澄,對于張璁此言也極為滿意。

誠然張璁之言,不乏穿鑿附會之處,然宋儒語錄有云:「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只要不是太過離經叛道,張璁今日以中庸、禮記解析皇帝之言,則并無太大問題。

“哦?”朱厚熜連忙坐直身子,然后再問:“吾嘗聞禮有天子而定,然否?”

群臣面面相覷,不知皇帝此言為何,但總覺得有些不對勁,但不知問題出在何處。

正在群臣思索之時,廖道南起身拱手回答:“然也!”

“可有出處?”

這下子群臣更加不解,明明是商議朝事,怎么好像變成講經筵了?

張璁、夏言、嚴嵩、楊廷和、毛澄等人眼珠子飛速轉動,揣測朱厚熜今日究竟為何如此反常。

自從決定清查皇莊之后,朱厚熜每一次發問都是如此莫名其妙,先是問孝,后問追封、立廟之事,再問禮是否為天子所定。

正在幾人冥思苦想之時,廖道南卻在侃侃而談:“中庸有云:「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善!”朱厚熜撫掌而贊,然后看著廖道南笑聞:“卿何許人也?”ωωω.九九九)xs(

“臣湖廣蒲圻人,庶吉士廖道南!”

“卿學識弘雅,朕有一問,不知可答否?”朱厚熜點點頭,然后笑問。

“臣資質駑鈍,然陛下所問,不敢不答!”

“善!”朱厚熜顯得頗為開心,然后便開始發問:“既然圣人云,禮儀有天子所定,是否朕可定禮邪?”

“然……”

“非也!”

廖道南話還未說完,楊廷和立馬搶先打斷。

蓋其已經猜到朱厚熜為何如此反常,因此才會當場打斷廖道南所要回答之言。

或者說,朱厚熜根本并非反常,而是故技重施,步步為營再給群臣挖陷阱罷了。

此次被楊廷和搶言,朱厚熜也沒有生氣,反而一改前態,笑吟吟再問:“不知元輔先生此言何意?”

“誠然中庸有謂禮儀非天子不可議,然中庸亦云:「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伏望陛下明鑒!”

“大膽!”

“放肆!”

“住口!”

科、道言官,以及侍候在朱厚熜身邊的韓雍,當即高聲呵斥楊廷和。

蓋楊廷和所引之言意為,天子若是德不配位,不可作禮,若是不在天子之位,但有圣人之德,還是不可議禮。

雖然此言出自中庸,但在此刻依然有著譏諷君父之嫌。

一聲呵斥之后,言官除了是楊廷和同黨,其余的都當場走出位置伏拜:“楊廷和今日一再有失儀禮,又諷刺君父,臣等請圣人嚴懲!”

朱厚熜卻好似并不在意,笑著說道:“朕躬德薄,元輔所言不錯,你每休要如此苛責。

吾嘗聞不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朝善待士大夫,安可因言治罪?”

毛澄等人立即走出位置伏拜:“圣人圣明千里!”

朱厚熜沒有信眾人口頭禪,而是笑著問道:“元輔言朕無德行,我深以為然,只是敢問天子之德為何?”

這下子輪到楊廷和愣在當場,不是他不知道答案,而是他根本無法回答,只要回答,必然打臉。

“臣夏言竊以為,天下之德,莫過于孝!孝經圣治章有載:「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在楊廷和心中盤算如何回答之時,夏言立馬搶先回答。

到如今朱厚熜用意不僅楊廷和已然猜到,夏言、嚴嵩、張璁等人,同樣已經猜到,這也是為何夏言急于搶言的緣故。

如今皇帝已經登基一月有余,朝政也處理的有條不紊,一切事物也慢慢拉回正確軌道。

當朝政回到正確軌道,一切欣欣向榮,起復的官員,也在陸陸續續往北京趕,大概還有二三十天時間,因該就能到崗,補充當初罷免的空位。

新任官員熟悉崗位之時,也就是這場戰爭的落幕時刻,同時也是楊廷和去位之時。

皇帝自從“小禮議”之后,朝堂平靜如水,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再起波瀾。

然身處朝堂漩渦的群臣,沒有一人覺得事情便如此作罷。

皇帝與楊廷和不合,乃是眾所周知之事。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

又何況一個“權臣”和幼年天子?

如今經過月余群臣同心,本來頹廢的朝廷,正慢慢往中興而行,皇帝也是時候能騰出手來,解決掉楊廷和這個“權臣”。

綜合今日之舉,那么皇帝之意顯而易見,那就是開始清算正德黨。

但皇帝不可能掀桌子,做不教而誅之事。

可是楊廷和將自己經營的如鐵通一般,自入仕以來,奉公守法,清廉無私,想要雞蛋里挑骨頭,言官彈劾都未必能行。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