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長劍  第一百七十一章 籌建與成果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晉末長劍   作者:孤獨麥客  書名:晉末長劍  更新時間:2025-02-23
 
過潁陰之后,向東數十里便是許昌。

此城東北有消倉,東南有景福倉,與符寶的莊園毗鄰。

韓王邵彥于七月初十巡視完消倉,查得實有存糧三十七萬七千斛,應有存糧三十七方八千余。差得不多,令諸官盡快補上,就不追究了。

七月十五日,他又抵達了景福倉,巡視的同時準備拜訪一下阿姐,結果得知她去襄陽了—·

邵彥的同胞兄弟、趙王邵就在襄陽。

他來這有段時日了,一直在籌建坊市,而今已經初見雛形。

襄陽坊市要明年才正式開業,但不代表今年不用,目前就有商徒在此交易,

每月朔日、望日各開一天,少府隨便抽點商稅,作為下一階段建設費用。

已時,邵在趙王師裴湛的陪同下,登上了一處高臺,眺望坊市。

裴湛是前大將軍府參軍,出任趙王師算是家族的決定,對他而言微微有些遺憾,畢竟沒法在朝堂上展現自己的能力了,但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中尉薛濤帶著二百甲士在高臺下護衛著。

他是前寧武令,受裴家所托,從汾陰薛氏子弟中精挑細選了一百壯士,與裴家選募的百人一起構成了趙王府的主要軍事力量。

已時初刻,隨著一陣激昂的「開市鼓」,時隔半月的襄陽坊市又開業了。

市令帶著臨時征發的丁壯先出了正門,將一道道木牌懸掛于坊墻之上。

商徒們見了,先是一愣,然后默默讀著木牌上的字一「有涼州商徒陰本,售龍涎香,號稱西域珍品,實乃松脂雜以香料,燃之煙濃而味刺,令人咳喘不已—」

「荊州商徒劉源所售之楠木梳,言其能通經活絡,實為尋常柳木涂以金漆,

用之不過數日,漆落木裂,徒傷發膚——”

「揚州商徒孔修售夜明珠,自夸夜能照明,實乃魚目混珠,涂以熒光之粉,

初時微光閃爍,不久便暗淡無光」

「豫州商徒.」

眾人讀完之后,怒氣勃發,痛罵不已。

市令靜待眾人罵完,大聲道:「以上售賣假貨之人,皆已查實。趙王殿下令曝其貨于市門,并繩之以法,倍償貨值。今后若還有奸商售賣假貨,可從速報來,殿下絕不姑息。」

眾商徒一聽,紛紛叫好,然后舉著商旗蜂擁而入。

「殿下賢名,遍傳荊襄矣。」裴湛看著漸漸熱鬧起來的坊市,笑道。

「此非孤一人之功。」邵謙虛道:「襄陽坊市不過開了兩月,便已得利三十萬錢。此間大利,朝廷所重,不得不慎之耳。」

在他的目光下,那些商徒們抵達各自商鋪后,便懸掛上了自家的商旗。

商旗由襄陽坊市制作,登記市籍后發放,懸于鋪前。

鋪子是租的,月三百錢。

有了鋪子和商旗后,才能正式展開交易,否則不行。

市租其他坊市也有,但商旗制度是邵籌建襄陽坊市后引入的,敢賣假貨就沒收商旗,追償損失。

賣的貨品有瑕疵就在市門外曝光,讓眾人分辨,這項制度普時就有,但不普及,邵研判之后,決定在他管轄范圍內普及這項曝光制度。

另外,邵還引入了他在鄴城時集采眾家之所長,琢磨出來的一項制度:估準(官方指導價)。

這是為了防止亂喊價,坑不明就里的外地商人,維護商業環境,但充許買賣雙方不以估準價成交,反正就是給個參考價格,讓你心里有數,知道自已要買的東西大概值多少錢。

商戶名錄、物價管控、質量監督等手段都上了,想盡一切辦法維護良好的商業秩序,這便是邵的目的。

朝廷是以收市租和商稅為目的,商人愿意來、愿意大筆成交,朝廷才能收到更多的錢。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邵已經不厭其煩地講過很多遍了,并著人編纂成冊,寫一本《市律》,作為今后坊市交易制度的基準一一身為少府市監,邵覺得這是他最容易出彩、出成績的地方,王府屬吏們亦深以為然。

「商徒們都飲茶了,我等也不能干坐著,殿下————」裴湛看了會,便拿絲巾擦了擦汗,建議道。

「也好。」邵又看了眼坊市,起身離開了。

方才開市鼓響起的那一刻,坊市內便有人支起風爐,將研碎的茶餅投入沸水之中,開始烹煮茶水。

大梁朝開國數年,飲茶之風在天子的強力推動之下,算是愈演愈烈了。相對應的,茶葉種植越來越多,產量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豐富,如此下去,原本高高在上的價格開始慢慢下跌,因為產量增長始終大于需求的增長。

假以時日,這必然也是一樁好買賣,朝廷收稅收到手軟。

一行人下了高臺,找了個涼亭坐下,開始煮茶清談。期間不斷有人把最新成交的商品數量及價格送過來,報予市監知曉。

邵聽了,頓時笑道:「今日交割第一筆,有人用二十斛粳米買了十匹葛布。買家乃襄陽商徒,售者自華容來。」

「據臣所知,有南郡商徒租了三條船,運了數千匹葛布北上。」裴湛說道:「只此一家便有上方斛粳米流入南郡,此皆殿下之功也。」

「過了,過了。」邵溫和地笑道。

話是這么說,他心里還是很高興的。

父親一直希望北地豪族南下,以便減少度田的阻力。但開荒需要大量人手和糧食,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距離戰事結束已經一年半了,開荒進程不盡如人意。疾病什么的就不說了,

那是早就有心理準備的,最突出的矛盾是人手和糧食不夠。

人手不足,則開荒不力。開荒不力,糧產不豐,反過來又直接關系能夠養活的人口數量,更別說還要保障江陵水陸兵馬的軍糧所需了一一這個優先級更高。

所以,很多家族為了減少前期投入,開始賺快錢,即收割當地的自然資源,

如野蠶繭、藥材、葛藤、果子等,出售到襄陽。

這些資源都是野生的,漫山遍野全都是,數量龐大,無人采擷。而收獲這些資源需要的人手是遠遠少于開荒種地的,因此很多人便把主意打到這個上面來了。

邵南下之后,認為這不是什么壞事,相反應當鼓勵,最好讓襄陽人用糧食來采買這些商品,然后轉售到北地。

如此,北人得到了南方商品,開荒之人得到了糧食,兩相得益。

像剛剛成交的葛布,價格基本達到了普初泰始年間的價格,比起普末已經降低太多了,可見葛藤、葛布開始大量穩定供應北方。

尤其是這個炎炎盛夏,正是葛布需求最旺盛的時候。價格降到二斛粟一匹,

府兵大爺難道消費不起嗎?莫開玩笑。

邵心里也很是歡喜。

原本只是富家翁才能享受的東西,慢慢走入尋常百姓家,這才是當初廣成澤論道時提及的「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的本意。

當眾人喝上煮好的茶時,第二筆交易又被報了過來:南郡商徒販鹽二百石,

換米五百斛。

這又是一樁典型的用當地鹽泉所出換糧食的買賣。

另外,雖說自漢時便有鹽鐵專賣,也賺了不少錢,但這年頭的鹽真不貴,漢魏普以來在鹽上面賺的錢真不好與后世比。

事實上及至唐代,河東鹽池仍然是官民共采之,到中晚唐時朝廷屢次加「權鹽錢」稅率才開始成為一項比較重要的收入,彼時終于出現了私鹽販子黃巢。

但那時候鹽還是不貴,真正大漲價要到北宋了,成十倍、二十倍漲價,鹽真正成為了一種暴利商品,以至于河東鹽的傳統市場關中居然被質量粗糙的西夏青鹽大量走私傾銷,北宋朝廷不能禁,也算奇聞一樁。

如今一石鹽換二石五斗米,真的太便宜了·—

片刻之后,第三樁買賣報來:江陵商徒以蜜漬橘千簍換糧—

邵看了又道:「昔孫權遣使向魏致橘,魏文詔曰‘南方有橘,正裂人牙,時有甜耳。’孤已遣人于建平、巴東各買千株橘園,食之味厚而甜蜜,魏文過矣。此蜜漬橘販至北地,不消數日,便可售之一空。」

「殿下所言甚是。」裴湛贊同道:「仆聞家販橘至洛陽,行至洛南時,

即為左驍騎衛府兵搶購一空,不得不空車前往洛陽。」

「何止家!」邵笑道:「便是我那阿姐,販橘都賺了。」

眾人跟著湊趣笑了幾聲。

裴湛笑完之后,提醒道:「殿下,《市律》一書須得盡快編纂完成,呈交天子案頭。襄陽坊市明年才正式啟用,然今歲不過數月,便可收租稅二百萬錢,亦得大書特書。」

舍人李亦道:「陛下將來要征成、普二國,素重糧草,又重民生、商事,

殿下或可由此闡發,投陛下所好。著重提及商徒販糧南下,又載貨北歸,河南百姓冬有綿衣,夏有涼衫,大得其利。」

右常侍宋恒建言道:「或可將商事與度田聯起來提一提,陛下亦重度田。」

眾人七嘴八舌,方方面面都提及到了,處處不離邵勛心中最重要的大政方針,并圍繞此表述功績,可謂專業。

總而言之,邵賊已被人琢磨透了。

邵聽得頻頻點頭,道:「明日孤去蔡洲,或后日回返,屆時好好商議一番。」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