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517章 一步到位的主戰坦克底盤

類別: 科幻 | 超級科技   作者:十月廿二  書名: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更新時間:2024-02-14
 
引進吸收渦槳7和渦軸7,畢竟只是個牽扯不多的小項目。

二人甚至還沒走到樓門口,就已經把能聊的都聊完了。

任炳達也知道拉關系不可操之過急,又簡單說了幾句場面話之后,便就此準備打住。

常浩南獨自走了幾步路,站在路口遲疑是回住處還是去食堂。

這時候,碰巧又遇到了同樣剛從樓里面出來的姜甫和。

“常總這是交了班,準備回京城了?”

在624所做測試的這段時間里,二人之間的關系也還算熟絡。

在去年那次渦扇10的設計評審會上受了些打擊之后,姜甫和便十分聽勸地走上了對垂直起降發動機的研究。

當然,目前還處在十分初步的階段,主要是研究噴管大角度偏轉的相關技術,以及對于升力風扇和升力發動機這兩條路線的可行性進行論證。

但好在短時間內是不用擔心研究方向被人截胡了。

所以常浩南所說是,最少也是個部件測試。

由于624所是華夏唯一一個航空發動機地面測試基地,所有型號航發的研究全過程都需要跟這里打交道。

他在624所工作了半輩子,過去十幾年也一直跟著劉振響參與高空臺研發,自認為對于航空發動機的整個研發流程了然于胸。

但是這渦扇10的設計評審才過去不到半年功夫,怎么就開始討論測試流程的事情了?

尋常發動機項目,這時候不是應該還在定設計方案么?

是我落伍了?

姜甫和一時間陷入了自我懷疑。

常浩南本來就有點選擇困難,干脆直接跟著姜甫和走向去食堂的方向:

“京城那邊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先去趟盛京,現在必要的測試數據都已經拿到了,得把渦扇10的壓氣機設計給定下來,盡快轉入測試流程。”

現在無非是通過常浩南本人,而不是雙方的行政聯絡員傳達而已。

因此這類研發進度和時間表方面的信息,本來也需要互通有無。

這部分工作有很多甚至是放在二級供應商那邊進行的。

因為正常來說,這個流程相比于整機測試,更需要反復多次進行。

“別的不說,我在正式接手渦扇10項目之前,其實就已經在研究一些壓氣機的關鍵技術,還有總體設計的理論方法,所以心里有數,各個子系統,大體上都是同步并行開發,壓氣機這一塊又是我親自負責,效率自然更高些。”

姜甫和一時間竟不知道該如何接上這段十足凡爾賽的發言。

常浩南看著一臉見了鬼表情的姜甫和,笑著寬慰道:

“你也知道,這個型號的預研其實已經開始有些年了,肯定不能和那些真正意義上的新項目去比。”

“渦扇10的情況么,比較特殊。”

需要總設計師親自過問的測試,除了某些特殊情況以外,不會是細小零件的質量和性能測試——

但話到嘴邊好幾次,終究還是沒問出口。

也就是各個子系統完成設計和制造之后,在整合到航發整機里面之前,需要先確定其本身的可用性。

不過姜甫和聽過之后,驚得連腳下的動作都停住了:

他本來還想問關于部件級測試的具體安排。

對于抓總項目研發的總師來說,如何確定時間表,以實現最高效的時間和資源利用就是個頗具挑戰性的問題。

“這……這就要準備轉入測試流程了?”

主要是姜甫和有點擔心。

萬一常浩南表示自己有把握部件測試一遍過……

那這天就徹底聊不下去了。

所以只好報以沉默。

常浩南看了看對方的反應,也感覺剛剛那段話似乎沒怎么起到安慰效果。

但他也想不到什么更好的辦法,只好轉移話題:

“對了姜總,我之前聽劉院士說,所里已經開建第二座面向軸功輸出發動機的高空臺了,進度怎么樣?”

“前段時間,還有幾個建寧發動機集團的同志跟我抱怨,說他們搞出來的新型渦軸8,只能在廠方做非標準的臺架測試,然后就得直接裝機來著。”

sb101高空臺投入使用,算是結束了華夏過去幾十年間無法進行全自主航發試驗的歷史。

但是,一座高空臺,對于目標是成為航空動力強國的華夏來說,肯定是不夠的。

一方面是每一型發動機,哪怕所有測試一遍過,也要進行幾千個工作小時,大概半年左右的臺架測試。

但凡多幾個并發型號,就得排隊等著。

另一方面,sb101試車臺只能用于測試渦噴和渦扇發動機。

渦槳、渦軸或者活塞這種發動機,因為輸出的是軸功率,而且對于引氣指標的要求不同,所以需要完全不同的試車臺。

發動機試車臺這個東西,在國內是624所獨有。

因此,說起這個話題,姜甫和剛剛尷尬的神情也緩和了不少:

“有之前一號臺的經驗,二號臺的進度要快上不少,目前只剩下一個水力測功器還沒到位。”

水力測功器是測量軸功的核心結構,采用液力傳動系統模擬負載,并通過測量液體的流量和壓力變化來計算功率輸出。

“這個東西按說不算復雜,但航空發動機的輸出功率大、轉速快,還需要長期在水環境里面高速旋轉運行,對于一些零部件的精度、壽命、密封性都是考驗。”

“不過,我們已經在跟國內外的幾個供應商接觸招標,應該能在年內投入試運行。”

常浩南之所以能想到把話題轉到新試車臺,其實還是因為剛剛跟任炳達聊起來過250發動機的事情。

哪怕是技術引進的型號,該做的測試也還是得做。

而鎬發集團過去沒搞過渦軸和渦槳,沒有廠內測試的條件。

因此,聽到姜甫和這樣說,他倒也放下心來:

“那就好,渦軸和渦槳或許在國防領域的重要性上不及渦扇,但是在國民經濟領域一樣能發揮重要作用,還是不能太偏科。”

對于剛剛提到的供應商問題,常浩南倒是沒太在意。

畢竟他不是試車臺的總師,沒有權限干涉這種細節。

另一方面他也認為,只要能保證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為了提高項目總體效率,選擇進口的貨架產品作為供應商并沒有什么問題。

過去半個世紀中美國超強的技術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夠整合歐洲和日韓的研發和產業鏈,而無需事必躬親。

相比起來,蘇聯那邊的經互會體系,就只有東德加上半個捷克斯洛伐克勉強算是可以提供幫助,實在比較吃虧。

眼下華夏的綜合國力相對美國而言,比巔峰時期的蘇聯差的還多,又處在90年代這么個外部環境總體寬松的時間段,更不可能在一些非核心環節浪費資源。

與此同時,京城,北方車輛研究所。

就在之前那個小禮堂里面,一場陸軍主戰裝備型號的技術研討會正在進行。

以常浩南如今lv2的管理能力,加上對于關鍵技術的把控,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遙控指揮項目進行。

因此,盡管他最近一個多月都在涪城,而且主要精力也都放在渦扇10項目上面,但模鍛壓機的研發工作倒也沒有陷入停滯。

當然,失去了總設計師的直接領導,效率多少還是要受到些影響的。

不過即便如此,對于顏永年等參與過上一次模鍛壓機大會戰的老同志來說,如今的進度也算是十分喜人了。

而對于重在參與、以學習取經為主的兵器工業系統來說,速度放慢就更是一件好事——

常浩南的設計和計算思路頗有些跳脫,對于此前沒怎么和他打過交道的人來說不太容易跟得上。

另外么……

實際上,很多同志都是在本單位和模鍛壓機之間兩邊跑的。

這也很好理解。

在張永的授意下,被調過來跟著常浩南做項目的技術人員基本都是各單位各項目的骨干。

對于很多研究所來說,要是完全離開這幫人,自己的業務直接就崩了……

常浩南當然也清楚這個情況。

只不過,一來他不可能說讓小半個兵器工業系統陷入癱瘓。

二來,他們確實給的太多了……

因此,在研討會里面出現一些熟悉的面孔,乃至常浩南搞出來的成果,也就不怎么令人意外了。

禮堂前方巨大的幕布上,是一輛看上去有些不太協調的坦克。

簡單來說,就是炮塔相對于底盤來說顯得實在太小了。

“祝總,毛總,我們根據這段時間的經驗,重新建立了車輛底盤的力學模型,考慮到武器系統的研發還在進行當中,所以暫時還是使用原來型號的炮塔……”

正站在臺上介紹的,是負責新型第三代主戰坦克底盤部分研發的林慶松高工。

而下面首位坐著的兩位,自然是該型號的正副兩位總師。

“對于車身和行走系統關鍵部分的剛度以及動平衡,選取了七種典型車輛工況。”

“八倍沖擊載荷,用于模擬履帶車輛在高速運動狀態下,不平路面對履帶板的沖擊……”

“過“凸”字形垂直墻,車輛通常由中間兩組負重輪支撐整體結構,并加載4倍靜載荷……”

“過壕溝,車輛第一與最后一組負重輪通過履帶板與壕溝兩頭接觸而中間懸空,同樣加載4倍靜載荷……”

“火炮向前最大俯仰角射擊,重點考核座圈位置的剛度和承載能力……”

“火炮向側面90°最大俯角射擊……”

“經過計算我們發現,上述7種工況的最大應力遠小于座圈周圍,尤其座圈前部結構的屈服極限,并且座圈部分在正常情況下會被炮塔完全遮擋,也不涉及防護能力問題,可以在此處減去11噸質量……”

“行走部分,尤其懸掛部分在八倍沖擊載荷的條件下強度不足,長時間高速越野的情況下有可能造成疲勞損傷從而損壞行走機構,需要在這部分進行補強,剛剛省下的重量可以考慮加在這里……”

“發動機艙部分僅由外板拼焊組成,此前唯一提高結構剛度性能的辦法被限制于增加外板厚度的單一路徑上,忽略了結構承載設計潛力,可以在此處進一步減重,改善車輛的重量分布,優化總體動平衡,并給未來的新型炮塔留出增重空間……”

“經過重新優化之后,車體部分總體減重374噸,其中可以留給車體首上強化防護的重量不少于235噸……”

“行走機構強度完全滿足八倍沖擊載荷的要求,安全越野速度可以從過去的3540k提高到5560k,并且滿足在這一速度下行進間開火的穩定性需求……”

“總體上,我們認為,這一優化后的地盤設計,完全可以一步到位地滿足未來新型坦克升級的需求,應該轉入原型車試生產!”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