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版本的H2,也可以稱為H2N(N為原子動力首字母),用途非常多元化。
首先是預想中的地月往返,當初因為NAPE的超高指標基地對能否按期完成信心不足,所以H2N是XN90飛船的后備,可以直接從地球發射執行登月任務。
第二就是和H2M一樣,輔助進行前進號空間站的建造任務,這個任務上除了動力不同與H2M完全可以發揮同樣的作用。
第三,就是設想的無人太陽系內運輸工具了。
H2N地面最大起飛質量是135噸,實際上如果在太空中繼續裝載貨物或者外附載荷艙可以達到180到300噸的質量,由三臺A100推動的話只需要50噸燃料就能前往火星。
這也意味著它可以飛往金星、木星、土星、水星等等很多個行星,執行這些任務時不載人的話可以將20噸以上的載荷(探測器)送過去再飛回來。
由于可以進入大氣層,它還能在地球上完成最完備的整修,在近地軌道添加燃料后源源不斷的服役。
比如未來的火星貨物運輸任務,就可以用中小型的廉價發射方式將貨物發射上去,再由H2N消耗一點點燃料就可以往返運輸,比起大型火箭經濟多了。
尤其是在真空中飛行根本不影響航天飛機最要命的機體結構,壽命極長。
三臺A100可以提供30噸的充裕推力,如果出發時質量是200噸,完全可以忽略火星與地球的窗口期,往返時間最長不超過200天,最短在120天左右,可以叫做“火星物流特快”了,消耗約25到50噸燃料,運輸最多100噸貨物。
50噸液氫差不多500萬元,如果能在月球批量制造液氫那么將它們送上太空的價格也很便宜,H2N太空飛行也不怎么需要機體維護,性價比高到嚇人。
當然,這種高強度服役還得經過嚴謹的試驗以后才能進行,核動力技術對于新遠來說也是極為困難的。
A100和NAPE都屬于未來技術,即使能在當下生產出來也需要極多的技術攻關,成本和產量都無法達到設計它們的年代應有的水平。
很多先進的加工方式這個時代并沒有能力實現,雖然通過半手工制造和增加成本的方式也造出來了合規的部件,但究竟能不能達到要求的可靠度也需要長期的試驗。
這也顯示出了基地的局限性:隨著掌握的技術更加朝前,即使基地的加工水平在世界上都屬于最先進行列,依然會感受到困難。
所以即便是現在,青山基地在已經開始NAPE樣機試制的情況下都不敢保證一定能順利在預計時間之前完成。
不過林炬并不急躁,因為即使以新遠的傳統宇航技術水平,也足夠在世界上領先很多年了。
就比如長征十號登月任務使用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和著陸器,和SLS計劃技術水平就在同一檔次,從技術路線上來說甚至還停留在阿波羅計劃時期。
新一代載人飛船的命名也征集完成,根據曙光計劃的歷史淵源以及網絡投票,最終決定命名為“曙光”飛船,以呼應曙光計劃。
曙光飛船造價比起神舟飛船來說差不多,但乘員數量和技術先進程度都上升一大截,還可以重復使用,已經被確認為神舟飛船的接班者。
曙光飛船目前定了甲乙兩個型號,甲型就是初始型號,可以攜帶34名宇航員飛往月球,也可以小小改動后變為7座承擔近地往返任務。
乙型則是當初設想的近地多載人版本,可以搭載11名乘客,服務艙也大幅縮水,專為近地往返設計,將單人發射成本降低到2000萬左右。
甲型已經通過驗收建造了兩艘,乙型進度也是飛快,預計今年通過驗收。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長征十號遙二火箭使用的曙光二號(一號是首次載人的飛船)飛船經過重新整備后還會繼續服役,直到用完壽命為止。
“再快一些,再快一些,能做到嗎?”
在克萊爾甚至帶上了些許隱晦祈求的目光中,波音的SLS系統負責人肯·希爾斯堅決地搖了搖頭,然后輕聲解釋:
“局長閣下,波音已經對SLS傾盡了最大的力量,我們還要幾乎同時期保證FATS計劃以及其他的宇航項目,之前我們對您說第二枚SLS火箭8個月時間真的是極限了,不可能再快。”
現在的NACA不是以前,雖然依舊保持著對太空的絕對領導力,但絕大多數制造能力依然在老牌軍工復合體手中,SLS火箭的主要承包商就是波音。
當長征十號遙二火箭在瓊州豎起時,克萊爾簡直不敢相信。
6個月,6個月一發超級火箭!
而且根據披露的發射任務,這一次還將驗證著陸器和上升器,除了不載人以外幾乎就是一次登月任務的高真實度預演。
也就說假如CASA的局長膽子大一些,或者說打算冒險一些,那么下一發火箭宇航員就不用繞月飛行,而是可以直接登月了,畢竟前置條件已經完全成熟!
6個月后是什么時候?那個時候第二發SLS才造好呢!
阿爾忒彌斯計劃輸給曙光計劃會怎么樣?一個淵源可以追溯到14年前,10年前開始子系統研制的計劃輸給了兩年前開始的計劃會怎樣?曾經成功登月5次的阿美輸掉了重返月球的第一名會怎樣?
克萊爾感覺自己的喉嚨被一只紅色的大手鉗住無法呼吸,瘋狂地尋找能夠加速登月計劃的辦法。
發送著陸器的重型獵鷹可以直接用現有的重型獵鷹改造,絕對能趕在8月之前,這個沒問題。
著陸器……著陸器也問題不大,本世界線的藍色起源拿了國會的美刀以及NACA的強力支持,總算沒有成為原世界線的老鴿子,“藍月”著陸器的地面原型測試于上個月完成,按照原計劃今年定型來得及,加速提前也并非不可能。
獵戶座飛船呢?首次載人就登月雖然聽起來挺冒險,但是畢竟都是成熟技術,總不可能還不如曙光飛船吧?這個也不是問題。
最后只剩下一個需要解決:第二發SLS火箭。
當初波音說第二發制造周期8個月,也是制造商好面子說的有些夸張成分,8個月實際上是比較緊湊難以做到的,所以當克萊爾希望能夠提前時,波音才給予了堅決否定,他們自己還是很清楚的。
可是NACA卻不敢賭,第二發長征十號制造用了6個月,那第三發會不會只有5個月、甚至4個月?以華人那種不要命一樣的加班會瘋狂的勞動力聚集,可當真說不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