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漢風再起  第二八二章 “工藝革命”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作者:重慶老Q  書名:1635漢風再起  更新時間:2022-09-01
 
1655年3月3日,漢洲,開元城(今澳洲北部漢普蒂杜市)

從某種程度上說,商業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前提,正如亞當斯密所說,市場的擴大會導致生產的專業化,從而提高生產率。

歷史上,新技術引發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一條最基本的經濟原則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在前工業時代,任何商品的生產成本都會隨著產品數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工業時代的到來,使一切商品的生產成本都隨著產量的增加而直線下降。

“射者非失不中也,學射者不治失也;御者非轡不行,學御者不為轡也。”人類發展的歷程本身就是分工的歷史。在最早的原始農業時代開始之前,普遍存在男女分工,男人從事狩獵,女人從事采集。進入農耕時代后,男耕女織,分工繼續向前推進。第一次社會化大分工將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第二次社會化大分工將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

在資本時代,競爭和利潤的壓力使手工業被迫再次進行更為細致的專業分工。分工使復雜的操作被分解成很多簡單的步驟,從而實現了專業化。分工不僅提高了勞動效率,也促進了機器的發明和生產力的發展;反過來,機器的發明和生產力的發展又促進了社會分工。

分工使同樣的勞動者能夠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這一方面是勞動者的工作技能更加專業,另一方面則是專門機器的介入,進一步簡化和縮減了工作量以及工作強度,從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如果說手工業分工導致了工具誕生的話,那么工業分工則導致了機器的出現。因為人類的勞作一旦簡單化,就會被機器模彷和替代。使用銼刀和鉆頭的工匠的技能現在日益被刨床、切槽床和鉆床所代替,而切削金屬的工匠的技能卻被機械車床所代替。

與機器的作用相比,細致的分工對工人的影響同樣巨大。制造業將生產過程分解為一系列簡單的專門化的操作,這些人體動作逐漸向機械操作靠近,最后人或者被機器代替,或者人變成了“不犯錯誤的機器”。

在簡單的勞動合作中,個人的勞動技能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但工廠的生產則使得這些勞動方法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完全推翻了個人勞動的屬性。在這個過程中,工人因為被強迫掌握一些高度專門化的操作技能,從而被扭曲了人性。

在傍晚時分,位于新淮安西側的“蘇記”被服廠門口已經點起了幾盞明亮的油燈,三三兩兩的工人一臉疲憊地陸續步出廠門,朝對面幾幢民居走去。

張永娣額前的發絲已經被汗水凝結成一縷一縷的,臉色也是一片蒼白。

作為一個還未成年的女子(齊國民法規定,女子十六歲即為成年,可婚配),在剛滿十三歲時便經熟人介紹,進入這家被服廠,成為一名年輕的女工。

在家中,張永娣排行老二,上面有一個正在海軍學校讀書的哥哥,下面還有三個弟弟妹妹。母親在生最小的妹妹時,難產大出血,而不幸去世。為了幫著辛苦的父親填補家中所需,便從數幾里外的鄉下,來到這座可以收容女子工作的被服廠。

在工廠里,扣除每月的食宿費后,張永娣可以得到漢洲銀元一塊八角錢,就算偶有花費,買些女兒家的用品,她也可以最少攢下一塊五角錢,為家里平添“一大筆”收入。

本來以為到了這家被服廠,在賺取工錢的同時,還能學會服裝裁剪和制作。然而,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她一直在重復著同樣的動作制作衣領。至于前襟、后背、衣袖,甚至袖口這些制作工序,她根本未曾接觸。

每日機械地將各種裁剪過的布料快速地縫制成衣領,或者將加工過的鯨骨填充到衣領中。然后,隨著木托盤,一個一個地傳遞到后面,由廠里的大師傅,陸續將各個衣服部件一一縫合,接著再傳遞到后面,用開水熨斗燙平,最后打包裝箱。

張永娣悲哀地嘆道,或許當她在這家工廠工作數年時間,回到家里后,都不可能學會所有的制衣工序,永遠只是一個能將衣領做得極好的“小廠妹”。

“蘇記”被服廠承接各種樣式的衣服制作訂單,有軍隊的各種制服,有苦力的勞動衫,也有西洋夷人和南洋土人的日常服飾,但她們制作更多地是漢洲本土和海外領地需求量最大的“工作服”一種以勞動布(牛仔布)為原料的開襟勞動服。每年新到的移民,不論男女都會發兩套這種勞動服與他們,作為他們未來一年的過渡衣物。

偶爾,“蘇記”被服廠也會做一些漂亮的女裝,供國內那些有錢的太太和小姐穿戴,或者出口到南洋地區的土邦王國,為貴族女卷所用。五顏六色的花色,細膩精致的威海產細棉布,裝飾明亮的玳冒,甚至還會搭配一些珍貴的細粒珍珠,再加上造型新穎的款式,讓每個女子見了,都會愛不釋手。

作為女子,雖然對這些漂亮衣服羨慕不已,但張永娣可不認為自己能有資格獲得這種價值昂貴的服飾。一個普通的小民,或許她攢上一年的工錢,都買不了它的兩條衣袖。除非,像工廠里那個漂亮的陳阿妹,嫁給一位帥氣有為的軍官,或許可以在成親的時候,穿上一件漂亮的嫁衣。

說到女子最為在意的容貌,張永娣是感到非常自卑的。因為她母親的原因,她跟一般的大明模樣的女子有著截然不同的相貌。她的母親是一名波斯女子,在十幾年前,被齊國買來,分給了自己的父親。

在自己很小的時候,母親每次抱著她時,都會不停地親吻她的面頰和眼睛,說她是這個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公主。然而,隨著她慢慢長大,發現自己跟一些別的漢人女孩長得大為不同。在村子里,像她一樣有波斯面孔的女孩還有好幾個,在玩耍和讀書時,她們都是被其他小孩嘲笑奚落的對象。

“二轉子”、“小雜種”、“夷婆子”等等之類的稱呼,伴隨了她很久,她的哥哥和弟弟,為了制止別人對她相貌的奚落,不知跟其他孩子打了多少架。每當受到此類委屈時,張永娣都會撲到母親的懷里哭很久。

而她的波斯母親則默默地撫摸著她的頭發,嘴里唱著她聽不懂的波斯兒謠,輕聲安慰著她,說她是這個世界上最為美麗的少女。父親對此,卻并不為意,呵斥她不要理會他人的謾罵和奚落就是,不過,臉上帶著一種難以言明的神色。

后來,在學堂里讀了書,學了知識,聽先生們說,不論我們長相如何,在這個偉大的國家里,我們都是一個民族,每個人都是齊國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都要為這個國家的發展和強大,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我們說著同樣的話,書寫著同樣的文字,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國度,所有人都不能因為別人長得不一樣,而歧視和攻擊對方。

不過,張永娣仍舊會對那些有明顯漢人特征的女子投以羨慕的眼光。在縣鎮上,那些漢人面孔的女子,明顯要更受男子歡迎,所下的聘禮也會高出一籌。而像張永娣這些擁有異族面孔的女子,在鄉下還好說,可以隨意地與同村或者臨近村子的男子婚配,但到了城里,但凡有些身份地位的人家,則會傾向于娶一個漢人血統明顯的女子為妻。

然而,一些來自巴達維亞的夷人在見到張永娣她們這種異域面孔的女子時,卻非常夸張地大肆贊賞,認為她們都有著一副天使般的面孔,是漢洲最美麗的女子之一。

對于這些夷人的贊美,張永娣是非常不屑的。在學堂里,先生們曾告訴過她們,這些來自歐洲的夷人,全都是惡棍、流氓和無賴,是一群徹頭徹尾的人渣。他們窮兇極惡,四處燒殺搶掠,試圖將南洋的土人都變成他們的奴隸。兩次漢荷戰爭,就是因為他們想覬覦漢洲的財富,更是試圖要奴役驅使我們齊國人成為他們卑賤的奴隸,長久地壓制我們齊國。

至于贊美,那肯定是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想欺騙誘惑我們齊國女子,欲圖不軌。再者說了,齊國禁止本國女子嫁于夷人和土人(本國的光棍漢數量居高不下,自然會嚴禁肥水外流)。

對于張永娣這些小女子奇奇怪怪的想法,“蘇記”被服廠的東家蘇紹平是根本不會去關注的,他所在意的更多是棉布的價格水平變動和齊國海外市場的擴大等宏觀方面的問題。雖然,目前來說,整個南洋地區對成衣的接受度還很低,但他卻認為這個市場容量足夠大。

南洋數十個土邦王國,人口數百萬,即使只有一小部分貴族官員和部落頭領愿意接受一件華美的成衣,那對這個被服廠也是一個不小的需求量。不要忘了,在北邊,還有一個數千萬人口的大明和千萬人口的日本,以及西邊那個遍地都是黃金的印度。那將是一個擁有無窮需求的巨大市場空間。

蘇紹平的父親是原巴達維亞的華人甲必丹蘇鳴崗,在十幾年前,蘇家迅速與漢洲建立了密切的聯系,而且還將家里的一名女子嫁與當今齊王的兄長,更是獲得了充足的人脈。兩次漢荷戰爭后,蘇家幾乎將巴達維亞所有的產業和財富都轉移到了漢洲本土,僅保留了少量的貿易窗口。

作為家里的幼子,他不想活在他大哥蘇紹年的陰影下,在看到建業被服廠囿于產能不足,已逐漸無法滿足國內服裝生產的需求,遂于開元城建立了這家“蘇記”被服廠。

剛開始,被服廠的生產效率極為低下,百余名工人,平均每日下來,制作服裝尚不到四十套,僅能滿足周邊幾個縣鎮的移民勞動服的供應。

后來,在參觀了黑山機械廠的生產后,看到其中因為實施分工和流水作業,那些工藝復雜的機器和工具以一種非常快的速度,源源不斷地從流水線上下來,頓受啟發。當即在被服廠也實施這種專業分工和流水作業。

分工和流水作業實施的前提,必須是標準化的制定,比如重量、長度,以及加工的精度。

眾所周知,因為齊國人口不豐,勞力短缺,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勵,在工業生產方面,大范圍的使用機械操作,從簡單的旋床、鉆床、磨床,以及拔絲機、軋延機、起重機,甚至兩噸重的重力錘,到復雜的水力紡紗機械、大型的織布機等。

通過十余年的不斷強化和教育,各種標準的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和容積單位,已逐漸灌輸于眾多學者和工匠的腦海里,初步形成了工業制造標準的概念。

在一定意義上,人類文明史其實就是技術進化史。從手工制作到機器生產,最大的變化就是利用標準的通用部件進行大規模生產。可以說,通用部件和互換技術的發展,不僅是機器時代的最大特色,也是大量生產的前提。

通用部件和互換技術在后世的19世紀初期,開始在美國大范圍推廣,被認為是美國制造體系誕生的標志,更是被稱為一場“工藝革命”。層出不窮的專用機床使得工廠得以用較低的成本,大量生產工藝復雜的制成品,與此同時,零部件的標準化也大大提高了產品的質量。

蘇紹平在他的“蘇記”被服廠將整套服裝簡單地分為若干“部件”,交與不同的工人制作,然后使用流水化的作業模式,分步“組裝”,制成一件件標準化的成衣。在這種生產模式下,工廠的生產效率從以前的每日不足四十套,迅速提升到每日達兩百余套。隨著工人手頭動作的逐漸熟練,效率也在不斷地提高,最終穩定在每日兩百六十多套。使得整體效率足足提升了六倍之多。

專業的分工使每個人只會一種工序,完成整個產品必須與其他人合作,這導致個體越來越難以離開社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齊國工業制造當中的專業分工會越來越細,專業的工人(工匠)與不同專業的技術人員幾乎會無法溝通。

規則的時間、發達的生產力、愈加豐富的商品、對時空的超越、標準化的產品、高效的機器、強大的集權控制和集體依賴,這些或許將構成機器時代的人類文明。這種文明可能會抹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地域差別與歷史差別或也將被機器一概抹平。

但是,這種機器工業的文明,也將助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迅速崛起,最終將會引導或者推動這個國家無可抑制地去不斷擴張,不斷向海洋的盡頭前進。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