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646章 側衛進化論

類別: 科幻 | 超級科技   作者:十月廿二  書名: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更新時間:2024-04-05
 
最新網址:bixiashenghua首次飛行測試,一切順利。

凱旋的宋尚才自然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

畢竟,無論設計師在紙面上付出了多大努力,最終在一線承擔巨大風險的,還是試飛員們。

一眾渦扇10和殲11WS項目的負責人輪流和他擁抱。

不過,輪到常浩南的時候,懷里還捧著一束花的宋尚才在例行寒暄之后,并沒有馬上離開,而是開口道:

“常總,剛才爬升到16000米之后,實在是很難控住飛機了,平飛還勉強,只要稍微做個動作,機頭指向就完全不聽使喚……”

雖說一般來講,無論試飛員在天上做出何種決定都不會受到質疑,但畢竟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只完成了一半測試任務,所以他覺得還是有必要稍微說明一下情況。

常浩南此時的心態那是相當之好,畢竟渦扇10所涉及到的并不只是這單獨一個項目,而是以點帶面的破局關鍵。

后續的國產化并升級的殲11B,以及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脫胎換骨的新殲10,都需要這個型號作為動力。

現在飛行試驗一切順利,雖然后續還有不少科目需要完成,但已經可以期待華夏空軍主戰裝備的新一輪升級了。

只可惜殲8C才到現在也才當了兩年的小甜甜,恐怕再過兩年就得變成牛夫人了……

因此他非常干脆地擺了擺手:

“沒關系,試飛嘛,本來就是一個不確定的過程,而且計劃制定出來就是為了打破的。”

“再者說,這次試飛沒完成的根本原因是咱們發動機的性能太好,又不是啥丟臉的事,以后你要是有機會寫個回憶錄什么的,記得把這個事著重描述一下就行。”

常浩南的玩笑話引起了周遭一陣笑聲。

包括宋尚才,也明顯輕松下來。

此時畢竟還不到飯點,因此在一個簡短的迎接儀式之后,眾人很快重新投入到工作之中。

112廠的技術人員重新把飛機拖回總裝車間,進行首飛后的結構檢查,以確認飛機沒有出現任何看不見的損傷。

601所負責編寫飛控程序的工程師則跟常浩南等人一起,等待著獲取試飛數據,并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改進——

數字電傳加飛推一體化技術的組合屬于未來三代半戰斗機的標配,因此,這架殲11WS在作為渦扇10驗證機的同時,實際上還擔負了飛行控制系統的驗證任務。

一次飛行,滿足三個項目組的要求。

可以說是性價比拉滿了。

簡單的一頓午餐之后,從飛行記錄儀里面獲取的試飛數據便已經被導入到了電腦中。

從定性角度來講,渦扇10在飛機上的表現跟高空臺的模擬測試結果幾乎完全一致。

不過定量上,在換發之后,殲11這個進氣道的表現確實超出了常浩南的預期,以至于在高空、亞音速狀態下,渦扇10的推力表現甚至比預期更好。

“怪不得試飛員同志反應說在16000米高度很難控住飛機。”

一直在給常浩南當副手的劉永全用一支筆指了指幕布上面的推力曲線:

“其實在14000米高度的時候,AL31F的推力數據就開始出現明顯下降。”

“到16000米,1.4倍音速的時候,推力已經從12.5噸下降到10.7噸左右,而渦扇10的推力只是從14噸降低到13.5噸,一來一回差出來25,而且還把自動配平系統給關了,純靠手操,能穩定平飛都已經算是藝高人膽大了……”

“再往后面,關掉加力、同時結束試驗狀態之后,兩臺發動機在中間推力狀態下的差距還要更大一些,所以在飛控系統的自動操作下,渦扇10通過降低大約30的轉速,實現了跟右側發動機的推力平衡,也跟試飛員同志報告的情況接近。”

緊接著,負責飛控系統設計的十一號工程副總指揮劉高卓換上了另外一張幻燈片:

“飛控系統記錄到的數據也顯示,以飛行員調整節流閥開度的動作為0時計算,渦扇10開始出現響應動作的平均時間為0.53秒,而AL31F則為0.97秒。”

“并且,在推力調節的速度上,前者也比后者平均要快55,換句話說,只需要后者一半的時間就能完成整個推力變化過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渦扇10相對AL31F在推力響應層面的優勢是速度和高度越大越明顯,并且推油門時比收油門時更明顯,如果在6000米以下的中低速度段,甚至可能被后者反超,當然,這還需要后面去無人區進行中低空試驗之后才能確定。”

這時候常浩南接上了話茬:

“這個很正常,而且跟飛控系統的關系不大,渦扇10為了降低結構復雜程度,采用的引射式噴口本身在低空低速下的調節能力就會弱于收斂擴張式,有舍有得嘛。”

“至于剩下的結論,就由我來簡單歸納一下……”

在簡明扼要地總結了一番首次試飛的結果之后,他稍作停頓,然后聊起了另外一個話題:

“按照目前計劃的進度,等到春節之后,就能開始用雙發渦扇10做飛行測試,把單發狀態下做不了的包線都給完成掉。”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到今年下半年,兩個型號的渦扇10就都能以小批量試制的形式向兩個型號的三代機提供產品,不知道劉總這邊,殲11的升級進度到哪一步了?”

要是擱別人說,一臺航空發動機從臺架測試到小批量試制就用一年時間,肯定沒人會當真。

但這話既然出自常浩南之口,還是由不得大家不重視。

因此坐在對面的劉高卓一臉正色地回答道:

“我們跟蘇霍伊那邊的工程師一起,在蒙皮部分加大了復合材料使用量,減輕空重的同時,也把一部分重量分給結構件,再結合更加細致的飛控系統,基本算是解除了飛機在特定速度段內的過載使用限制。”

“在機翼內側增加了一組重載掛點,把掛架總量提高到了12個,不過這兩個掛點的承載能力目前只有2000kg,仍然比不上位于機腹的兩個無限制重量掛點……”

“另外,就是通過動態調整飛行過程中的燃油使用順序和分布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飛機重心的有效控制,順便也在機頭部分增加了燃油冷卻系統的流量。”

“這樣雖然把機頭有效直徑從1000mm減少到了930mm,但是散熱功率提高了將近200,未來有充足的條件安裝更高性能的平板縫隙天線,甚至電掃描天線雷達……”

常浩南聽著對方的介紹,心中對此頗為滿意。

劉高卓所說的改進方向,基本就是前世殲11B加上蘇30MKK的結合體,算是在目前技術條件下,集合了華夏和大毛兩邊優勢的最優解。

“那……預計什么時候可以開始生產這個深度改進型號?”

這次開口回答的是已經在112廠駐場近兩年的姚夢娜:

“就飛機本身來說,目前唯一的障礙就是新型機體后半部分的框架結構件從拼焊工藝變成了一體化鍛壓工藝,所以得等到7萬噸模鍛壓機投產之后才能造出來。”

“當然,那個項目也是你主抓的,所以效率應該不太成問題。”

說到這里時,會議室里幾乎所有的視線都在常浩南身上聚焦了一瞬——

一個人,同時負責兩個國家重點型號……

總之就是很離譜。

姚夢娜也趁機盯著常浩南瞅了一會,不過也很快就繼續了剛才的回答:

“不過根據黎明那邊的生產計劃,他們小批量試制的速度大概是每年1624臺發動機,考慮到改方案之后的殲10必須用渦扇10才能推起來,所以能留給我們的配額肯定是不夠。”

“所以,考慮到目前日益緊張的軍事斗爭節奏,我們的想法是,等到模鍛壓機投產之后,就開始小批量生產經過完全升級、使用渦扇10發動機、全新機體、1493雷達、集中式飛行計算機和數字電傳飛控的全新型號殲11B/殲11BS,產量取決于新發動機的供貨量。”

“同時,也再繼續生產12個批次,也就是2448架只升級新雷達和半玻璃化座艙,其余部分保持不變的有限改進型號,目前暫定叫做殲11AM和殲11A,讓空軍能夠盡快擴大三代機隊,保證最近兩三年的即戰力。”

“這樣等個幾年,到渦扇10的生產效率提高到足夠供貨的水平之后,就可以順利過渡到全面生產新改進型……”

介紹完生產計劃天才一住言情小說s23us之后,姚夢娜重新抬起頭看向常浩南,推了推鼻梁上的圓框眼鏡:

“這個方案如何?”

自然是非常好。

常浩南在內心想到。

就現有條件來說,這基本已經算是最穩妥的生產規劃了。

“模鍛壓機……我的計劃是作為國慶獻禮項目,到現在為止一切正常,所以……大概能在今年下半年投產。”

這句話,算是給112廠這邊喂了一顆定心丸。

有限改進型畢竟只是權宜之計,真正能跟殲10爭奪空軍主力型號位置的,還得是正兒八經的殲11B。

“至于渦扇10的生產效率……”

這個問題,他也有些頭疼。

制約渦扇10生產速度的是熱端三大部件——渦輪盤、渦輪葉片和燃燒室內壁。

主要是為了提高主動冷卻效率,采用了內部形狀非常復雜的異型氣膜孔。

而電火花加工的理論速度上限基本也就是現在這樣了,良品率低的嚇人,單純買新設備擴充生產效果不會很好。

畢竟華夏也還沒財大氣粗到不計生產損耗的程度。

至于用系統強開一條電化學加工的科技樹……

哪怕等到渦扇10和模鍛壓機兩個項目全都完成,恐怕獎勵的積分也不夠這么揮霍。

所以,常浩南也只好先祭出緩兵之計:

“生產效率這塊,我日后再想想辦法吧,爭取能盡快給兩個型號提供足夠的發動機……”

(本章完)

最新網址:bixiashenghua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