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南的開陽門外,車馬云集,場面頗大。
庾亮麻利地滾回穎川了,沒法到場,但依附庾家的土人,官員們卻到場不少,為秦王送行。
邵瑾臉色不是很好看,回頭看了下王府屬吏們,冷哼一聲,道:「都遣散了。」
秦王友辛佐面如土色。
天可憐見,沒有人喊這些人過來,都是他們自己來的。秦王可能低估了他嫡長子身份的重要性和對幸進之徒的吸引力,有些人為了上進,真的什么事都做得出來。
而就在秦王屬吏帶著護兵驅散人群時,沒多少人關注的角落里,韓王邵彥正悄然離開。
王師楊朗楊世彥送行了數里,臨分別時,觀察到邵彥的神色,問道:「大王何以憂也?」
「無憂,只悵然若失耳。」邵彥搖了搖頭,收回自光,道:「六弟出巡,禮送者不知凡幾。想當年我等兄弟同窗共讀,同習武藝,言笑晏晏,無所忌諱,未嘗有顯異也。而今觀之,卻有天壤之別,何其殊也!」
說罷,從馬車中取出一個棋盤、棋子,交到楊朗手中,道:「此物卿凱良久,送你了。」
楊朗伸手接過,玩味道:「不后悔?」
邵彥被他這副態度弄笑了,心情也好了許多,道:「送出去就沒想要回來。」
楊朗交給身后的子侄,道:「大王既贈我此物,怎好讓王獨行?這便一起跟著去襄城吧。」
邵彥愣然,道:「卿家中不是·———·
「無事了。」楊朗拉著邵彥便上馬車,道:「走吧。」
「府中之事——」邵彥道。
「交給大農即可。」
「好。」邵彥也不廢話了,直接點頭應允。
中尉董志見了,立刻帶著護兵開路。
隨行的還有韓王友衛洪、文學王獷、左常侍董景道等人,分乘兩輛牛車,一起南下。
韓王在邵勛諸子中有點小透明的意味。
坊間傳言,若不是為了冊封嫡長子為秦王,韓王壓根不可能得封,他甚至不如七八九皇子,于梁帝諸子中「最劣」。
王府屬官之中,師楊朗雖然出身弘農楊氏,但這個家族已經有點敗落了,典型特征就是「婚宦失類」,即聯姻的家族檔次大大降低,也沒有什么人當上大官。
楊朗之子甚至娶了烏桓人蘇恕延之女為妻,讓人笑掉大牙。
要知道,楊朗的父親楊準可曾當過普朝的冀州刺史,結果到了孫輩就混成這樣?
友衛洪、大農柳琥都是河東人,算是母親裴貴嬪托人聘來的,在兩大家族中也不是什么重要人物。
文學王獷、左常侍董景道是自已找上門的,他們是劉漢降人,在梁朝地位低下,并未被安排官職,于是走門路到了韓王府,算是有個官當。
中尉董志是河東「瞎巴」首領董武之子,是邵彥去裴家走親時遇到的。其人忠義無雙,技藝嫻熟,于是聘為中尉一一當然,這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董志帶了五十名部曲來投,都有幾分本事。
于是乎,這么一個拼拼湊湊的韓王府就成型了。
沒人重視韓王,也沒人嫉恨韓王,他就是這么一個小透明。若非天子覺得他十六歲了,不能總在家里窩著,可能還沒多少人會注意他。
六月二十日,車隊抵達了襄城縣,太守司馬確親出城相迎,并在館驛中設宴招待。
參宴的多為郡縣官員及當地土人一一說實話,襄城郡其實沒什么值得稱道的豪族。
邵彥在諸兄弟中酒量最淺,飲一口就臉紅得不行,因此只淺淺喝了幾杯,然后便告退了。
襄城官員見了,都有些然。
第二天,邵彥直接驅車至汝水邊的邸閣巡視。
楊朗跟在后面,仔細觀察。
幾位王府舍人手執從司農寺帶來的賬冊,不讓任何人插手,只用王府護兵,
一一點驗。
司馬確在一旁看得心驚膽戰。
邸閣現在歸司農寺管,但地方郡縣也有協管之責。平日里司農寺的人一直不讓他們插手,搞得司馬確也很慌,別出了事連累到他。
楊朗在一旁察言觀色,心中暗暗琢磨:就已經打開的幾個谷倉來看,襄城邸閣問題不大,不過其他地方可就難說了。
天子要打李成,理論上來說看賬冊上有多少錢糧就行了。但豫州邸閣有好些年沒查了,這里又是全國最重要的產糧區,存糧都要經許昌、陳縣二度支校尉之手,轉運至襄陽,再由襄陽度支校尉轉輸至江陵,交到巨鹿郡王手里。
事關火成之戰,又多年未查,還可鍛煉皇子的處事之能,于是事情就定下了。
韓王聲名不顯,恐遭人輕視,他得多活動活動,為韓王排憂解難。
難得他有心振作,萬不能讓這股心氣下去了,少年郎氣可鼓不可泄啊。
就是不知道弘農楊氏這塊已經出現大裂縫的招牌,還能頂用到幾時。昨日那場宴飲,襄城豪族都比較客氣,但那是因為這個郡幾乎就沒有士族。過些時日去了穎川,那場面簡直不敢想。
許久之后,各個谷倉的實有存糧數字被一一報了上來。
文學王獷帶著自家賓客筆走龍蛇,一一記錄下來,然后再對照賬冊一一邵勛讓兒子去查邸閣,兒子帶著私人官員,而他兒子的私人官員又帶著私人部曲、賓客干活,這就是魏普特色,付費上班,太偉大了。
此刻這幫人在用藤紙記錄。
司馬確看得清楚,驚訝道:「前番洛陽書局送書而來,還嘆藤紙不豐,不意殿下屬吏竟如此豪奢。」
邵彥一聽,苦笑道:「此為華容丞楊望洽所供。」
「楊望洽」名楊亮,乃楊朗之侄,今年才二十二歲,弓馬嫻熟一一這是弘農楊氏敗落的又一證據,因為楊氏子弟居然由文轉武,開始靠賣命博取軍功了。
邵彥和楊亮關系不錯。
去年亮生一子,取名楊期,邵彥還遣人送上了一份厚禮。
楊亮擔任華容縣丞之后,便在當地置產業,因為沒有足夠的人手開荒種地,
于是干脆走貨殖路線,讓自家僮仆去收割葛藤,然后造紙。
上個月送了一批到韓王府,今日就派上用場了。
邵彥倒不覺得用藤紙有什么豪奢的,不過他對另一件事比較感興趣,遂問道:「洛陽書局送了多少書過來?」
「八本《風土病》。」司馬確回道:「郡一本、諸縣各一本。我問有無《千字文》和《洛生詠》,皆言還要等待數月,紙不夠。」
「諸縣可已設學堂?」邵彥問道。
「郡博士倒是找著了,各縣教諭多有闕員。」司馬確說道。
「為何如此難找?」
「官太低了。」司馬確直截了當地說道:「郡博士正九品,縣教諭未定品。
吾聞僅平陽、西河、太原、岢嵐等胡風濃郁之地的縣教諭為從九品職官,豫州諸縣教諭無品,卻不知道吏部怎么想的。如此一來,除非家里實在沒門路,誰愿意去當縣教諭啊?」
說完,司馬確話鋒一轉,又道:「其實就算給縣教諭定品,也沒幾個人愿意來當官。」
「為何?」
「這種官升不上去。」司馬確說道:「很可能一輩子當縣教諭到死,運氣好能升郡博士,但郡博士難道是什么大官嗎?」
邵彥了然。
這種官確實沒意思,對土人幾乎沒有吸引力。除非諸郡如太學那般試經,通過者可以當官,如此就能一躍而為炙手可熱的清貴官,但這又怎么可能呢?那樣的話,郡博士豈不是與郡中正相當,甚至完全取代了郡中正?
邵彥突然想到了太學。
太學現在學生不多,水平也參差不齊。自開平二年二月初招收了第一批約百名「門人」,至今已歷三年。
按規定,入學滿兩年就可試經。去年三月,已有數十人試通一經,去掉「門人」頭銜,變成了「弟子」。
到明年三月,那數十名子弟又可試通二經,通過者可補「文學掌故」(從九品)。
聽父親的意思,如果試通二經者不愿繼續讀書的話,直接就授文學掌故,到太常寺當官,或者超授郡博士,到郡學教書。
如果趁機給縣教諭定品的話,還可授縣教諭一職。
而按照魏普舊制,文學掌故在職滿兩年,可試通三經,通過者為「太子舍人」一一當然,現在未立太子,但可授同品級官員。
這都是魏晉舊制,只不過以前被人為阻塞了,沒讓這條當官渠道暢通運行。
父親是真想強力疏通這條渠道,為此已經默默等了三年,期間什么話都沒說。到了明年,當授了一批試通二經的太學生為官時,估計會讓很多人震驚。
考慮到太學生可以不斷試經,步步攀升,這可真了不得了。
到了那個時候,縣教諭、郡博土的數量就會慢慢增加,總有一天會不缺人的太學生這條仕宦渠道,才會真正被人重視,而不像現在這樣被父親每年下詔令諸郡子弟入學一一猶記得征荊州之時,戰后令荊襄士族選派子弟入太學,那些人還不以為然,不覺得這是賞賜呢。
縣教諭、郡博士多了之后,郡縣二級學校的學生就多了。而學生多了以后,
太學也就有了更廣闊的選材來源,這是相輔相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