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可以理解費利佩的動機,費利佩太羨慕大明皇帝的權力了。
同樣作為君王,大明的權力比泰西的更加集中,費利佩學習大明的權術,這個動機,其實非常容易理解,但想要實現,其實非常困難,因為無人可用。
大明的帝王術移花接木,無論內閣制、司禮監、東廠、西廠、內行廠等等實踐,首先需要的就是人,新的組織架構,要對上忠誠,最終在制衡之間,所有人都必須更加忠誠,才能分配到更多的權力。
這是梨樹上長出的梨,泰西這棵桃樹長不出這種梨來。
而泰西的政治,發展比較幼稚,唯一能讓大明多看一眼的,反而是尼德蘭地區的新興資產階級運動。
所以,費利佩打算用大明的流放犯,來完成這種集權。
“陛下,費利佩二世已經在泰西實踐過了,是可以實現的。”高啟愚的眉頭緊蹙的說道:“他招募了一群來自法蘭西的貴族,平衡朝堂上的權力,但是這有個缺點,那就是西班牙離法蘭西太近了,這些拿到權力的人,就有了別的想法。”
大明人是很難理解泰西人的想法,比如泰西很多皇家衛隊,都喜歡招募外邦人,來保證自己的安全,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奧斯曼王國,奧斯曼的近衛軍不是回回教徒,而是基督教徒。
費利佩聽從了黎牙實的建議,聘請了法蘭西人作為秘書,進展十分順利,但最終費利佩放棄了,因為距離的原因,這些法蘭西人,對費利佩不夠忠誠,成為影響決策的秘書后,法蘭西人總是傾向于向本國利益輸送。
費利佩把主意打到了大明這邊。
一些不便處死、而且就近流放會有隱患的棘手案犯,可以送到泰西去,他可以收容這些棘手的案犯。
“而且這些法蘭西人,他們的道德實在是有點過于低下了。”高啟愚說到了費利佩探索失敗的另外一個原因,利益輸送也就罷了,既然要用,肯定早有預料。
最終讓費利佩下定決心,把這些法蘭西人趕走的原因,是這些法蘭西人的惡趣味。
在泰西有一個通行的法律,那就是平民和貴族對話的時候,絕對不許背對貴族,這被視為一種平民對貴族的挑釁,如果發生的話,貴族可以處罰這個平民,通常情況,就是用劍刺一下。
而法蘭西貴族,有一個非常普遍的取樂項目,那就是四五個貴族青年,跑到街上,將一個平民團團圍住,而這個時候,貴族們一起說話,這個平民就違反了不得背對貴族說話的律法,會獲得處罰。
這樣反反復復的戲弄,用劍不斷地刺出,直到平民在哀嚎中被刺死,貴族青年才會心滿意足的離開,這些法蘭西人,就以平民的哀嚎為樂。
正是這種讓西班牙人無法接受的惡趣味,讓費利佩不得不趕走這些法蘭西貴族。
當初費利佩偏愛侏儒,后來因為反對的人太多,費利佩不得不把所有的侏儒驅逐,這次也是一樣,這些法蘭西人做的太過分了,以至于費利佩不得不趕走他們。
“陛下,這聽起來有些離譜,但直接原因,的確是這幾個貴族,當街刺死了數名西班牙平民,讓費利佩焦頭爛額。”高啟愚看著陛下目瞪口呆的樣子,只好解釋了一下。
這些法蘭西人敢在大明這么干,陛下一定會把他們千刀萬剮,最起碼大明君臣,還把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掛在嘴上。
“的確,大明將其視為蠻夷,也不是大明本身的傲慢,大明的文化已經非常強調謙遜了。”朱翊鈞由衷的說道。
這已經不是一般的悖禮犯義了,必須要出重拳!
朱翊鈞明白了為何費利佩會如此執著,其實理由很簡單,大明的流放犯,其道德依舊在這些泰西貴族之上,新的組織架構成員,不能因為道德問題,被廣泛反對。
“容朕緩思。”朱翊鈞沒有馬上答應下來,而是讓高啟愚寫成了奏疏,送到內閣,經過廷議后再做決策。
高啟愚離開之后,朱翊鈞繼續處理著各種各樣的奏疏。
陳天德率領的一百二十名海防巡檢,在大明進入義州的時候,就已經撤離,這些海防巡檢,沒有脫離戰場,依舊在海岸線上活動,而且墩臺遠侯開始深入戰場深處,為大明搜集各種各樣的情報。
這些情報非常的龐雜,情報首先會交給前線的平倭大將軍戚繼光梳理,最后形成一本關于日寇情報的塘報冊,而朱翊鈞看到的就是整理后的塘報。
“這還是人嗎?”朱翊鈞看著手中的塘報,愣了許久說道,法蘭西那幫貴族已經夠不是東西了,這些倭寇一樣沒有任何做人的底線。
馮保倒是一點都不奇怪的說道:“陛下,倭寇在不做人這件事上,向來不做人。”
朝鮮戰場上出現了一種不該出現的東西,悍不畏死的花郎協軍。
悍不畏死和協從軍,是格格不入的,畢竟擅長逃跑的協從軍,無論如何都和悍不畏死沒有關系。
但就是這么南轅北轍的兩個詞,湊到了一起。
倭寇用了一種十分血腥的手段,任何時候花郎協都會編成兩個戰斗隊,哪一隊死戰不退,就會得到賞賜,提拔為武士,而另外一隊即便是表現的已經極為悍勇了,但仍然會被編為敢死隊,執行更危險的任務。
在這樣的篩選之下,在和大明的不斷沖突中,倭寇得到了一大批愿意用同胞的血,染紅自己官帽子的花郎,并且迅速填補到了戰線,給大明軍造成了一些困擾。
“戚帥似乎對這種悍不畏死的花郎協,有些輕視了。”朱翊鈞總覺得戚繼光有點大意,戚繼光并不打算做出什么應對,而朱翊鈞總覺得這種戰場上的變數,有些危險。
“陛下,戚帥這么覺得,一定有他的道理吧。”馮保和陛下一樣不懂,為何戚繼光對這些花郎里的異類,并不是特別的在意。
戚繼光的理由非常簡單,他對協從軍的定位,是十分清楚,不需要有太強悍的戰斗能力,能組織起來運糧草,那就是已經燒高香了,如果實在運不了,就讓他們種地去。
哪怕是種地,也不要讓他們上戰場搗亂,而且協從軍,絕對不能有戰斗力。
悍不畏死的花郎協,一旦人數變多,最先遭殃的絕對是倭寇。
基于恐懼而非信念作戰時,這些悍不畏死的家伙,就成了軍隊最大的不穩定的因素,他們很有可能在關鍵的時候,反戈一擊,拿倭寇的腦袋當投誠的籌碼。
道理很簡單,跟大明軍拼命是拼命,和倭寇拼命也是拼命,為什么不挑個軟柿子捏?
在軍隊,軍令如山,強調的就是軍隊無論任何時候都要聽話,接到命令就要執行。
悍不畏死的花郎協,這種隨時都有可能背刺的戰斗力,不過是磨一把注定捅向自己的刀。
很快,朱翊鈞收到了前線的一些戰報,證明了戚繼光說法的正確性。
這些悍不畏死的花郎協,給大明軍帶來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麻煩,給倭寇帶來了巨大的麻煩!
大明軍現在是全火器作戰,子彈不會跟你講抵抗意志,抵抗意志并不能防彈,大明軍現在作戰方式,見面就是一輪線列陣齊射,再悍不畏死,看著身邊的人如同割韭菜一樣倒下,也會心生畏懼。
這些花郎協因為作戰英勇,開始索要待遇,一旦無法滿足他們的待遇,他們真的會嘩營甚至是臨陣倒戈。
臨陣倒戈真的發生了。
在馬山館爭奪中,大明參將楊元領兵一千,擊破了洶涌而來的花郎協,花郎協把手中的武器對準了加藤清正的物見隊。
物見隊是由四十名倭國武士、一百一十名倭國足輕組成的作戰單位,而一個物見隊通常會帶領一千一百名的花郎協從軍配合作戰。
在馬山館的爭奪中,花郎協從軍被大明軍的火器擊退后,這些協從軍一不做二不休的沖向了物見隊。
鎮守馬山館的三支物見隊,被花郎協從軍全部殺死后,這些花郎協從軍,快速奔向了其他的物見隊。
大明軍拼命,大明軍有無數的火器收割生命,可是倭寇沒有,很快從三支花郎協從軍臨陣倒戈,發展到了花郎們的大規模嘩變。
花郎協臨死反撲,被倭寇給強力的鎮壓了下去,但依舊重創了馬山館的倭寇,大明以極小的代價占領了馬山館。
參將楊元在戰后反復確認,就有至少十二個物見隊全軍覆沒,被花郎協從軍殺死,馬山館這一仗,花郎協從軍殺死的倭寇,比大明軍還要多得多!
當然,大明皇帝是不會給花郎協從軍記功,這些功勞都會記在大明軍的身上。
讓奴隸真的拿得起刀來,這對倭寇而言,決計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來自羅斯國的特使伊萬·佩特森正在寫游記,記錄自己的見聞,回到自己國家時,呈送君上。
伊萬是一個哥薩克人,而且是哥薩克人軍團的統領之一。
哥薩克人是悲慘逃亡者,就是一些斯拉夫人無法忍受殘酷壓迫,被迫逃亡出走,流落他鄉,脫離了金帳汗國的野蠻統治,成為了自由民。
殘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哥薩克人的能征善戰,從伊凡四世開始,哥薩克人軍團成為了沙皇手中的一把利刃。
而這些哥薩克人,普遍被被認為是韃靼人,就是當年蒙古西征留下的后代,羅斯國并不把哥薩克人看作是自己人,種種因素之下,伊萬·佩特森就是在貧窮中長大,在軍隊中不斷地成長為了統領。
這是他第二次充當使者,乘船來到了遙遠的大明,而這一次,他終于摸清楚了大明皇帝的喜好,從泰西帶來了蛔蒿,成功獲得了單獨覲見的殊榮,并且為羅斯國爭取到了友邦的待遇。
在覲見的前一天,伊萬在燈臺下,快速的書寫著:
“大明皇帝所居住的城池——大中國城,非常的龐大,不算城墻外的民坊,僅是四方石墻,繞城一周就需要徒步四日之久,每個城角、每個城門都有高大的城樓,他們稱之為五鳳樓,城樓上有鏤花檐板,他們用極其珍貴的漆,將檐板漆出各種顏色。”
“作為一個哥薩克人軍團的統領,我無法理解大明人的決策,他們正在拆除那些看起來無法被攻破的城墻,大段大段的城墻被拆除,城池和外面的鄉野民舍,連成了一片,城市的規模空前擴大。”
“在這個龐大的大中國城內,居住了超過三百萬的平民。”
伊萬停筆,思索了片刻繼續寫道:“或許吧,他們是對的,因為大明擁有一種很神奇的建筑材料,他們被叫做石灰的材料,非常堅固,城外的民舍,每一條街,都是一道城墻。”
“大明皇帝的秘書們,說服了大明皇帝,再堅固的城堡,也無法阻擋三百萬平民沖擊城堡,所以,皇帝需要更高的德行,讓平民信服皇帝的統治。”
“這聽起來比拆除城墻,還要讓人難以理解,僅僅依靠道德就可以維持統治的話,還要城堡做什么?但這種事,在大明切切實實的發生著。”
伊萬到大明這些日子,有很多事,他都無法理解。
比如拆除城墻、比如用德行而非暴力統治如此龐大、人口如此眾多的帝國,追隨皇帝的圣堂勇士戰斗力極為強悍的同時,卻和哥薩克人軍團的道德完全是兩個極端。
哥薩克人軍團讓人聞風喪膽,因為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用最血腥的暴力展示自己強悍的武力,讓人畏懼,這也是伊萬的信條。
當他聽說大明京營,也就是黎牙實所說的圣堂勇士,每一個都擁有崇高的道德時,伊萬嗤之以鼻!
軍隊擁有崇高道德,要么是戰力極低,要么就是偽善。
軍隊,是研究如何最快速、最高效的把人殺死的暴力本身,這種暴力機器,不需要道德,也不可能有道德。
當伊萬親眼看到的時候,對自己過往一生,都產生了由衷的懷疑。
因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大明京營軍兵,每個月都會抽調出兩個步營運煤,這是為了保證煤炭的分配。
一個步營,前往西山煤局,將煤局運到煤市口;一個步營,將煤市口的煤,運到各個坊市的火鋪,以六文每斤的價格賣給百姓。
讓伊萬懷疑自己一生的是,他親眼看到,一些坊市平民的孩子,不止一個,只有四歲左右的孩子們,坐在圣堂勇士的肩上,不斷地吆喝著,平民聽到吆喝會從家里出來,購買煤炭,而圣堂勇士、孩子、平民的臉上充滿了笑容。
這在伊萬看來,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兒!
他為羅斯國征戰了半生,從平民、孩子的眼中,他只看到過恐懼,沒有別的情緒,平民更不敢靠近任何軍隊,因為屠刀在下一刻就會落下。
“或許大明人用蠻夷去形容大明之外的人,并不是一種傲慢,而是事實。”伊萬寫完了游記的最后一句話,合上了游記本,放好了鋼筆,這是皇帝御賜的禮物之一,非常好用,結構極為精巧。
大明的見聞,讓他震撼,甚至連帶有明顯歧視的蠻夷二字,他都可以接受了,在大明甚至可以不用信奉任何宗教,至少明面上管理如此龐大人口的儒學士們,都要把‘子不語怪力亂神’掛在嘴邊。
伊萬很快就準備好了覲見,單獨覲見的地方,在通和宮,那是大明權力最高天,而覲見的地方在龍池旁的觀龍亭。
伊萬十分鄭重的見禮,鴻臚寺的官員非常嚴格,連磕頭的時間,都要精確的計算,但非常溫和的大明皇帝,似乎并不在乎這些,伊萬很確定,大明皇帝的眼神,沒有從面前的書上離開過,直到他行禮結束。
[大明皇帝根本不會花哪怕一點點精力,去關注使者的禮節是否完美,因為皇帝并不在意,但服務于大明皇帝的官僚,就必須要盡職盡責的做到完美。]
這就是伊萬在磕頭的時候,在想的東西,他會把這段話寫到游記之中。
“坐下說話。”朱翊鈞笑著說道:“不必緊張,朕會用拉丁語。”
“朕要告訴你一個很不好的消息,雖然你們一再強調,你們是第三羅馬,但經過閣臣們的商討決定,大明并不承認你們和東羅馬帝國的繼承關系。”
“尊敬的東方皇帝,請問大明承認神圣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的繼承關系嗎?”伊萬有些緊張的問道。
朱翊鈞非常明確的回答道:“一樣不承認,在大明看來,奧斯曼、神圣羅馬帝國、羅斯國,都不是羅馬。”
“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伊萬松了口氣,都不承認這是可以接受的,一旦大明這邊承認了某一個是羅馬的正統繼承人,就會非常難受了。
這個問題非常非常重要。
伊凡四世還在世的時候,第一次送往大明的國書,就希望大明能夠承認明確繼承關系,也就是羅斯國第三羅馬的身份,這樣一來,羅斯國就能獲得皇帝位了。
這是整個泰西唯二的合法皇帝位,一個是現在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位,繼承于西羅馬;另外一個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位,而羅斯國想要獲得的就是這個皇帝位。
大明不承認羅斯國是第三羅馬,也不承認奧斯曼,這就足夠了,畢竟羅斯國和奧斯曼為了誰是正統,打的血流成河。
但比較奇怪的是,大明居然也不承認神圣羅馬帝國。
“朕聽聞,十四年前,伊凡四世戰勝了克里米亞汗國的可汗,杰夫列特·格萊,成功折斷了奧斯曼之鞭,至此才獲得了泰西諸國的普遍認可。”朱翊鈞說起了國書中另外一件事。
羅斯國和奧斯曼國,為了誰是羅馬正統,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武力交流,雙方大打出手。
克里米亞汗國是成吉思汗長子術赤后裔建立的一個汗國,位于克里米亞半島,在術赤建立的金帳汗國逐漸衰亡之中,克里米亞汗國的可汗成為了奧斯曼人的附庸。
在爭奪羅馬正統繼承人的戰爭中,這個奧斯曼之鞭,一直鞭笞著羅斯國。
直到隆慶六年的莫洛季戰役,伊凡四世終于將奧斯曼人趕出了東歐。
伊萬極為鄭重的回答道:“那一戰是極為慘烈的,杰夫列特可汗帶領六萬人,占領了莫斯科,并且把十余萬人口劫掠而去,在離開的時候,將莫斯科焚毀,我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追隨伊凡殿下復仇。”
十四年前的那一場血戰,羅斯國連首府都丟了,韃靼人和奧斯曼人的聯軍,占領了莫斯科,展開了血腥的屠掠,伊凡四世回到莫斯科的時候,目之所及,都是殘垣斷壁。
也是在這一仗,哥薩克人軍團,才正式成為了羅斯國極為重要的武裝力量。
“對于克里米亞半島的歸屬問題,路途太過于遙遠了,大明對此不做表態。”朱翊鈞給了羅斯國特使一個模棱兩可的回答,以距離太遠為由,拒絕明確表達大明的立場。
伊凡四世在國書中,希望大明能夠承認克里米亞歸他們所有。
克里米亞汗國隸屬于金帳汗國,金帳汗國是大元的附屬國之一,所以克里米亞歸屬,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講,大明都有權力、有資格去表態。
大明承認了元朝正朔地位,承認了元朝的正統性和唯一性,大明取而代之,獲得了元朝所有法理,理論上,大明擁有對四大汗國即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的宣稱。
四大汗國的可汗是元朝皇帝冊封,是直接隸屬關系。
到了萬歷年間,黃金血脈的宗主大汗土蠻汗,現在在大明京師養老,土蠻汗成為了大明皇帝冊封的懷義王,并且改名為了包圖。
土蠻汗這個宗主大汗入京,代表著大明和元朝、北元汗廷戰爭的最后結果,大明也在萬歷九年,徹底完成了王朝構建的最后一環,二王三恪。
二王三恪是賓禮之一,就是歷代王朝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這樣一來,代表著新朝承繼統緒,為正統地位。
用祖上也闊過這種事去主張領土,是不切實際的,大明的手,還伸不到那么遠的地方,但讓大明放棄宣稱,也是不可能的,窮則爭議,達則自古以來,這是必要的靈活性。
使者伊萬有點心灰意冷,承認第三羅馬地位和承認克里米亞歸屬,是這次邦交最重要的兩件事,但看起來一件也無法達成了。
“大明的表態,對羅斯國在泰西的處境,沒有任何的幫助,不是嗎?”朱翊鈞放下了手中的奏疏,坐直了身子說道。
伊萬趕忙回答道:“的確如此。”
“朕覺得,我們應該談一點更加具體的事兒,你獻上了蛔蒿,獲得了朕的友誼,而現在你們羅斯國最大的困境,不是來自奧斯曼,也不是來自于神圣羅馬帝國,而是來自于王國的內部。”
“更加明確的說,你的君主,現在處于極度危險之中。”朱翊鈞明確了回復了國書上兩個法理上的問題后,談起了具體問題。
特使伊萬的迷茫和疑惑,他和大明鴻臚寺官員說了很多。
伊萬·佩特森,是哥薩克人四大軍團長之一,他忠誠于沙皇伊凡四世,也忠誠于伊凡四世的兒子費奧多爾一世。
但現在新繼位的費奧多爾一世,遇到了一個巨大的危機,那就是羅斯國出了個司馬懿,名叫鮑里斯·戈東諾夫。
李昖非常羨慕大明皇帝的幸運,文有張居正,武有戚繼光,不謀朝篡位,還為了幼稚的理想,讓大明再次偉大團結在了皇帝的周圍,支持皇帝的一切決定。
不光是李昖羨慕這種幸運,朱翊鈞其實也挺羨慕自己的。
新繼位的沙皇顯然沒有那么幸運了,他遇到了權臣,而且是那種一看就很像是司馬懿的權臣。
“我從宮廷藥劑師那里得知,鮑里斯在我王的飲食中添加了水銀!”
“我王在繼位之前,有一個女兒,但我王繼位之后,就再也沒有了任何子嗣的誕生,鮑里斯還拒絕任何大臣覲見我王,我頂撞了鮑里斯,所以被作為使者派來大明了。”伊萬面色帶著憤怒的說道:“我一定要親手殺了他!”
朱翊鈞面色凝重的說道:“如果注定要結束,站著死,未嘗不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中國有句古話,叫先下手為強,你們這些忠于伊凡四世的舊臣,遲遲不肯動手,是等著鮑里斯徹底完成布局,殺死你的王嗎?然后把你的王塑造成一個廢物嗎?”
“等鮑里斯殺死你們的王,你們這些先王舊部一定會被清算。”
“他真的會那么做嗎?我是說,他真的要殺死殿下嗎?”伊萬愕然的看著大明皇帝,大光明教反復渲染,把大明皇帝渲染為了智慧的化身,而現在陛下這番話,讓伊萬認為是某種預言。
朱翊鈞搖頭說道:“朕離你的國家數萬里之遙,朕不知道會發生什么,只是基于你的描述,合理推測。”
“朕只知道,先生從來不會阻攔朕見朝臣,而且還恢復了祖宗的制度,讓朕接見外官,這個習慣持續到了今天。”
“這個鮑里斯阻攔大臣覲見你的國王,給國王下毒,還把支持國王的波雅爾(大貴族)給流放了,他的目的,不會是大權在握那么簡單。”
其實伊萬·佩特森自己心里早就已經有明確答案了,只是有些無法肯定。
伊萬從凳子上站了起來,跪在地上,誠懇的說道:“懇請陛下的幫助,我的實力,不足以殺死他。”
“你能給朕什么回報呢?”朱翊鈞平靜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