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的蘇定方看著那個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眼神充滿向往。
然后理所當然的,回頭看了看皇帝。
結果看到皇帝李世民正在扭頭看著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則是在認真研究光幕上的局勢圖,甚至還在與侯君集相當投入的探討:
“突厥賊獠皆為輕騎,若是步兵以重盾結陣,如何能破?”
“定方此戰必然再大破賊獠!潞國公以為然否?”
侯君集看著長孫無忌背后陛下的眼神,小心的往后挪了兩步,滿口都是敷衍:
“齊國公軍陣之見果真獨到!”
但長孫無忌幾乎同時挪了一步跟上,熱情道:
“然突厥賊獠易破不易滅,此時打散,彼時復結,再行侵擾之舉。”
“潞國公有何破敵之見?”
侯君集猛搖頭:
“沒有。”
此后能不能領兵都是個問題,操心這個干嘛?
不過至少他侯君集還保有右衛大將軍這個官身。
反觀齊國公長孫無忌……
李世民并不理會兩人之間的小九九,對著長孫無忌的背影冷哼一聲,這才對著蘇定方光速變臉,滿面都是嘉許之色:
“定方有勇有謀,真乃大唐賢將也!”
簡簡單單一句話就已經足夠讓蘇烈滿面笑容,然后還不忘對著李世勣揚揚眉毛。
李世勣干脆閉上了眼睛,眼不見心不煩。
不過心里倒是覺得長孫無忌說的沒錯,某種意義上來說,他覺得西突厥可能還不如東突厥。
因為至少東突厥與唐頗近,通過走私或者偷學匠造之法,東突厥在軍械裝備上雖不如唐軍,但差的并不算太多。
但西突厥可能就沒這么好命了。
而果然,耳中傳來的光幕不疾不徐的聲音也驗證了他的猜測。
面對數倍于自己的敵軍還分兵,蘇定方當然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而一打起來,小魯就迅速發現事情不對了。
面對較少的步兵,小魯選擇的是全軍壓上,命令左右翼包圍齊攻。
步兵們不慌不忙,首先撤退到附近的山坡上,保證不會被騎兵俯沖。
隨后結陣,所有人將長矛對外。
這種情況下,小魯雖然有十萬大軍,但沒什么用,現場用一句話總結就是:狗啃刺猬,無從下嘴。
在小魯的呼喝下,突厥人組織起了三次攻勢,但收效甚微。
而戰場上就是這樣,你破不了我的軍陣,那就輪到我打你了。
面對突厥人攻勢的連連受挫,蘇定方毫不猶豫趁亂發動了進攻。
前有刺猬,后有鐵騎,史書上對突厥人的反應用了兩個字來形容:奔潰。
蘇定方領軍如入無人之境,小魯眼見不敵抱頭鼠竄。
唐軍銜尾追殺三十里地,斬首和俘虜加起來近三萬人,酋長以及突厥軍官被斬二百人。
毫無疑問的大勝,司空見慣的大勝,理所當然的大勝。
拜貞觀年間的唐軍威勢所賜,而且突厥人自己也清楚,如今他們的大可汗就是大唐的留學生,這還打個錘子?
于是西突厥的右廂,五弩失畢部連夜想通了。
第二天蘇定方還沒吃上早飯呢,就接到了右廂要投降的消息。
左廂的五咄陸部比右廂多了一點骨氣,但不多。
左廂在酋長的帶領下南逃,最終向大唐的另一路大軍投降。
樹倒猢猻散的小魯則是帶領著本部向西逃竄。
面對這種亂哄哄的景象,蘇定方令蕭嗣業和婆閏去追殺不愿意投降的突厥人,然后親自率兵開始了對小魯的追殺。
不過因為戰爭是年初開打的,追殺小魯時很倒霉遇上了天降大雪。
部將請求休息,蘇定方反對,認為敵人看天降大雪必然休息,這反而是我軍勝機。
在蘇定方的以身作則下,唐軍冒著大雪追擊六百里,最終在金牙山(今吉爾吉斯斯坦)追上了小魯。
有備擊無備,而且唐軍戰力本就強于突厥,小魯的數萬本部被蘇定方一擊而潰。
不過尷尬的是蘇定方出擊時小魯剛好在打獵,聽聞唐軍來了直接就逃了,只帶一些殘部跑的特別利索。
雙方繼續一逃一追,再次跑了五百里之后,在碎葉水(今哈薩克),蘇定方再次追上了小魯。
又是一番大戰,小魯的殘部被盡數俘虜,但小魯本人帶著兒子以及數十騎成了漏網之魚,逃往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
小魯這一趟直接跑了一千二百里,讓蘇定方都為之驚嘆,表示老了真追不動了。
不過很快石國的蘇咄城城主伊沮達派人來送信,表示他已經誘捕了路過的小魯,唐軍什么時候來領人啊?
至此,這趟西突厥的滅國之戰才終于徹底結束。
從長安到西域,再從阿爾泰山到碎葉水,單程接近七千里,很難想象這是一千多年前一個快六十歲的老將所打出的戰績。
等到西域的突厥兵滅的差不多了之后,蕭嗣業才終于有空過來將小魯帶走,送往長安表功。
此戰之后,蘇定方官嘉左驍衛大將軍,榮封邢國公。
而被抓回來的小魯則已經沒有一點脾氣,他在路上跟蕭嗣業訴苦:
唐太宗待我甚厚,可我背叛了他導致如今被老天懲罰,希望能讓我死在昭陵,好給太宗謝罪。
對小魯的這個愿望,李治研究了一下,突發奇想在昭陵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獻俘儀式。
然后殺人誅心的赦免了小魯的死罪。
畢竟小魯還有用處呢不是?僅僅過了兩個月,李治趁著新年又在太廟舉行了一次聲勢更加浩大的獻俘儀式,主角依然還是小魯。
連著當了兩次現眼包的小魯終于繃不住了,不到一年就郁郁而終,被李治特意下詔埋在了頡利旁邊。
至此,二鳳對突厥的攻略經過兩代人終于徹底收尾。
唐朝的疆域也正式延伸到了中亞地區,堪稱前無古人。
唐朝在西域的威望也達到了極盛。
雖然沒有想象中的跌宕起伏和峰回路轉,但蘇烈已經很滿意了。
同為將領的李靖就贊賞有加:
“示敵以弱,隨后一戰而定,千里追擊,追亡逐西。”
“此乃名將之風也。”
李世勣也給出了自己認為的公允評價:
“戰則果斷,追則果決。”
“縱余親至,亦不過如此。”
蘇烈頓時喜上眉梢,然后眼巴巴瞧著李世民。
李世民對此自然不吝贊賞:
“定方勇略兼備,臨危制敵,謀定后動,一戰振國安民,乃國之柱石也。”
蘇烈喜不自勝,不過還是謙遜道:
“仍然險些為這小魯可汗所逃,若我能壯年出征,定能陣擒這小魯可汗,不至于空耗馬力。”
對此李世民只是笑笑,秦王時他每戰親臨,自是知曉敵方將帥若是想逃你根本留不住。
但蘇定方的求戰之心拳拳他還是懂的,因此當即允諾:
“如今河西尚且不安定,自當讓朕再覽陰山踏牙帳之英姿。”
對此,蘇烈鄭重行了個叉手禮,以示愿追隨。
一旁尉遲敬德滿眼都寫著不服氣,但他因失言而獲上責罵的次數不少,因此也學乖了,如非必要絕不開口。
不過秦瓊在旁邊小聲幽幽道:
“看昔日手下敗將蒙圣恩,不服氣?”
平竇建德和劉黑闥時,他們都是陛下陣前斗將,因此可以說都贏過蘇定方,而且還是兩次。
因此秦瓊對尉遲敬德腦內想的是啥,簡直比自己肚子上有幾條刀疤都要更清楚。
故而告誡道:
“如今陛下欲開百載盛世之始,伱我皆當奮勇爭先,而非恃功自傲。”
類似的話已經說了太多,秦瓊也沒更好的辦法。
畢竟玄武門時,尉遲敬德親手射殺李元吉,并帶甲士入宮請太上皇下詔。
這份功勞不好明說,但尉遲敬德對其的顯擺,所有人都看得到。
只希望這個老朋友如今通過光幕知曉未來被“引退”能有所警醒。
不同于武將這邊的展望。
房玄齡看了眼蘇烈,又瞧了眼還在盯著光幕皺眉的長孫無忌。
扭過頭就撞上了杜如晦的目光,并看到杜如晦點了點頭。
兩人心里想的事情用幾個眼神就已經交流完畢:
蘇定方之勝應當就是長孫無忌被逼自縊之始。
從時間上來說不過相差一年,從推論來說,西突厥滅后,皇子治的威信應當就無法動搖了。
雖然還沒親眼看到,但從廢后成功,西突厥戰事再啟,就能看出來那時長孫無忌的逐漸退守。
而此戰大獲全勝,并獻俘兩次之后,長孫無忌應該就再也無力與自己親外甥抗衡了。
不過兩人也就在心里唏噓了一下,甚至不由得贊嘆長孫皇后看得清楚明白。
貞觀初長孫皇后就擔心長孫氏榮寵太盛反致災禍,因此力勸長孫無忌罷相。
沒想到這個看法竟在光幕這里得到了完美驗證。
不過兩位重臣再次對視一眼,想起來彼此子嗣的那些事,整顆心也不由得往下沉了幾分。
李世民的感嘆打斷了兩人的沉思:
“呵,如此獠賊還想死在昭陵?”
“就該如皇子治一般行事,讓其憂恚而死!”
“正該殺人誅心!”
光幕上的大唐從西域而出,大片大片都被染成了朱紅色。
如此對比下,李世民頭一次覺得:
左下方那一塊吐蕃怎么如此礙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