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了,有消息了!”一個文吏快步跑來,大聲道:“陛下發旨意了,要裁撤尚書省。”
尚書省早已空置多年,自貞觀年間至今,都沒有人在尚書省任職。
朝野都豎起了耳朵,想打聽宮中的消息,也不知道當今陛下與英公,馬周,于志寧三人都說了什么。
過了午時之后,岑文本拄著拐杖從皇宮中走出來,這位老人家一出現,皇城沿路的官吏紛紛作揖行禮。
自房相,趙國公,鄭公,之后,朝中又離開了一位老臣。
岑文本或許是從貞觀年間至今,留在朝中的最后一個中書省的貞觀老臣。
自此,從貞觀一朝到如今的交替似乎也完成了。
又有旨意從宮中傳了出來。
人們聽著旨意,馬周任侍中繼續兼任吏部尚書,主持歷年科舉,并且崇文館并入吏部。
緊接著是第二道旨意,于志寧領中書令兼領兵部尚書,將工部的營造之權的一部分并入兵部。
英公領天下兵馬,重建各道州衛府。
至此,朝中有了新的格局,由英公,馬周,于志寧共同理國事。
新殿內,當于志寧與馬周也告退了之后,李承乾獨留了英公一起用茶。
李承乾道:“今年的新茶還未送到,朕這里就剩陳茶了。”
陛下的愛好其實很簡單,唯有釣魚與喝茶,這對歷朝歷代的皇帝來說,這位陛下的愛好真是造福社稷了。
李績撫須笑道:“末將就愛飲陳茶。”
在外,英公深知身負貞觀與今朝的重任,平日里一直都是嚴肅的,權勢越大,越是生人勿進。
朝中群臣面對英公,也都是小心翼翼。
只有在陛下面前,英公親和如鄰家的長輩。
不論是于志寧還是馬周,只要是危害李唐社稷的人,英公都愿意幫著陛下將其除去。
李承乾喝著茶水道:“聽聞英公將孫子放在西域之后,就沒讓他回來了?”
聽陛下說起了家事,李績雙手放在膝蓋上,道:“臣也不是只有他一個孫子。”
本就是英公的自家事,李承乾也不好多問,雖說就算問了英公也會如實說的。
“朕削減了工部的職權,加強了兵部的職權。”
李績回道:“往后末將會與兵部多走動的,建設各地衛府還需兵部相助。”
李承乾頷首,從書架上拿下一卷書,放在英公的面前,道:“這是衛公臨終前交給朕的兵書,讓朕交給合適的人。”
得知是李靖留下的兵書,李績的神色多幾分凝重。
“英公認為朕應該交給誰。”
李績道:“末將看著陛下長大,當年在東宮陛下苦練箭術。”
李承乾點頭,“現在也是。”
“末將不敢妄斷。”
要論君臣關系,英公與陛下的關系最為特殊,英公是看著陛下從東宮登基的,也是朝中為數不多最了解陛下的老臣。
李績明白陛下自少年時就是個向往強權的孩子,便道:“陛下是希望改制朝中六部。”
聽英公一語中的,一句話就說出了心聲,李承乾釋然地笑了,解釋道:“一步步來,現在才剛開始。”
李績點頭。
這場談話很漫長,內侍都看在眼中,英公是陛下最信任的臣子,英公亦十分信任陛下。
不論陛下要做什么,哪怕是當初力排眾議要發動蔥嶺戰爭,英公亦站在陛下這邊。
因此,陛下的話語英公都是點頭答應,并且十分堅定地站在陛下身邊,為陛下掃清障礙。
哪怕是要殺剛任命的馬周與于志寧,只要陛下一句話,英公也會毫不猶豫地揮下屠刀。
就算是英公猜出了陛下要改制朝中六部,這等大膽的想法,英公還是點頭。
這是李唐帝國,最堅定的護國大將軍。
當英公從承天門走出來,群臣也不再打探消息了,該知道的眾人也都知道了。
岑文本告老之后,就來到了梁國公府。
房玄齡側臥在榻上,塌被家仆抬到了陽光下。
岑文本上前道:“房相。”
“嗯。”房玄齡聽到熟悉的稱呼,笑道:“也只有你們這些老朋友會這么稱呼老朽,那些年輕人都畢恭畢敬地稱老朽梁公。”
岑文本接過梁國夫人遞來的椅子,坐在一旁道:“我也告老了。”
房玄齡稍稍抬眼,觀察著他道:“你怎么比老朽還要老了?”
岑文本低聲道:“人啊,總是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老了。”
年過七十的房玄齡又道:“你明明比老朽還年輕十余歲的。”
岑文本雙手拄著拐杖,道:“老矣老矣,十余年春秋算不得什么。”
房玄齡讓家仆扶著坐起身子,道:“現在陛下身邊沒有輔政大臣了?”
岑文本搖頭,“沒了,陛下也不需要我們這些老人家,哦……還有一個英公。”
房玄齡迎風坐著,有些凌亂的須發隨風而飄,道:“往后的路要陛下自己走了。”
岑文本沉默不言。
誰也不知未來會怎么樣,如今的朝堂苛刻又樂觀,至少不會比以往更差了,這是眾人的認知。
今天的太極殿內,上官儀與蔣師仁打了起來,起因是蔣師仁所帶的千牛衛不服從兵部的管教。
本來這件事與御史沒有關系,裴炎知道自己身單力薄便將御史臺也拉上了。
上官儀十分器重年輕一輩的裴炎,在朝堂上為裴炎出頭,這就打起來。
王玄策與裴行儉,薛仁貴幾人都是低著頭,裝作不認識蔣師仁。
蔣師仁離開長安兩年有余,不知道如今的御史有多么強悍。
上官儀的好友許敬宗幫著拉偏架。
最后王玄策悄悄看了眼,見到陛下對現狀漠不關心的神色,他便道:“爾等文吏休要張狂。”
這下可好,牽連著裴行儉也加入了這場爭執中。
李承乾退了朝,眾人還在太極殿打著。
來濟走出太極殿,一邊走一邊書寫著,史書上寫好幾個字,乾慶五年,春,四月谷雨時節,今日早朝亦無疾而終。
朝中有了一群年輕將領又熱鬧了起來,王玄策,蔣師仁,裴行儉,梁建方這些人替換了那些老將軍的位置。
一個老內侍對一個年輕的內侍站在太極殿外,等著將軍與大臣們的打架結束,老內侍與他道:“在貞觀年間吶,皇帝要是看到群臣在太極殿,還會喝罵幾句。” 年輕內侍點頭。
老內侍接著道:“可如今的陛下不一樣,陛下從來不會喝罵。”
年輕內侍道:“有人傳言陛下涼薄。”
老內侍搖頭道:“陛下并非涼薄之人,伱叫什么名字呀?”
“王伏勝。”
老內侍心中暗暗記下這個不曉事的年輕內侍。
終于,太極殿的打架結束了,一群醫官熟門熟路地走入殿內。
上官儀與許敬宗互相攙扶著走出了太極殿,一路走出承天門。
現在的裴炎還不能入太極殿,他站在承天門外,見到人走出來,連忙上前道:“因兵部的事讓上官大夫這般出頭,晚輩心中有愧……”
“不必!”上官儀擺手道:“裴炎你記好了!”
裴炎忙行禮。
上官儀咬牙道:“要是在朝中打不過那群將軍,往后也別在朝中立足。”
裴炎心中凜然。
許敬宗中肯地看了眼這個年輕人,扶著上官儀繼續走著。
今天,上官儀給裴炎上了一課,那就是身為文官絕對不能懼怕武將,你要是怕了武將就會得寸進尺,為此朝中文武的矛盾在這種風氣下,愈演愈烈。
陛下也不是事事都關心的,這種彪悍風氣就沒管過。
甚至有意無意地希望文官們一個個如狼似虎,也希望武將們依舊彪悍。
貞觀一朝的文官算是足夠彪悍了,乾慶一朝的文官更甚之。
來濟無意間聽到了上官儀與裴炎的話語,又一邊走著一邊將這種情況寫在了史書。
寫完之后,來濟覺得很滿意,翻看這兩年的記錄,又覺得大唐一朝的國史真是跌宕起伏。
谷雨時節的陽光正好,來濟走在皇城中,又見到了一群武將們相互幫扶著走出承天門。
朝中武將如此團結,來濟再一次提筆寫下,文官彪悍,武將兇猛,朝野和睦。
新羅人又從遼東運來了數十車銀礦,這些銀礦不出意外地充為國用。
近年來,隨著每年的銀礦送來,護送銀礦的新羅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女子。
新羅女子借機加入護送的隊伍,并且隨行一路來到長安,通過這個方式,大部分的新羅女人留在了長安,大唐還是有了新羅婢。
李承乾看著高延壽送來的書信,信中說當年新羅女王留下了女兒,如今已長成,是個美人,而且早已念想陛下許久,癡迷陛下的風采,愿意進獻給天可汗。
看著書信中的內容,李承乾懷疑這個所謂的女兒說不定是高延壽自己的女兒。
便將這封書信丟在了一旁,沒有理會。
可是好巧不巧,這封書信被蘇皇后看到了。
蘇婉看罷書信叫來一個宮女。
宮女忙道:“皇后需要殺了他嗎?”
蘇婉道:“傳話下去,若真有新羅貴胄女子出遼東,殺了她。”
“喏。”
皇后的安排,李承乾全當不知道,自顧自在太液池河邊釣魚。
李淵也提著魚竿道:“高延壽有野心了。”
“爺爺,高延壽是當年父皇任命的守備將軍。”
言罷,李承乾再道:“爺爺的勸告也在理,孫兒應該多注重人心的變化,有些人變了。”
“你是如何打算的?”
“讓黑齒常之替換高延壽,命高延壽隨阿史那社爾北征,反正孫兒也不知道他一路北征會打到什么的地方。”
李淵緩緩點頭,“看來金春秋倒從未有過給你送美人的心思。”
金春秋的確很老實,他這些年奴役倭人挖礦,堅守本分,每年都會按量將銀礦送來。
反倒是高延壽先露出了尾巴。
李承乾在太液池的釣臺上寫了一道旨意,吩咐道:“交給兵部。”
李淵點著頭,“但你也不可不防著金春秋,他在新羅還是有根基的,此人還坐擁銀礦。”
“孫兒會提防的。”
這個孫子就是這么令人放心,李淵甚至不用過多叮囑。
李淵笑呵呵道:“如今這天下,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給你進獻美人寶物。”
“爺爺,只有身邊的環境不亂,孫兒的心才能如這太液池一般。”
李淵努著嘴看著池水,池水平靜且深,就如這個孫子的心,不受外物影響,平靜又很深。
高延壽是出于好意,想要向皇帝進獻美人,或者也是出于私心,想要借此得到皇帝的青睞。
也正是這種舉動,葬送了高延壽的前程,派去漠北征戰,在那個阿史那社爾麾下任一個將軍,恐怕會葬身漠北。
但皇帝也不能總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李承乾十分高興地接受了南詔的賀禮。
南詔使者獻上了地圖,如今的南詔疆域南下接壤真臘,北上接壤吐蕃,東面接壤大唐。
已是一個成了氣候的小國,坐擁城池六十九座,李承乾給南詔的都城賜名大理。
南詔使者請天可汗下旨,在南詔設立崇文館與都護府,甚至愿拜大唐為父子國。
送走了南詔使者,李承乾當著鴻臚寺卿郭正一與禮部尚書許敬宗的面,言道:“朕聽聞南詔的洱海很漂亮。”
許敬宗會意道:“臣這就與兵部商議,將都護府設在洱海邊上。”
郭正一道:“如今南詔坐擁數條江流的富庶之地,又與吐蕃接壤,恐生不臣之心。”
許敬宗又道:“郭寺卿,如今南詔已向大唐稱臣。”
這哪里是稱臣,這是要拜天可汗為君父了。
李承乾笑道:“是呀,所言不錯,既已稱臣,就不必揣測他們的不臣之心,郭寺卿所言并無過錯,朝中不能不防備,那就讓南詔繼續出兵,征討真臘與驃國。”
郭正一與許敬宗齊齊行禮道:“陛下圣明。”
乾慶五年入夏,李承乾又召見了松贊干布與英公,三人坐在興慶殿外品著今年的新茶。
而就在長安內,張玄弼寫了書信數落自己的兒子,信中所言是如今的陛下如何如何圣明,就連狄仁杰,裴炎等人都比他有出息,信中將兒子罵了一通。
張玄弼的次子張晦之悄悄看了眼家父的書信,意氣風發道:“家兄不上進,看來還需孩兒來重振家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