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將軍  第四百七十二章 紡織,數學,天文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作者:落葉凋謝  書名:大唐天將軍  更新時間:2025-01-24
 
李瑄一回到長安,就繼續埋身于政務。

三月中旬,工部尚書崔光遠陪同李瑄到達工匠司,驗證新發明。

工匠司位于原本的十六王宅坊。

皇帝于乾元元載,己辰日下達詔書,詔令先登《大唐月報》,然后以活字印刷,同傳天下。

詔令規定,凡文人、工匠、商人、黎庶等有一技之長,皆可創造器具,發覺未知,推應算學。不以“奇淫技巧”論,統為“發明”。

在《大唐月報》上的登文聲明,技藝將改變世界,闡述工匠之長,涉及到方方面面。

李瑄用直轅犁變為曲轅犁舉例子,最簡單的改造,卻使得百姓在耕種的時候更省時省力。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多的回報。

又著重點明,擁有“發明”者,不論出身貴賤,皆以重賞。

其中包括爵位。

開平民百姓,通過技藝光宗耀祖的先河。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才是王道。

以李瑄的威望,下達詔書后,無數匠人磨拳擦掌,那些心里有想法的人,廢寢忘食地研究器具。

是以,工匠們稱乾元元載的詔書,為“己辰工令”。

后世,也會被一批人堅信是工業革命起始的真正開端。

工匠司,除了本司的官吏,還聚集一批從各地遠道而來的工匠。

他們互在一起,討論并聯系自己的技藝。

至尊親臨工匠司,震動整個工匠司。

畢竟崔光遠也無法琢磨李瑄何時會至,今日下朝的時候,李瑄直接通知崔光遠要到工匠司,還來不及準備。

整個工匠司因李瑄的到來,而蓬蓽生輝。

在工匠心中,李瑄是最偉大的皇帝。

他改變工匠的地位,使工匠衣食無憂。

還特意成立工匠司。能親眼目睹龍顏,激動地不能自己。

李瑄也親切地向工匠們問好。

平易近人,贏得好感。

一番簡單的交流以后,步入正題。

“至尊,此為綿織布機的發明者,陳三年。”

崔光遠向李瑄介紹一名看似只有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

“草民拜見至尊……”

陳三年也立刻向李瑄拜見,誠惶誠恐。

“不必多禮。給朕講講紡車的效率如何,又如何紡織成布?”

李瑄看著眼前的一輛“紡車”,向陳三年詢問道。

不可能親身演示,畢竟從棉花變成棉布需要許久。

“遵旨!”

陳三年領旨,立刻來到棉紡織機旁邊。

他是萬年縣人,從小跟著父親學習匠人技藝,多觀看婦女紡織絹的全過程。

當棉花開始推廣的時候,陳三年又看到從天竺傳來的棉布。

他認為這些棉布太粗糙。在得知天竺諸國將棉布視為奢侈品,想與絲綢畫上等號的時候,陳三年嗤之以鼻。

長安城外,沃野千里,開遍白花。

作為匠人,他知道一步生成的棉花,理應比絲綢便宜。

而己辰工令,又向陳三年干勁十足,他參照自古以來的紡車,經過數年時間,研制出棉紡織機。

新式的棉紡織機的各部零件,多達數百種,精密繁瑣,看起來就覺得不一般。

作為發明者,陳三年能獨立完成織布,對織布的每一個步驟都了如指掌。

陳三年捏著一團棉花,從棉花的起紗、梳理、捻合已經完成。

然后又向李瑄描述,將捏成一股的線拉過織布機上的針眼。

經線在織布機上垂直地掛著,緯線則是水平方向上的,它們分別由織布機的上下兩個軸拉起,呈九十度交錯的狀態。

緊接著通過將交錯的經緯線壓合在一起,組織出橫紋結構……

最后,織成的布需要經過處理,包括染色、印花、熨燙等。不同的處理方式可以制造出不同的效果……

從紡線到織梭,陳三年一步一步地向李瑄描述。

李瑄心平氣和地傾聽。

他自己也觀察棉紡織機,他非一竅不通,能看出這是腳蹬式,從零件上,認為這棉紡織機于現在還是比較先進的。

“此織布機一天能織布多少?”

待陳三年講述完畢后,李瑄向他詢問道。

“回至尊,只要棉花完成選捻的步驟,一天可以織兩匹到三匹的棉布。”

陳三年不敢夸大,保守回答道。

想提高產量,還得另尋他法。

即便如此,他的棉織布機,也遠遠優于域外國家制作的棉布。

“將未染色的實品讓我一觀!”

按照現在的生產力,兩三匹足夠多了。

一匹為長四丈,寬一尺八寸。

加上剪裁,一匹布能制作好幾件衣服。

“至尊,這是草民用此紡車織出的布匹,請您過目。”

陳三年從一個箱子里取出一匹棉布,向李瑄呈上。

顏色很突兀,但李瑄能看出做工精細,比天竺上供的棉布還精致。

他伸手撫摸,非常柔軟、舒服,是棉布的感覺。

棉布與絲綢,各有優劣。

李瑄記得后世的棉布,也發展出很多名布,其貴重程度,不亞于極品絲綢。

最重要的是,當棉花普及以后,棉布更容易用于平民百姓。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這種情況,是無法避免的。而穿起來舒服又實用的棉布,絕對可以引領一時風潮。

“不錯……不錯……”

李瑄將棉布放回去,拍了拍手。

他腦袋里還有一些知識,但他更希望由其他人說出來,或創造出來。

他不會吝嗇爵位賞賜。

“工匠者,精益求精,要勇于進取,攻破難關。此紡織機已經很好,但我希望將來可以有更高的效率,甚至以更獨特的方式出現。你可以向工部申請一筆錢財,用以研究新一代紡織機。”

“我在乾元元載己辰下詔,稱工匠可得爵位,并非戲言。此紡織機,雖類前任,但是你在棉花的基礎上,改進、獨創,不亞于發明。”

“君無戲言,今封你為金明縣子。享受爵位帶來的俸祿、賜田。”

李瑄肯定陳三年的功績,沉吟一番后,給予他爵位。

即便是千金買馬骨,李瑄也要賜陳三年一個不錯的爵位。

不僅如此,還要在下一期的《大唐月報》上大宣特宣。

讓世人知道,發明創造,可以換來榮耀。

不可否認,華夏人對官位、爵位,自古以來都有執念,大詩人都不能免俗。

大唐幅員遼闊,地大物博。

當更多人愿意在這方面下苦功夫的時候,即便貢獻再小,也可以形成積水成河之勢。

“三年,還不快謝至尊恩典……”

看到嗔目結舌的陳三年,崔光遠立刻向他提醒道。

“草民謝至尊賜爵,從今往后,草民將傾盡全力,創造出更好的紡車。”

反應過來的陳三年立刻向李瑄拜禮。

內心的情緒無以言表。

他做夢都沒想到會有這一天。

本以為這樣,只會得到一些賞賜,離爵位還差得遠呢!

畢竟一直以來,只有立下大功的文武大臣,才會被賜予爵位。

“發揮你的奇思妙想,爵位提升,未嘗不可能。”

李瑄拍著陳三年的肩膀,一副我很看好你的樣子。

長安洛陽,擁有爵位,卻無官職的權貴、宗室,不在少數。

李瑄不會在乎付出幾個爵位。

相比于那些混吃等死的宗室權貴,每一次對于工匠的賜爵,大唐都會向前邁進一步。

陳三年更加激動了。

他后半生的目標有了。

黑夜的路上,有一盞明燈在指引著他。

隨后,崔光遠引李瑄去見一名叫夏全的男子。

這是一名文人。

他精于算數,想在參加科舉之前,將自己的算數成果展示出。

而己辰工令,囊括算數,使夏全想以此揚名。

親眼目睹皇帝,是他意想不到的,非常拘謹。

李瑄安撫他,使他用紙筆,介紹自己的成果。

世人皆知,天子精于算數。

看到夏全的推理算數,李瑄了然,原來是天元術。這可是高次方程。

百年前,算數大師王孝通用幾何方法列三次方程。

但這往往需要高超的數學技巧、復雜的推導和大量的文字說明,非常困難。

而天元術本是難以發展的。

李瑄看夏全的推理,用增乘開方法。

而且夏全精通新式的“華夏數字”和各種李瑄創造的符號。

這使他計算時游刃有余。

“草民認為此術可以應用于水利工程,于民生有幫助。”

和陳三年不同,有幸見李瑄一面,夏全毛遂自薦,推薦自己。

他向李瑄講解完他創造的高次方程外,說此算數的應用。

在華夏,古人的數學與實際息息相關。

每一個算數的出現,大多運用在建筑、水利工程、道路、工藝品等方面上。

是以,許多匠人都精通算數。

“此算法可有命名!”

李瑄點頭認可,向夏全問道。

“回至尊,未曾得名,還請至尊賜名。”

夏全回應道。

“就叫天元術吧!”

李瑄不假思索地回答:“數學無止境,希望你再接再厲!”

有天元術的基礎,多元高次方程的出現,已成定局。

李瑄只是提示一番,是繼續出自夏全,還是出自其他算數大師,全看他們的應變了。

“夏全,你推進數學有功,可以利國利民。朕封你為方渠縣男,準許你在長安、洛陽的大學中,向學生講述你的數學之道和天元術,并以你的署名,在《大唐月報》上登錄天元術。”

李瑄想到附近的地名,為夏全選一個男爵。

夏全是寒素,有爵位傍身,使他更為自信。

他的目標是進士科,如果進士不第,可退而求其次,考取算科。

現在大唐選官,更系統化,更明確。

如精通算數的官吏,在戶部、商部、農部、工部都非常吃香。

“草民拜謝至尊!”

夏全拜謝李瑄,面色激動。

靈機一動的算術,竟能得到爵位,他比陳三年還吃驚。

本來只是想在至尊面前留一個好印象。

一個爵位,雖不能代表什么實際權利,但卻是他邁入仕途的底蘊。

和夏全又聊幾句后,李瑄去看其他匠人的成果。

其中,手工藝品,對李瑄來說含金量最低。

李瑄不可能封爵。

因為這不能明顯帶動工業進步。

但大多數匠人,都陷入桎梏之中,喜歡搞手工藝品。

甚至還有純粹欣賞的陶瓷花瓶。

李瑄封陳三年和夏全爵位,通告天下。

讓諸多匠人跳出原始的思維。

要么利國!

要么利民。

要么推動時代的進步。

其他不可能獲取爵位。

“回至尊,草民有一工程巨大,只有圖紙,未有錢財建造。在家鄉時,草民建筑過,但已盡花費,有充分的試驗。”

就在這時,一名工匠在崔光遠的引薦下,呈上一沓厚厚的圖紙。

他叫諸葛興,酷愛天文地理,又是工匠家庭傳承。

但這種東西不一般人玩得起的。

諸葛興出生于巴蜀省蜀郡,得知己辰工令后,又磨合一番自己的成果,向縣令要了一些盤纏,跑到長安尋求機會。

他搭建的天文臺簡陋,若沒有資金,一輩子都別想達到心中的完美。

李瑄接過諸葛興遞來的圖紙,一張一張,仔細觀看。

“這是天文臺?好像需要水運?”

李瑄看完以后,猜測道。

天文是很深的學問,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可或缺。

“至尊英明,這是以水為運力的儀象樓,可以演示天象的變化……”

諸葛興對李瑄佩服得五體投地,不愧是天子,天文地理無所不知。

很少有人能通過圖紙,看出他在干什么。

可惜李瑄貴為天子,否則一定可為知音。

隨即,諸葛興向李瑄介紹他的天文儀器。

等完整的儀器建造完成后,高達四丈多,寬約兩丈多,是一座上狹下廣、呈正方臺形的木結構建筑。

其中渾儀等為銅制。全臺共分三隔。下隔包括報時裝置和全臺的動力機構等。中隔是間密室,放置渾象。上隔是個板屋,中放渾儀。

渾象一晝夜自轉一圈,里面還有各種機件。

此儀器是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

諸葛興稱其為偉大的創造。

他一度認為自己是諸葛亮的后代,是祖宗庇佑,才讓他搞出這種巨大的工程。

“妙!”

李瑄聽完后,腦海中已有概念。

他雖然只吐出一個字,卻是極高的評價……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