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隨手拈來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作者:瘋神狂想  書名:我的系統不正經  更新時間:2022-07-24
 
佛塔是供奉佛骨的神圣殿堂,其下多有地宮,地宮是存放陪葬品的神秘之處。

此種定窯(包括其他窯口)物件,極其罕見。

據此推斷,這頂瓷轎也應屬冥器之列,是專門為隨葬而定燒的。

這件白釉褐彩轎采用了捏塑、堆貼、鏤空、壓印、刻花,以及點彩等多種裝飾技法。

是鑲器中較復雜的一種,鑲器是區別于琢器、圓器的一個種類。

每次看到這頂瓷轎時,陳文哲都會忍不住感嘆定窯工匠的聰明才智。

他們把土與火的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只要能用瓷表現的,他們無所不能,這件定窯器物就是例證。

最主要的是,它真實再現了北宋民間四人肩輿(轎)的形象,是定窯仿生瓷中罕見的精品。

要制作這么一件瓷器,就要用到捏塑、堆貼、鏤空、壓印、刻花,點彩等工藝。

這里面只要哪一種工藝,稍微不達標,就絕對做不出這么一件精品瓷器。

可以說,這件瓷器已經把定窯的特征,體現的淋漓盡致。

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堅致而不透明,施釉極薄,釉色瑩潤光亮。

可以見胎,胎質堅細,瓷化程度高,甚至達到了半脫胎的程度。

像定窯瓷轎這種等級的瓷器,只要能仿制成功,陳文哲的仿定窯技術,就算是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

之后,再仿制一些器型簡單的瓷器,就可以做到大巧不工的境界。

所以,在剛剛完成三間瓷轎的制作之后,陳文哲就忍不住想要試試自己的手藝。

他感覺這一次他的技術,又有了巨大的突破。

“就做薄瓷碗!”

靜志寺地宮之中出土的瓷器不少,畢竟一百多件呢!

這些瓷器都是當年的達官貴人,或者直接就是皇室捐獻的。

所以,就算是碗盤碟,都是宮廷御用瓷級別。

有著這么一批寶貝當做標本,陳文哲很快就有了方案。

他原來就做過薄胎瓷,現在他想要看看,定窯的薄胎瓷,他可以不可以做的更好。

定窯有些碗、盤之類器物,胎的厚度極薄。

即使口徑為30厘米的大盤的厚度,也只有2到4毫米。

靜志寺地宮出土的白釉喇叭口碗,其口沿最薄處僅1毫米。

還有一件白釉“官”款蓮紋碗,唇厚不及2毫米。

它迎光可透視外壁蓮瓣紋,敲擊聲音輕脆悅耳。

這充分體現了定瓷“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特色,讓人嘆為觀止。

前面做過喇叭口碗,這一次就做刻蓮花官字款的碗。

只是單純仿制一只碗,并不難,主要是釉色的變化。

如果是白釉,一切好說,按照正常程序來就可以了。

如果是窯變,那就需要注意溫度,最終也不過是兩種釉色的選擇。

只要控制好窯溫,想要什么樣的釉色,就能燒制出什么樣的瓷器。

碗盤碟,陳文哲做的太多了。

此時他只要使用合適的材料,按照宋代定窯的特征,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制作各種瓷器。

可以說,隨手拈來,一點遲滯都不會有。

做了一只碗,再來一只托盞。

這里他走的任何一件瓷器,不管器型是不是簡單,都是很有來歷的,或者說都是精品。

比如這只托盞,也是靜志寺地宮出土的。

這是一只白釉北宋“官”字款花式口托盞,正好跟這只煉化官字款的碗相匹配。

既然做了托盞,那座一只盤子也就再正常不過。

托盞跟盤子有什么區別?幾乎沒有什么區別,只不過器型稍微不同,功用不同,就有了兩個名字。

這一次他使用劃花工藝,而且刻的紋飾是十分少見,這一次陳文哲雕刻的紋飾,是他也不經常使用的蝶紋。

白釉劃花對蝶紋盤,也是北宋“官”字款花口盤。

這只盤子的口徑10.5厘米,足徑5,7厘米,高2.7厘米。

芒口毛足,平底。

口壁呈五曲花辦形,內底還飾有兩只相對展翅的蟬紋,矮圈足,內劃行書“官”字。

由于是覆燒,所以有芒口,這只盤子要想進貢,必然要裝飾一下。

所以,這就是一只地道的靜志寺地宮白釉“官”款金裝口盤。

做完這一件,陳文哲看著這只盤子出神,其實他是想到了另外一種盤子。

在定窯器之中,還有一種盤子,就是高足盤。

靜志寺地宮出土過白釉花口高足盤,這種白釉花口高足盤口徑14.7厘米,底徑9.7厘米,高10厘米。

外有垂漿淚痕,盤為五曲尖瓣花式口,斜腹內飾五辦蓮花。

高足呈覆缽形,內壁無釉,飾弦紋,以釉接承盤。

在這里需要注意,這種高足盤是出現在宋代,而不是元代。

現代很多人都說,像是高足杯、高足盤什么的,都是少數民族,像是元代的蒙人用來喝酒的,所以才發明了這種器型。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也許在元代讓高足杯什么的盛行了起來,但是高足杯、高足盤的出現時期是很早的。

剛才說的是宋代定窯高足盤,其實在唐代也有出土這種瓷器。

比如惠市博物館藏有一件高足盤,通高12.4厘米,口徑14.9厘米,足高9.5厘米。

這只高足盤由足和盤兩部分組成,盤敞口,微有缺損,弧壁瘦底,下承以喇叭狀中空高足,足端微外卷,刻雙弦紋兩組。

盤較淺,盤內有疊燒其他器皿留下的支釘塊痕,內印凹形單線弦紋一圈,胎體為淡黃色。

弧形腹部尚留部分冰裂紋,其余釉大部分脫落。

經文物專家鑒定為唐代高足盤,并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古代關于盤的記載很多,如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載“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

《禮記·喪大記》有“沐用瓦盤”的記載。

唐李紳《憫農》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

從此可見,盤是古代的一種盥洗或盛放物品的常見器物,最起碼在貴族之中常見。

盤子雖然和高足盤不同的,但是,用法是一樣的,都是盛放東西。

比如盛放食物,平底盤和高足盤互相搭配,在同樣面積大小的桌子上,就可以擺放上更多食物。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