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0107【物理大道】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北宋穿越指南   作者:王梓鈞  書名:北宋穿越指南  更新時間:2023-04-02
 
“站住!”

閔子順本欲追趕陳淵,沒走出幾步,就聽到叔父喝止。

閔文蔚問道:“你要去哪里?”

閔子順轉身作揖:“叔父,侄兒想去請教一些學問。”

“他那學問是二程嫡傳,自然極好的,可太偏于旁門小道,”閔文蔚告誡說,“等你科舉中第,再去學他也不遲。”

閔文蔚執掌書院二十余年,連一個進士也沒出,這個情況沒有人埋怨他。

因為整個漢中地區,兩宋三百余年,僅僅只有22個進士,平攤下來十五年出一個。這只是平均數,就算三十年沒有進士,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哪像江東江西,一考就是一堆!

宋代沒有南北榜制度,進士分布極不平衡,主要來自江浙、江西、廣東、四川、福建、開封、關中、湖南。即便這些區域也比較集中,比如四川,進士大多出自成都府路,又如廣東,進士大多出自廣州及周邊。

而漢中地區,平均十五年一個進士,已經非常不錯了,洋州書院絕對算高端院校。

閔子順再次拱手行禮:“叔父,誠與仁,侄兒以前也知道,卻無今日這般清晰可見。陳先生是真儒,侄兒想要隨他治學,還請叔父務必成全。”

閔文蔚說:“你是俺家的千里駒,是這二十年來,最有希望中進士的一個。”

閔子順說:“官可以不做,真學問卻不能不求。”

閔文蔚道:“這位陳先生,十八歲解式第一,此后二三十年,他連科舉也不去考,只曉得埋頭做學問。難道,伱也想如他一般?”

“心向往之。”閔子順低頭,雖不敢與叔父對視,心里卻已打定了主意。

閔文蔚對侄子非常了解,知道其一旦下定決心,便是九頭牛都拉不回來。沉默一陣,他無奈說道:“六年,只隨他治學六年,六年之后必須回來科舉!”

“侄兒遵命!”

閔子順心頭大喜,當即拜別叔父,朝著陳淵離開的方向狂奔。

令孤許坐在白崇彥旁邊,低聲說道:“要不俺們也去,俺覺得吧,陳先生講得極有道理。”

白崇彥心虛道:“先假裝把凳子搬回去,再半道去尋陳先生,不可讓山長發現,否則咱倆肯定要挨罵。”

李含章笑道:“陳先生所言,我以前聽人講過,只是沒他講得這般明白,更似傳自明道先生(程顥)。”

二程是理學的關鍵人物,但他們的側重也不同。

程頤偏理,程顥偏心。

此時的洛學弟子,基本上都是心理雙修,但也有各自的偏好。比如楊時、陳淵師徒,就更偏向于程顥,更接近于心學。楊時后來的四五代傳人朱熹,卻又向著程頤的理學靠攏。

反正是到了南宋,心學與理學才分家。

楊時、陳淵的明善求仁,跟王陽明的致良知差不多。他們的注重實踐,跟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差不多。人人可以為圣,又是心學王艮的口號。陸王心學,跟宋代這些洛學思想,有著非常清晰的傳承關系。

而在王陽明晚年,嘗試將心學與理學合一,如果他成功了,合出來的就是進階版洛學……

見侄子跑了,閔文蔚呵斥師生:“爾等還愣著作甚,快快回學舍讀書!”

二百多師生,磨磨蹭蹭,搬著板凳散去。

閔文蔚也氣呼呼回自己的辦公室,卻不知道,等他走后,一些學生忽然折道去追陳淵。甚至還有一個書院老師,躲著山長也跟去了。

閔子順一陣奔跑,卻不見陳淵的影子,茫然邁步追尋,猛見老槐樹下站著兩人。

他興奮疾奔過去,便聽到一番對話。

陳淵說道:“未有天地之前,太極是個混沌之物。太極分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為理,形而下者為氣,理一分殊,不辨先后。人生天地間,具二五之氣。得清者智,得濁者愚,中和者為圣賢。向學求道,便是求一個中和。明善求仁,愚者亦能為圣賢矣。”

朱銘沒有去顛覆古代世界觀,因為這屬于宋代的大眾認知,不管哪個學派都認可此言。

難道還要扯宇宙大爆炸?

就算扯出來,也能說大爆炸之前,混沌宇宙便是太極。陰陽分化,就有了宇宙大爆炸,而五行之氣就是各種宇宙元素,理則是宇宙運行的各種規律。

朱銘說道:“晚輩主修《周易》,系辭傳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然也!”陳淵拍手贊道。

開創學派,不能隨便瞎說,得符合圣賢文章,否則就難以服眾。

《易經·系辭傳》里說得很明白,天地大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姓每天都在用,卻不知道其中道理,所以君子的大道無法彰顯。道理顯露出來就是仁,道理藏起來就是百姓日用。如果萬物能各正其性,盛德大業就能成功。

這便是朱銘和陳淵的開宗依據。

即讓老百姓知道,他們的日常生活存在大道,并讓他們明白這些道理。則天下百姓都是君子,圣人大道就彰顯了,盛德大業也就成功了。

朱銘繼續說:“顯諸仁,藏諸用。可緣用求仁,亦可以仁化用!”

陳淵贊嘆道:“善哉,令尊真乃大儒也!”

朱銘又在夾帶私貨,他想搞出“實學”一派來。

道理藏起來是日用,百姓明白了就能做仁人君子。那么多君子拿來干啥呢?當然是化仁為用,即君子用自己掌握的道理,轉化成老百姓的日用。

化仁為用,可以是道德層面的,教導老百姓懂禮守法、尊老愛幼。也可以是發明創造、興修水利,有了《周易》做背書,今后的雜學也是大道,并非什么旁門小道。

“百姓日用即為道”,這是認識論。

“緣用求仁”,這是方法論。

“化仁為用”,這是實踐論。

朱銘繼續說道:“家父推崇農學,農學不是最大的百姓日用嗎?家父常說,耕種亦含天地大道。譬如花朵,分雌花與雄花,此非陰陽之道耳?雌花雄花交媾,結出糧食果實,此亦陰陽合和之道。從耕種而得知此理,這便是‘緣用求仁’。如何‘化仁為用’呢?那便是人工授粉,在天氣不好、蜂蝶不多的時候,以人媒促成雌雄花朵交媾。如此,糧食就能增收,仁便化為了用。”

陳淵驚訝道:“花朵也分雌雄?”

朱銘學著老爸的樣子,彎腰撿起小石子,在地上畫圖進行講解。

陳淵贊嘆道:“《周易》誠不我欺也,果真是‘顯諸仁,藏諸用’。這耕種之道暗含陰陽,藏起來便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我輩當緣用求仁,從這些日用之中理解道理。曉得了農學陰陽之道,再‘化仁為用’,讓百姓種出更多糧食!”

朱銘又說:“先生推崇造船,這造船亦有大道。”

“有何大道?”陳淵問道。

朱銘反問:“先生可知,船為何能浮于水面?”

陳淵說道:“重者在下,輕者在上。木輕于水,便可浮于水面。”

“非也,”朱銘搖頭說,“取一巨石,鑿之為舟。只要這石舟足夠大,也能浮于水面。”

陳淵笑道:“此戲言爾,石舟沉重,怎能浮水?”

“石舟不好鑿,以銅舟代之可乎?”朱銘問道。

陳淵說:“可以,銅比石更重。”

朱銘再問:“先生家里可有銅盆?”

“有……”陳淵突然醒悟過來,“銅盤便是銅舟,可浮于水面!這是怎生道理?”

朱銘笑道:“這便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物俘于水,其中蘊含大道,以此大道造出船舶,便可通行江海以利天下。而天下之人,只知其用,卻忽視其道。”

陳淵低頭苦思,他已經可以確信,物浮于水確實暗含大道,可又如何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朱銘說道:“這就要格物致知!”

陳淵忙問:“如何格之?”

朱銘問道:“銅錠沉于水底,銅盆浮于水面,二者有何不同?”

陳淵回答:“銅之形不同。”

“然也,”朱銘說道,“是否可以得出,同樣重量的同一事物,外形展得越開越能浮起來?”

陳淵拍手贊道:“當是這般道理。”

朱銘又問:“那究竟該展開多少,能剛好浮于水面呢?”

陳淵一愣,是啊,物體展開多大能浮起來?

朱銘說道:“這要用到算術。”

“算術?”陳淵問道,“能準確算出來嗎?”

朱銘問道:“先生可聽說過曹沖稱象?”

“自然聽過。”陳淵說。

朱銘說道:“曹沖稱象,以石代之,刻水為記。船沉到同樣的深度,石頭與大象的重量便相同。這是否可以得出,物能浮水,不僅跟展開大小有關,還跟其自身重量有關?”

“然也。”陳淵點頭。

朱銘說道:“便可將幾升清水,倒入大桶之中,投入銅錠,計算水漲了多少,以此算出銅錠大小。還可用同樣大小的銅錠與水,算出他們各自的重量……事物的大小、輕重亦是物之理也。計算、總結其中關系,便可得出物浮于水的大道,此亦格物致知。”

朱銘為陳淵講解浮力問題時,旁邊已經站了十多人。

一個老師,十二個學生,此刻聽得有些迷糊。

不是要探討世間大道嗎,怎么又扯出來這些東西?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