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長劍  江漢道路地形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晉末長劍   作者:孤獨麥客  書名:晉末長劍  更新時間:2025-01-15
 
打仗哪有不看地理、氣候的?

以下內容可配合近期章節食用。

談論江漢地形首先就離不開云夢澤。

一、云夢澤

根據后世湖北地質勘查,包括但不限于閱讀史料、實地踏勘、打孔鉆探等細致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在距今一萬年以前,云夢澤并不存在!!!

距今一萬年的時候,地球變暖,雨水增多,云夢澤漸漸形成。

距今五千到七千年前,云夢澤的面積大概在八千四百多平方公里。

距今三千多年前,云夢澤達到一萬二千多平方公里,這是鼎盛時期,一般也是史書開始談論云夢澤時的全勝發育期。

而隨著湖泊范圍擴大,河流流速變慢,泥沙開始沉積。

最開始只是水下三角洲,漸漸露出水面,形成陸地,從這時候開始,云夢澤由盛轉衰。

戰國時期,云夢澤的范圍大致在——

西到江陵;南抵長江;東至武漢;北至漢水流域。

怎么形容這塊地方呢?大致相當于今天長江以北的湖北監利、洪湖全部、潛江、仙桃大部,以及江陵、石首一部分。

那么,為何譚圖上還畫著孝感、安陸、云夢一帶也是沼澤區呢?其實是定義不同。

這里同樣是水域縱橫,但是不是云夢澤的一部分有爭議。

另外,有人說這里其實是云夢澤的“漫區”,即雨量較多的年份,云夢澤會向外漫灌。而干旱年份,漫區會與云夢澤本體不連續。

秦、兩漢時期,三角洲、陸地漸大,湖泊區主體被漸漸推離了漢水,壓到了潛江以南、長江以北,而潛江附近直至漢水是什么呢?沼澤區。

對,從湖泊變成沼澤了。

這個地方在此時的書中就是竟陵一帶。

到了北魏時期,云夢澤變成了湖泊+沼澤+三角洲共存的狀態,陸地日益增多,湖泊被大量分割,出現了什么大浐、馬骨、太白以及各種懶得命名的湖泊,數量極多。

大浐湖在魏晉時很大,唐代很小,宋代就消失了。

馬骨湖在唐代元和年間,夏秋漲水,淼若煙海,冬春水涸,即為平地,周回十五里,“伸縮性”很大,豐水期和枯水期兩個概念,就像干旱年間的鄱陽湖“草原”一樣。

但你別看馬骨湖在唐代比魏晉時面積大大縮水,這種地也是需要人工開發的,至少需要修建堤壩,不然就是個湖泊加漫溢區。

整體而言,就是這么一個自然變遷加人工開發共同作用,云夢澤逐漸解體的過程。

總結一下,公元前5000年,云夢澤面積(單位:平方公里):8442.5——這個數字是現代勘探、鉆孔算的,精確到0.5我也很難繃,但大致就在這個數字周圍浮動。

公元前2000年,云夢澤面積:12250。

1927年,云夢澤面積:5450。

1975年,云夢澤面積:3157.4。

現在多少我不知道。

以上數據只是云夢澤本體面積,事實上其外圍還有一個漫區,多為沼澤。

湖北安陸、云夢、孝感那一片的沼澤區沒算在這個數據里面。

二、河流

長江以前的河道比現在更靠北。

書中出現的楊水、夏水之類,都是古長江的分叉河道,當時是從潛江附近東流的,與漢水分割得不是很清楚。

這些汊流中,楊水最早廢棄。

春秋后期楚國就利用楊水的長江故道修運河。

涌水就是在書中這個時代慢慢廢棄的,到北魏年間,涌水上游斷流了,原因不知。

夏水則仍然承擔長江分流的重任。

那么,這些河道的水從哪里來的呢?分水口。

北魏時期,荊江兩岸分水口二十余處,“宋以前,諸穴暢通,故江患甚少”——其實不是暢通,而是云夢澤的存在,使得其可以作為泄洪區,保證江陵等大城市安全。

這一時期江北的諸多河流,沒一個可與云夢澤脫得開關系。

直到唐中后期、兩宋年間,隨著三角洲淤積成陸面積不斷增大,以及人類開發程度的加深,漢水、長江各自歸槽,進入單一性順直河道時期。

三、人類

自從云夢澤三角洲淤積成陸開始,就有人類進入其間。

他們是怎么生存下去的呢?答案是種圩田。

即修建堤壩,阻擋沼澤湖水漫溢,開發農田。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特點,即人類多聚集在淤積成陸較多的地方,就像上章中說的那樣,人口沒法均勻分布,而是點狀聚集,形成一個個人口相對較多的區域,而區域與區域中間,要么是水泊沼澤,要么是森林蘆葦蕩,即古人形容云夢澤解體后太白湖“葭葦彌望”、“百里荒”。

荊北以宛城、襄陽為中心集聚點。

襄陽以南、長江以北,則以江陵、安陸為核心。

長江以南,則以武昌、夏口、湘南(今湘潭西)、酃(líng,今衡陽附近)、長沙這個三角區域為主,此外零陵城附近人口也不少。

整體而言,有點像是依托殖民據點開發的模式。

殖民城市附近人口多,越向外環境越惡劣,開發程度越低,蠻夷越多。

在這些區域,魏晉時期走一百里看不到人很正常,人們開發區域中心城市還忙不過來,就別談中間水患頻發、沼澤遍地的區域了,實在沒那個精力。

西晉太康年間人口普查,雖說隱戶數字十分驚人,但可以看個趨勢。

當時荊湘二州還沒分治,按人口多少排——

南郡:5.5萬戶,主要聚集在江陵一帶;

長沙郡:3.3萬戶;

零陵郡:2.51萬戶;

南陽郡:2.44萬戶;

江夏郡:2.4萬戶;

衡陽郡:2.3萬戶;

襄陽郡:2.27萬戶;

順陽郡:2.01萬戶;

湘東郡:1.95萬戶;

義陽郡:1.9萬戶;

武昌郡:1.48萬戶;

武陵郡:1.4萬戶;

建平郡:1.32萬戶;

邵陵郡:1.2萬戶;

桂陽郡:1.13萬戶;

一萬戶以下的不寫了。

注:當時有些郡還未拆分,比如義陽郡當時就包括了隨、新野二郡在內,合并計算了。

簡單來說,書里這個時代,荊州大體可分為北、中、南三個部分。

其中北部就是南陽、順陽、義陽(含新野、隨)及襄陽,一共8.62萬戶。

從這里往南,就面臨云夢澤及各種漫區、沼澤區了。

這一片我稱之為中部,主要是江夏、竟陵、南三郡,總計7.9萬戶;其中處于云夢澤西部邊緣外的半個江陵就占了大頭。

再往南就是長江以南諸郡或主體在江南的了,一共有18.77萬戶。

即荊州(荊湘分治前)北部8.62萬戶,以南陽盆地和襄陽為主,占24.4%;

中部(江漢平原)7.9萬戶,占22.4%

長江以南18.77萬戶,占53.2%;

人口最少的就是江漢平原,開發程度甚至遠遠低于江南。

襄陽周圍的地確實不錯,但就補給交通而言,他與南陽聯系更方便,與武昌、江陵不方便。

對南方政權而言,這就是一個被云夢澤阻隔于北方的突出部,孤懸于外。

歷史上陶侃就不想守襄陽,他甚至連除了江陵外的江北之地都不想守,原因就在于此。

江漢平原看著很大,其實就邊緣地帶的江陵、安陸人口較多,沼澤區內人煙稀少。

從軍事上來說,這是南方政權的天然屏障。

其實我很久以前一直很難理解,為何東吳在沒有襄陽的情況下,居然敢遷都武昌,在江北還保留大片土地,怎么守的?

靠云夢澤、靠密布的水網、靠沼澤爛泥地、靠無人區守。

長江北岸有一片開發出來的地方,作為生產基地,支持軍隊向北橫穿人煙稀少的云夢澤地區,甚至摸一摸襄陽這頭老虎的屁股。

當年曹操南下,直抵云夢澤核心區域的赤壁,一場大敗,死了一半人(大概4-5萬,主要是荊州降軍),按理來說他有二十余萬軍隊,至于如此么?

原因就是他在赤壁周圍弄不到多少補給,全靠后方穿越人煙稀少的地區輸送,再加上雖然冬天,但真的難受,疫病叢生,于是撤了,大部分傷亡就是撤退過程中被東吳軍隊追殺導致的——冬天只是細菌病毒不夠活躍,得病幾率下降,不代表沒有疫病。

曹操甚至連江陵都不愿意守,放棄了。

江陵處于云夢澤西部邊緣外,環境沒那么惡劣,與襄陽之間陸地較多,曹操追劉備甚至能派騎兵,但他還是不愿守,因為這個地方就背靠長江,可能環境也不是很適應。

從襄陽南下江陵的就是當陽道。

從南郡、江陵向東,沿著云夢澤中間一條淤積成陸開辟的道路,直抵烏林,叫華容道。

先寫這么多吧。

行軍打仗,一定要了解地理,諸位書友如果有機會穿越,切記這一條,不能胡亂看著地圖行軍啊。

實在不行,把我喊過去,奉公為主,我當個幕府司馬還是行的嘛。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