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好奇于張安世為何突然上這一道奏疏,而且還寄望于廷議討論。
依著他對張安世的了解,這肯定不是張安世的一時興起。
這家伙精著呢。
就在他還想追問的時候,此時,宦官道:“陛下宣諸公覲見。”
于是眾人魚貫而入。
到了崇文殿。
朱棣已經升座,他此時環顧四周,一聲不吭。
眾人站定后,解縉先出班道:“陛下,今日廷議所議,乃張安世廢鈔鑄幣疏。”
廢鈔是個極敏感的話題。
朱棣有點無語于,這違背祖宗的決定,張安世居然沒有事先和他商議。
而張安世的奏疏,居然立即便被文淵閣那邊要求進行廷議。
如此一來,反而顯得被動了。
越是大事,越不該進行廣泛的討論,朱棣懷疑這是文淵閣有人希望如此。
于是朱棣深深地看了解縉一眼。
解縉卻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等候朱棣發落。
朱棣只好道:“準。”
此言一出,解縉便看向張安世,道:“安南侯素知經濟之道,此番廢祖宗之制,卻是為何?”
他看上去是作為主持廷議,表現得公平,卻先定性了一個廢祖制的大帽子。
一下子,百官了然,解公對這廢鈔十分反感。
張安世笑了笑,出班道:“大明寶鈔,日益貶值,百姓已經不愿接受,陛下,在臣看來,寶鈔已形同虛設了。”
朱棣沉吟著,沒有說話。
解縉微笑道:“諸公有何高見呢?”
便有人站了出來,道:“陛下,解公,大明寶鈔,洪武八年,太祖高皇帝設寶鈔提舉司,立鈔法,印制寶鈔,此祖宗法度,豈可輕易廢弛?寶鈔而今確實弊病重重,卻非太祖高皇帝之過,實乃近年濫印的緣故。臣以為,與其廢寶鈔,不如減少濫印……這才是正途。“
朱棣依舊默不作聲,皇帝在這個時候,一般不會發表任何建議,哪怕他有自己的想法,都是先讓大臣們吵一吵再說。
解縉依舊面帶微笑地看向張安世:“安南侯以為呢?”
張安世道:“破而后立,現在寶鈔的問題,不在于發行了多少,未來是否濫造,而在于失去了信用。”
此言一出,先前那人勃然變色,厲聲道:“安南侯,你怎可說這樣的話!破而后立,你這是要破祖宗之法嗎?這要置我大明太祖高皇帝于何地?莫非你還要說,太祖高皇帝,失信于天下嗎?”
儒官們永遠都是這樣。
一言不合,他就給你扣帽子。
絕大多數時候廷議,明明在討論具體的事務,可討論到最后,就成為了所謂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了。
張安世一時無語,心里只想入他娘。
眾人開始竊竊私語。
解縉目光炯炯的看著張安世,似乎對張安世戰五渣一般的口才,有些遺憾。
“不妨就請安南侯,將話說完吧。”此時,有人出班,平靜地道。
說話的,竟是楊榮。
眾人見是楊公開口,便都沉默。
楊榮道:“今日所議的,乃是國計民生,洪武期間,制度也有過廢弛,難道是太祖高皇帝否認自己嗎?太祖高皇帝所立法度,無外乎既是為江山社稷,為我大明長治久安,為蒼生黎民。”
“有此宗旨,才是太祖高皇帝的本意,尊其本意,便是遵守祖宗成法,若是拘泥于細枝末節。卻枉顧太祖高皇帝的本意,反而是南轅北轍。”
眾人便不由地看看解縉,又看看楊榮。
解縉臉色微微一變,嘴角依舊含笑,卻道:“楊公所言,頗有道理。安南侯,請細講吧。”
張安世道:“當今市面,朝廷的寶鈔軍民百姓們不愿接受,因此市面上所流通的銅錢、白銀,卻大多成色不一,甚至據我觀察,這元朝的時候銅錢,竟也沿用迄今。白銀的交易,更是繁瑣,有人交易白銀,竟還要隨時帶著剪子,從這銀餅上剪下相應的銀子上秤,這才完成交易,不但大大耗費時間,而且也十分繁瑣。”
“再者,這銀子的成色不同,有的含有大量的雜質,有的卻是純銀。這又給交易帶來了巨大的麻煩。若是以往,大明的金銀交易,大多只局限于土地的買賣。而如今,商品日益增多,這樣的交易,對工商的發展,必然不利。正因如此,針對眼下幣值紊亂的情況,必須進行更改,貨幣乃一切的基礎,若連貨幣都無法做到統一,對朝廷和百姓,都沒有好處。”
張安世說罷,百官多數依舊還是沒有動容之處。
說實話,他們覺得眼下這樣,沒什么不好的,大家習慣了。
現在又是廢鈔,又是鑄幣,實在麻煩。
朱棣聽到工商二字,稍稍有些動容,這時他才徐徐開口:“如何鑄幣?”
顯然,張安世對于今日的廷議,早有了全面的準備,于是道:“臣已請人鑄了一些樣品,還請陛下過目。”
張安世取了十幾個樣品出來,送宦官,宦官轉送朱棣御案前。
于是在朱棣的御案上,便擺著十幾種貨幣。
制式統一,有一枚刻了一兩的金幣,上頭有戶部奉旨印制的字樣,下頭還有一行小字,聯合銀行承制,中間無孔,而這圓幣的正中,則凹凸有致地雕了一條金龍。
與此同時,還有幾乎相同樣式的銀幣一兩,以及五錢、兩錢、一錢,還有銅幣一錢等等的制式。
所有的幣種,制式都統一,一樣大小,哪怕是不同價值的銀幣,也是一樣的份量,唯一不同的,可能只是含銀量的分別。
最重要的是,這雕工很是精美,而上頭雕刻的圖案,卻是不同,如這金幣是一條金龍,到了銀幣一兩,則成了麒麟,此后為斗牛、虎豹等等。
朱棣撿起這玩意,把玩在手里,帶著幾分興致道:“這棲霞的匠人,所制的圓幣,倒是有幾分意思。”
張安世道:“臣以為,用這樣的貨幣暢行天下,如此一來,對于朝廷,可大大的減少損耗,而對于百姓,也提供了大大的便利。”
損耗二字,頓時讓朱棣明白了什么。
稅賦是有損耗的。
損耗是什么意思呢?除了糧賦的損耗之外,金銀的損耗也很嚴重。
因為百姓們所繳的稅收,往往貨幣不統一,成色也不同,官府為了確保自己能收到足額的稅收,往往會將百姓所繳納的白銀、銅錢,往多里算。
你說你這是五兩銀子,可我這秤……分明是四兩八錢啊,你說你在家秤的數目確實沒錯,難道官府的秤,不如你家的秤?
再有,你這銀子成色不對,里頭這么多雜質,等官府熔煉成元寶,押解京城的時候,只怕你這五兩銀子,最后只剩下四兩五錢白銀了,到時本官如何向朝廷交代?
這只是針對百姓的多征。
除此之外,還有地方州縣,以及各處衙門,入庫金銀,其實也是一樣,他們絕不會對朝廷說,我向百姓多征了,而是說,自己按照朝廷的規定,征收了多少。
可是呢,征收來的金銀,我進行了熔煉,結果……發現百姓們良心大大的壞,征收來的金銀,雜質太多,明明我征了一千兩銀子,可結果呢,一熔煉,就成了八百兩。
當然,八百兩算是良心的,因為根據一些地方志的記載,熔煉金銀所產生的火耗,一般州縣的火耗,每兩達二三錢,甚至四五錢。偏僻的州縣賦稅少,火耗數倍于正賦。
現在大明當然是以糧稅為主,可是金銀的稅賦也有不少。
而且張安世認為,將來商稅必然要開始統一的征收,若是照這些人這樣的玩,表面上,太祖高皇帝在的時候,將稅賦定的極低,可實際上,天下軍民百姓的稅賦卻是十分沉重。
借著這貨幣不統一的方式,直接導致原本征收十兩銀子,卻讓百姓不得不承擔十五至二十兩銀子的賦稅,而朝廷按理該收到十兩銀子吧,也不對,最后入庫的,可能只剩下六七兩,甚至三四兩。
你問他,他就說他愛護百姓,不忍因為百姓的金銀不純,而苛責百姓。
這等于是兩頭都吃,吃完上家再吃下家,怎么都有理。
朱棣瞇著眼,此時心里已了然了。
若是貨幣統一,而且所有的貨幣,都采用這樣的制式,如此一來,就是該多少是多少了。
顯然就這一點,就足夠朱棣心動了,便道:“嗯……此策,朕看很好,可以試行。”
可百官聽到了損耗二字,心里就猛然咯噔一下。
當初許多人沒有反應過來。
可如今,算是回過味來了。
火耗。
這火耗,還有糧稅的損耗,幾乎是地方官最大的財源,而且是合理合法的。
后世有一句話,叫做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絕對不算夸張。
因為你若當真是清官,單單靠這個,在一個較為富庶的州縣,拿十萬兩銀子,還真大有可能。
而這已算是十分廉潔,兩袖清風,甚至可以做楷模了。
如若不然,靠著各地州縣那點俸祿,一到逢年過節,京城里各家的府邸,從天下各州縣源源不斷的送來的冰敬和炭敬,又是從哪里來?
人家這是巴結京官的,拿個幾兩幾十兩,必定是送不出手的,而且要送的,也不是一個兩個。
這等情況,早就從元朝開始,成為定例了。
屬于那種,你送了,大家不會高看你一眼,但是你不送,大家會不免嘀咕,這個人好奇怪,怎么這么沒有禮貌?
即便太祖高皇帝的時候,這樣合理的損耗還有冰敬和炭敬也依舊絡繹不絕,因為這已經超出了貪墨的范疇,人家屬于合理合法。
就好像空印案一樣,每一個都這樣做,每一個人都覺得有道理,你挑不出任何毛病反對他,且每一個人,都有苦衷,可你太祖高皇帝突然掀了桌子,你說你朱元璋壞不壞吧。
解縉不禁詫異地看著張安世,他面色古怪,甚至有點懷疑,張安世這個家伙,是不是瘋了。
他這是想找死嗎?
楊榮目光沉著,觀測著每一個人的反應。
許多人已露出了怒色了。
畢竟……州縣官是朝廷和百姓兩頭吃,可他們吃的卻是州縣官,可現在,你張安世砸我們的鍋?
眾人一時間沒有吭聲,可殿中的氣氛,驟然之間冷了下來。
解縉眼里帶笑,他對此求之不得呢!
這張安世已經膨脹到了這個地步,真以為,可以和全天下作對嗎?
這豈不成了第二個董卓,非要找十八路諸侯討伐,是吧?
太祖高皇帝,只怕膽魄也不過如此。
朱棣的目光在眾人的臉上掃視而過,似乎也意識到了什么,他手撫案牘,道:“今日所議,暫且作罷,文淵閣諸卿留下,各部尚書留下,張安世留下。”
這么一個廷議,居然果斷地被朱棣踩了剎車。
百官臉色都極不好看。
收益本是固定的,每年能有多少冰敬、炭敬入賬,都可根據一個人的官位高低,算出個大概來。
可問題就在于,一旦砸了鍋,自己的宅邸置辦了,各房的妾也已經納了,奴婢也買了這么多,車馬還有族里的各種開銷,都是照著自己的收入來匹配的。
這個財源若是斷了,就真的要吃土了。
這真比空印案還狠,這是教人餓肚子的問題。
眾臣無言,只是滿臉烏云地沉默著,而后行禮,告辭而去。
留下來的,無外乎是朱棣最信重的幾個大臣。
朱棣站起來,背著手,來回踱步,隨即卻是抬頭看一眼夏原吉,道:“夏卿家乃戶部尚書,給朕說句準話吧。”
夏原吉苦笑道:“陛下,不可如此。”
他簡潔有力。
朱棣臉色冷然:“夏卿認為……此策不通嗎?”
夏原吉道:“任何國策,想要貫徹,都要天下官吏能夠上下一致。照安南侯所言之法,對國家確實有莫大的好處,對百姓也有莫大的好處。可臣認為,若要實施,必定舉步維艱。”
夏原吉頓了頓,又道:“臣之所言,乃肺腑之詞,絕無私念。其實安南侯所言之法,戶部并非沒有人有過這樣的念頭,可實際上……根本行不通。”
他沒有一句是敷衍,都是大實話。
朱棣卻是沉著臉道:“只要對你們有好處,才可貫徹執行,是嗎?但凡沒有好處的,那么就寸步難行,這樣長此以往,則朝廷的稅賦越來越少,百姓繳納的稅賦也越來越沉重。十年、百年之后……再大的駱駝,也是要被壓垮的。”
所謂道德滑坡,其實王朝興衰,也是一種滑坡,因為掌握了國器的人,會自覺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就如朱棣所言,一次又一次,拒絕執行對他們不利的國策,可每一次,對他們有利的旨意,卻都能得到充分貫徹,如此一來,形勢對他們越來越有利,直到他們的財富和地位越來越膨脹。可與此同時,朝廷的財政必然出現巨大的虧空,百姓也會因為這種合理合法的侵占變得日益難以生存。
最終的結果就是,進入下一個輪回。
夏原吉并非是一個贓官,甚至他為人還不錯,而且已算是忠誠了。
而他同時也保持著清醒,之所以不肯松口,是因為他認為若是這樣實施,只會造成人心浮動,而且肯定無法貫徹下去。
與其像王安石這樣折騰一番,最后又回到老樣子去,還不如不折騰,不是還可以繼續唱歌繼續舞嗎?好歹還有至少一百年的太平日子呢!
解縉在旁道:“陛下,這是人心,若是人心向背,社稷怎么能安穩呢?”
朱棣頓時臉色
更沉了幾分,厲聲道:“誰的人心?”
解縉訥訥不言。
朱棣道:“這樣的大事,本就不該先進行廷議,難道文淵閣沒有察覺出其中的隱患嗎?為何票擬中要開廷議公論?”
這個時候,解縉自是不遲疑,連忙拜下,叩首道:“是臣一時失察。”
朱棣冷哼一聲,道:“諸卿沒有其他的看法嗎?”
說罷,他目光一轉,落在一個人身上:“金忠,你來說說看。”
本只想一直默然到告退的金忠,極不情愿地站了出來道:“臣只知兵。”
朱棣瞪他一眼道:“你不是還會看相?來,你看看你自己的,能有幾年陽壽?”
金忠:“……”
到了這個地步,金忠覺得自己躲不過去了,只好道:“既然對國計民生有好處,只要陛下效仿太祖高皇帝,那便干就是。阻力重重是肯定的,可正因為有阻力,想要做一番大事業,立功立德,豈有容易的道理?”
朱棣微微抬眸道:“意思是,金卿家附議張卿的建言?”
金忠道:“臣沒說。”
“可你上一句不是這樣說的。”
金忠道:“臣講的是迎難而上,立功立德的大道理。并非針對某一件事。”
朱棣冷哼一聲道:“不曾想,連你也退卻了。”
金忠苦笑道:“臣要留著有用之身,為陛下籌謀兵事。”
朱棣:“……”
金忠已算是老實人了,他至少沒有說謊。
朱棣若有所思。
隨即,目光落在了吏部尚書蹇義的身上。
他語氣溫和,對待這個老臣,還是表達了一定的敬重:“蹇卿家以為如何呢?”
蹇義斟酌道:“問題的根本,在于事成不成,若是大張旗鼓地實施,最終無法貫徹,傷及的,卻是陛下的威信和朝廷的威望。所以臣請陛下,再三斟酌。”
朱棣聽罷,嘆了口氣,幽幽地道:“蹇卿家當真認為,辦不成嗎?”
“臣經歷過太祖朝,蒙太祖高皇帝厚愛,倒也參與了不少軍機大事,太祖神武,尚且許多事,依舊力有不逮,雖是操勞無度,且明察秋毫,可能為天下辦成的事,又有幾何呢?哎……”
他的意思是,太祖高皇帝辦不成,陛下認為自己比太祖高皇帝強嗎?
朱棣這時倒是沉默無語了。
他落座,瞇著眼,一言不發。
始終,朱棣沒有詢問張安世的意見。
因為張安世這個家伙,態度是很明確的。
朱棣開始把玩著張安世奉送來的幾個硬幣,手在這精細的銀元上摩挲著,沉吟道:“終究還是不甘,張安世不提則罷,倘若提了,朕起心動念,想到當下種種,意實難平。入他娘的!”
“陛下。”
就在此時,解縉看了朱棣一眼,突然道:“張安世……誤了大明啊。”
此言一出,眾人側目。
朱棣冷冷地看了解縉一眼。
解縉苦笑道:“陛下……這樣的奏議,其他人提及,倒還罷了,唯獨安南侯不可提,安南侯乃太子殿下妻弟,太子乃儲君,他不提還好,一提,天下軍民百姓,會作何想?”
“陛下立太子為儲,既因父子至親之情,也是為我大明江山社稷考量。倘使太子殿下此時與天下軍民離心離德,臣只恐將來,又出建文之禍。”
他說得情真意切,畢竟是關起門來的小會議,可以暢所欲言。
這一次,算是直接將矛頭指著張安世了。
每一次皇帝駕崩,王朝都會面臨一個危機,那就是太子威望不足,不足以鎮住局面,這也是任何一個正常的皇帝所需要考慮的。
解縉所言的是,張安世這是直接將太子坑了,將來陛下若是出了問題,太子該怎么辦?
現在太子的位置,非常穩固,解縉說出這番話,卻是一下子說中朱棣的心事。
當然,解縉表面上是為太子擔憂,實際上卻是說,將來若是太子控制不住局面,不妨可以考慮一下其他的人……比如……
朱棣凝視了解縉一眼。
不得不說,解縉是有才華的,他能舉一反三,直接將問題的本質道出來。
可殿中其他大臣的表情,卻是各異。
有的人認為解縉說的對,這殿中,蹇義、金忠、楊榮等人,幾乎人人都是堅決支持太子的人。
解縉這樣一說,讓他們加重了這一份擔憂。
而對朱棣,可能要考慮的是,自己不能讓自己的兒子里出一個建文,這可能會給國家制造隱患。
朱棣目光幽幽地看著眾人,沉吟著道:“利國利民之策,也要這樣的斟酌嗎?”
解縉立即就道:“歷朝歷代,建言者極多,不少人,所倡議的何嘗不是利國利民。可最終,都功敗垂成,甚至危害了江山社稷。所以臣以為……安南侯身居高位,就不可意氣行事,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朱棣抿著唇,轉動著手里的銀元,這銀元上,已浮出了朱棣的一層手汗。
他緩緩地閉起了眼睛,而后又猛地張開。
此時,卻聽張安世道:“解公說的有道理,受教了。”
解縉微微一笑道:“我說話直了一些,還請安南侯勿怪。”
“不敢,不敢的。”張安世想將解縉剁碎了心都有,卻是不緊不慢地道:“聽說……前幾日,解公還給趙王殿下,送了一些書籍。”
解縉面上沒有絲毫的變化,卻道:“趙王殿下求知若渴,又是大病初愈,我送他一些書,請趙王殿下能夠修身養性,有何不可?”
“倒沒什么不可。”張安世似笑非笑地看著他道:“只是聽聞,解公與趙王多有走動而已。”
解縉早就知道這些事,是瞞不住別人的,尤其是瞞不住錦衣衛,他神色從容,甚至顯得坦坦蕩蕩:“趙王聰敏好學,許多事,都希望向我請教,趙王乃陛下的嫡親血脈,我欣賞他這好學之心,確實有一些走動。卻不知,安南侯這番話,是什么意思?莫非……我與趙王殿下惺惺相惜,卻也錯了?”
明牌了,你不是在查我嗎?那就查吧。
張安世定定地看著他道:“惺惺相惜?”
解縉一臉坦然地道:“人有好惡,趙王乃天潢貴胄,我為大臣,彼此有一些交集,應該沒有觸犯綱紀國法吧?”
解縉一點兒也不擔心,因為他很清楚,趙王也是陛下的嫡親兒子,絕不會因此而遷怒于他。
于是他接著道:“何況我與趙王,乃君子之交,安南侯糾纏這些,卻教我有些糊涂了。”
這話的意思是,是你張安世太過胡攪蠻纏了。
張安世卻是露出了笑容,目光中帶著一絲別樣的意味,笑盈盈地道:“沒啥,沒啥,只是沒想到,解公與趙王殿下的相交如此之厚。我也有許多朋友,和他們親如兄弟,這沒什么的。”
解縉以為張安世找不到他的錯誤,這時認慫了,便微笑以對,頗有幾分洋洋自得。
和我爭辯,你張安世還是太嫩了,再學一百年吧。
此時,卻有宦官進來稟報道:“陛下,趙王殿下求見。”
此言一出,朱棣長出一口氣,淡淡道:“召來吧。”
這趙王……也已休養了接近一月的功夫了,解縉對他頗為關心,又不好親自去府上探望,今日在此相會,他倒頗為期待。若是有機會,彼此能夠深談一下最好。
畢竟,現在他因為張安世,已經徹底地和東宮撕破了臉皮。
一會兒功夫,趙王朱高燧便在宦官的攙扶下,徐徐入殿,剛要行禮。
朱棣道:“不必行禮了,賜座。”
第二章盡快會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