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皇產,本就是今日的議題之一。
但這直接就搬了上來,讓老王頭多少有些猝不及防。
王國光目光在主位的皇帝以及眼前的賬冊上來回打量,半晌后他才憋出一句話:“陛下不先議一議么?”
朱翊鈞奇怪地瞥了王國光一眼:“意見征集近一月余了,凡呈遞奏疏議論此事的官吏、士人、遺賢,無不極盡溢美之詞。”
“朕登極以來,尚未遇到過如此順遂之事。”
“如此眾望所歸,還有什么需議的地方么?”
王國光被皇帝這話堵得一噎,無奈只好看向申時行。
申時行頓覺牙疼。
瞧這話說得,皇帝都自縛手腳要對皇產有所限制了,外人誰能說半個不字,也不怕被口水淹死?
不說其余,單是邀名養望的科道言官,幾乎一夜之間就達成了共識,朝中誰敢反對此事,誰就是斂財閹黨。
再加上一窮二白的鄉野遺賢,還未踏足官場的年輕士人,上奏極力鼓吹。
哪怕心中有異議的朝臣,明面上都得贊不絕口,頂天了保持緘默而已。
至于朝臣們唯一能關切的問題,便無人敢問出來——公示皇產之后,我們呢?
眾所周知。
皇帝的套路向來是一套接著一套,泰半朝臣都中過皇帝羚羊掛角的招數。
幾乎都形成條件反射了,多少都會忍不住犯嘀咕,皇帝此次別是要藉此逼迫朝臣們緊隨其后。
奈何這事也沒人敢去試探皇帝。
總不能當面說一句,陛下自己公示就得了,別不知好歹給大家伙添麻煩。
所以,這事的壓力,無可避免落到了都察院、戶部以及內閣身上,三天兩頭總有同僚旁敲側擊。
王國光是個不愛摻和的,此時皇帝當面說起,只好目光轉向申時行——誰讓申閣老是甘草呢?總要調和陰陽的。
申時行感受到王國光求助的目光,深吸一口氣。
這事確實牽一發而動全身,內閣自然不能置若罔聞。
思慮片刻,他還是接過皇帝的話頭,出言調和起陰陽來:“陛下,自然還有要議的地方。”
“子曰,名正,則言順,政令既出,總要有個名目,還不知道陛下此舉,乃是師出何名?”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什么名目很重要,有了名目,也就確定好了框架。
要是這事不先劃個道道出來,悶聲就做了,朝臣們怕是要整日茶不思飯不想了。
申閣老向來是會說話的。
朱翊鈞忍不住失笑:“好個名正言順,申卿是怕朕一意孤行,想推而廣之吧?”
申時行尷尬地扯了扯嘴角。
朱翊鈞掃了一眼殿內群臣,大多都露出關切的神情。
尤其殷正茂,一副關切又不想被人發現的模樣,不住拿余光往這邊瞟。
哪怕意料之中的場景,朱翊鈞心中還是不免有些怏怏。
他嘆了一口氣,斂容正色:“萬歷二年殿試,李三才一文深得朕心。”
“天以大位托之于朕,非以崇高富貴獨厚一人,蓋付以億萬生民之命,使司牧之也。”
“司牧天下之俸祿,朕受得理所當然;至于崇高富貴,朕敬謝不敏。”
“此前經何心隱面刺,朕一朝醒悟,朕非君子,不能慎獨。朕掌大器,當公示天下人。”
“所謂名目,無非一句,理欲不并立,公私不同道。”
李三才雖然私心過重,好鉆營結黨,但才學與膽魄確實無可挑剔。
早在數年前,其人便對皇帝財產的公私性質進行了論述,在經學上奠定了基礎——公天下還是家天下這個話題太敏感,姑且不論,但至少財產,不是獨屬于皇帝一人的,只該拿點管理工資。
如今拿來就用,也算是師出有名了。
申時行與王國光對視一眼,不由松了一口氣。
要只是這般,誰會不支持呢?世宗皇帝整日以私心侵奪國庫,諸臣可都還歷歷在目。
這個名目很是溫和,溫和到不會將火燒到朝臣身上——皇帝要公私分野,關朝臣什么事呢?
至少比什么“以身作則反腐倡廉”的名目,弄得朝臣不上不下要好多了。
不止兩人,群臣幾乎都不約而同松了一口氣。
多數是怕皇帝不曉得利害關系,太過想當然;少數嘛,也不乏殷正茂這類大臣。
“不過……”
皇帝的聲音再度響起,話鋒卻是有一轉的架勢。
群臣的心再度被吊了起來。
朱翊鈞神情意味難明,悠悠開口:“也不單是朕,在列的諸卿,無不是天下之導引,國家之袖領。”
“要說以公事而得厚崇高富貴,諸卿恐怕只比朕略遜一籌。”
話音一落,在座群臣,無不悚然而驚。
自申時行以下,紛紛起身避席:“臣等有罪。”
朱翊鈞伸手虛虛按了按:“朕指的是職與位,并非說你們。”
語氣雖然溫和,但群臣依舊杵在殿里,不尷不尬頗有些坐立難安的樣子。
畢竟皇帝既然都點了,自然不會是空穴來風。
朱翊鈞自顧自繼續說道:“諸卿都是朕的腹心,朕也不與你們賣關子。”
“朕倒是想過,讓一干朝臣都將家產翻出來給天下人都看看。”
“可惜,癡人說夢而已,諸卿不必憂慮朕太過想當然。”
“此事確有后續,但并非應在彼處。”
朱翊鈞一邊示意眾人落座,一邊伸手豎起兩根手指。
看著模樣,后續還不止一處。
群臣面面相覷,只好先后落座。
略微頓了片刻,朱翊鈞才緩緩開口:“其一,內閣代行皇權,實為中樞機要,國家袖領。”
申時行聞言,思緒翻騰,既喜且憂。
他剛沾著椅子的椅子再度抬起,臉色帶著苦笑:“還請陛下明示。”
朱翊鈞卻根本不去看他,只扭頭看向王錫爵:“朕也不強窺閣臣的家產,但,日后凡推補閣臣,愿意公示家產者,吏部單列出來,朕會優先考慮。”
微末小吏也就罷了,若是國家袖領,都跟戶部尚書葉淇一樣,開始追尋崇高財富、為家族子孫計而敗壞國策,那就真是自上而下地一瀉千里了。
總要有點崇高理想才對。
已經入閣的申時行,與將要入閣的王錫爵對視一眼,一錯即分。
王錫爵會意,深吸一口氣,咬了咬牙,果斷當仁不讓:“陛下,臣毛遂自薦,請公示!”
此舉亦是應有之義。
不提倡,就是絕對禁止;優先考慮,就是約定俗成。
就是這般急切,有失為官涵養,大家都知道你明年要入閣,但是這樣不背人也有些太囂張了。
奈何王錫爵就是這樣的人物,同僚們已然見怪不怪了。
誰讓皇帝喜歡這廝呢?
朱翊鈞當然欣慰,不過,卻是在想別的事情。
帝制固然下限低,上限高卻也不是沒理由的。
落后的君君臣臣,明確的上下級關系,在某些方面,就是能發揮出不一樣優勢來——至少,能夠讓朱翊鈞理直氣壯地提出這種強同事所難的要求。
朱翊鈞自然從善如流,朝陳三謨吩咐道:“此事交吏科核定公示。”
等陳科長領命后,朱翊鈞才看向沈鯉:“朕接著說,還有其二。”
“沈卿,此后巡撫度田事,凡各州縣所屬在任官吏的田畝,都公示出來。”
這是順手的事情。
要是度完田還兩眼一抹黑,那不是白度了?
沈鯉此時聞言,只覺意料之中,他入京途中便對此有了心理準備。
不僅如此,他連利弊都已然思慮了好幾個來回。
沈鯉沉默片刻,進言道:“陛下,此事恐怕只有一時之功。”
大家都不是第一天在官場混。
這次度田完了自然好公示,無非就是單把官吏的地產拎出來謄抄一份而已。
問題是,度田不是一得永得,一證永證的事情。
用不了十幾年,這些數目必然就失了真。
朱翊鈞搖了搖頭:“朕知道,所以沈卿這個度田巡撫,事后也不會裁撤。”
“定期巡田,及受理舉報。”
舉報?
沈鯉愕然。
最先反應過來的卻是都御史溫純。
溫純執掌都察院數年,只一聽立刻明白皇帝的未竟之意。
他皺了皺眉頭,勸諫道:“陛下,揭露陰私,恐有唆使百姓,挑撥官吏之嫌,實非堂皇正道。”
舉報這種事,向來有以下克上的忌諱。
都察院就從來不會受理百姓、同僚的舉報,唯一的堂皇路徑就是上奏皇帝,下疏徹查。
否則,部院權勢之大,幾乎無有掣肘,早晚淪為政爭的工具。
更何況,這種事必然不乏誣陷之舉,哪怕部院能夠守身持正、不偏不倚,也不過消耗人力物力而已,平白壞了朝廷風氣。
汪宗伊也很快反應過來,出聲附和:“陛下,這般行事略顯操切,必致風聲鶴唳,臣以為,不妨從長計議。”
朱翊鈞感受到群臣抵觸的情緒,卻是陷入沉默。
張嘴欲言,卻又咽了回去。
最后,他竟然難得沒有解釋,只語氣生硬:“朕意已決,且先試試。”
皇帝陡然露出剛愎的一面,群臣神情不由一滯,旋即有些驚疑不定。
朱翊鈞見此情形,心中嘆了一口氣,不是他不想解釋,實在不知從何說起。
風聲鶴唳?
他當然知道,但要的就是風聲鶴唳!
公示田畝的高壓職場環境,顯然持續不了多久,早晚會人亡政息。
但有些事又不得不做,哪怕只是一陣風刮過。
并非是為了所謂反腐——公示田畝的效用不會太大。
說句難聽的話,貪腐根植于人性,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也不為過,貪腐仿佛有求生本能一般,無論多么艱苦的情況下,總會掙扎求生,自己尋找出路。
考成法之后,貪腐之風也不過剎了兩三分,想根治無異于癡人說夢。
如今這事也一樣,地產要公示,這些人就會去收斂金銀、鑄造銅幣、置辦商鋪、乃至暗中扶持商行。
東邊不亮西邊亮,有的是法子置辦產業。
但,好巧不巧,這就是朱翊鈞想要達到的目的!
天下財富窩藏在誰的手中,幾乎不言自明——別看現在每年抄家動輒百萬銀兩,數目夸張,但跟李自成打破京城后,“所掠輸共七千萬,侯門十之三,百官十之二”比起來,實在九牛一毛。
導引經濟如通治水。
必須要將這些蟲豸的財富,從地產當中擠出來!
田畝公示,剎的不是貪腐之風,剎的是求田問舍之風!
千年以降,攫取利益的方式一直局限于兼并地產,太慢了!
就是因為吃人的效率比不上外面,才會被人后來居上——也別說什么劣根性,都是吃人,吃得慢才是無德,弱小才是原罪。
而此舉一出,萬歷一朝只要朝廷用風聲鶴唳的舉報政治,對田畝的貪腐保持著的高壓態勢而放寬其余,逼著這些貪官污吏,將目光從田畝上挪開。
這些人就會自然而然地,用手上的特權,去買賣奢侈的商品,由著三姑六婆置辦商鋪,扶持各房親戚興辦手工工坊,跟在勛貴的屁股后面開辦商行——這條路,朱翊鈞已經鋪好大半了,勛貴已經在前面開始吃肉了。
貪官污吏總是要吃人的,跟外番的紳士們一樣,他們永遠在吃人。
現在,朱翊鈞正是要驅趕著這群人,換個地方吃人,好在吃人之余,也無意識地為商品經濟的繁榮,做點貢獻——商品經濟,加入就是添磚加瓦,無論什么姿態。
資本需要積累,哪怕是封建官僚資本也不例外。
就看人亡政息之前,這群人能跑多遠了……
皇帝難得語氣這般冷冽,殿內群臣或多或少都感受到皇帝情緒有些不對,一時寂然。
見狀,申時行只好出面,意圖緩和氣氛:“陛下一片赤子之心,咱們豈有試都不試的道理?”
這件事情上,沒人能明白皇帝在想什么。
申時行也只當皇帝痛恨貪官污吏,想法過于理想,才如此堅持,神色難免有些勉強。
話里話外,既附和了皇帝,又表達了屆時弊大于利時,應當及時裁撤。
只當皇帝使性子,心中嘆了一口氣,默默安慰自己人無完人,少年熱血。
汪宗伊更是眉頭緊皺。
有心防微杜漸,勸諫一二,又怕激起皇帝意氣,兀自糾結。
沈鯉、溫純對視一眼,頗覺無奈,實權皇帝要力排眾議,還真沒人壓得下去。
加上申時行出面調和,兩人只好將喉嚨的話咽了回去。
兩人無奈出言妥協:“臣等遵旨。”
朱翊鈞看著殿內眾人的反應,自然知道這些人心中所想。
心中再度升起一絲惆悵的感覺。
他抬頭看了一眼窗外。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這事,恐怕不會有人懂自己了吧,哪怕到了后世。
也不知道屆時蓋棺定論,這種“惡政”,會被功過幾分。
朱翊鈞略微發散了片刻思緒,又很快收攏回來。
他也不在這個議題上糾結,擺了擺手:“就這樣定罷。”
說罷,他看向王錫爵,正要繼續下一個議題。
王國光突兀地又從袖中掏出另一份題本,搶先開口:“陛下,這是松江府、揚州府、成都府、長沙府、湖州府等五府,歷時經年,所分類開造的賦稅差役。”
朱翊鈞一愣。
片刻后才想起來,伸手接過題本:“郝維喬辦完差了?”
王國光點了點頭:“正是,郝維喬月前方從成都府回京。”
松江府自萬歷元年以來,便是朝廷在南方的稅法改制試驗田,等李氏為貴妃之際,南直隸方面又主動上疏,再添了一處揚州府,都是賦稅大府。
此后但有什么新的想法,大多會在京畿幾縣,以及南方二府試點。
為了稅改,戶部做了許多準備。
萬歷三年時,給事中郝維喬便上奏,云國家賦稅差役,原有定額。然而,法令朝三暮四,征派陽減陰增,無名供應之費,不時科斂之需,兩稅輸官者少,雜派輸官者多,繼而以此為由,請命下咨行各省,清理各地雜稅。
試點自然率先落到松江府、揚州府頭上。
戶部下文,科道親自督辦,令兩府將兩稅以外的均徭、里甲及各公費銀兩、苛捐等一應錢糧,凡是取之于民的,全盤查核,分為增派數額、平添項目、因襲舊規三種情況造冊上報。
簡而言之,就是統計一番,除了正稅以外,地方到底攤派了多少雜稅到百姓頭上。
隨著之后四川參議李三才自告奮勇,湖廣巡撫梁夢龍主動請纓,試點之地定在了五府近百州縣。
朱翊鈞仔細翻閱著。
這些都是之后正稅定額的依據所在——過高過低,都不是長久之計。
“陛下,成都知府李坤,在卷末另附了一卷。”王國光指了指卷末,“其言,錢糧有額數,裁減太過,則供應不敷;夫征夫有常供,臨期顧募,則措辦不前。”
“若是賠累之人不得不抱情上訴,奸猾之徒必會趁機借言不便,混同告擾,反而攪亂大局。”
“希望陛下能因地制宜,不致百姓陰坐賠補……”
所謂陰坐賠補,就是朝廷裁減過甚,地方恐怕又要各顯神通了,屆時百姓私下里仍舊要私下給州縣補稅。
到時候鬧出輿情,反而會被奸滑之徒裹挾其中,敗壞善政。
朱翊鈞頭也不抬,嘖了一聲:“難得他敢說這話了。”
這次清稅,也不僅僅是為了中樞心里有個數。
把話說開的話,此舉一方面是朝廷試圖確立對地方官員賦稅職務行為的監督標準,另一方面則是利用限制四差銀征收額度,來確保兩稅起解完納。
本質上,仍舊是中央和地方對民間財賦的爭奪。
這中樞重拳出擊的大環境下,李坤敢為地方張目,算是拿仕途陳說利弊了。
就是……
朱翊鈞伸出手指,在成都府的雜稅數項上戳了戳:“成都府的雜稅比正稅多出數倍還不止!怕是都收到幾十年后了!”
“陛下,四川地理復雜,民風彪悍,州縣開銷自然會多些。”
王錫爵說了一句公道話。
若非如此,李坤也不會說出因地制宜這種話了。
不就是希望朝廷裁減雜稅之后,能多留存一些正稅以支開銷么?
朱翊鈞嘆了一口氣:“央地分稅的事等度田之后再說罷。”
他將題本重新合上,給申時行遞了過去,示意傳閱。
轉而朝王國光囑咐道:“改罷,讓他們自己出案子先改著,趁著度田這幾年,看看成效。”
“順便把攤子鋪開,移文各省督撫,按照五府經驗,分類開造各省賦稅差役。”
王國光默默應是。
又等了一會,見老王頭再沒別的事作匯報,朱翊鈞才轉頭看向李幼滋:“李卿也看見了,革故鼎新之際,戶部最是事繁,大司徒日夜操勞,多生華發。”
“李卿,你年后入戶部,任戶部左侍郎,幫襯一二罷。”
李幼滋一怔,肥胖的身軀有些拘束而尷尬地挪動了一下。
他抬起頭,毫不掩飾驚訝的目光:“陛下,不用廷推么?”
朱翊鈞擺了擺手:“卿是部議題上來的,只要眼下朕與諸卿有了共識,廷推也沒有差票的道理。”
開玩笑,部院大臣都在這里,就算廷推也必然夠人頭。
這時,王錫爵開口解釋了一句:“李部堂掌光祿寺七年,又是《萬歷會計錄》的副主編,無論資歷能力,李部堂皆是眾望所歸。”
當然,還有一句話沒說。
李幼滋身軀肥胖,還有男科急癥,甚至被人取了個李三壺的諢號——茶壺、酒壺、尿壺皆不可少,前者不必多言,后者指的就是他憋不住尿。
為官者身居高位,最看中形體儀態,這種腌臜的缺陷,若是不開小會達成共識,屆時廷推還真難說。
李幼滋自家事自己最清楚。
沉默稍許,也不推脫,掩面起身:“陛下隆恩,臣萬死不辭!”
朱翊鈞見他這幅動容的模樣,也沒說什么,輕描淡寫擺了擺手:“河南度田的事交給鄧以贊就好,他處事公道,素有干才,也是時候獨當一面了。”
說罷,又轉頭看向潘晟:“潘卿,你來接任刑部尚書。”
話音剛落,群臣不約而同,齊齊扭頭看向張瀚。
潘晟同樣措手不及,正要開口。
張瀚率先點了點頭,坦然解釋道:“老夫都古稀之年了,近來頗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日前我已向陛下致仕,今日之后,便要辭別諸位同僚,回鄉修書去也。”
群臣面面相覷。
張瀚萌生退意,實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當初南郊祭天,張瀚、陳于陛等人,自詡道德君子,卻以大局考量,站了張居正的隊。
顯然,這些人不少只是為了兩全,而做出妥協,免得外人將其歸入反對新政的行列。
等風頭一平息,陳于陛便以奉養老父為由辭官返鄉。
如今張瀚在年關急流勇退,算是緊隨其后了。
就是,未免太倉促了些。
申時行有些不悅,眉頭緊皺:“我并不記得內閣見過大司寇致仕的奏請。”
他轉頭看向皇帝,難得硬氣了一回:“陛下,不知大司寇所犯何事,以至于此?”
張瀚好歹是二品大員,掌刑部七年之久。
要是皇帝沒有驅逐之心,張瀚決不會走得這樣突兀,連內閣都首次聽聞。
朱翊鈞搖了搖頭:“大司寇司掌刑名數年,令行禁止,怎么會犯事呢?”
皇帝以問代答,沒有當面回答申時行。
申閣老自然不服,正欲再問。
這時,張瀚苦笑一聲:“申閣老何必非要揭人老底。”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老夫方才所言有心無力,實非托詞。”
他嘆了一口氣,說起肺腑之言:“非止當初元輔奪情之事。”
“數年以來,刑部亂象迭出,大明律修訂一錯再錯,加之新政形勢愈發激烈,老夫實在無能再盤桓中樞,拖諸位的后腿了。”
一番話言辭懇切,諸位同僚反而無措。
溫純看著張瀚這模樣,頗感共情。
張瀚一把年紀了,這些年倒是真的沒少挨皇帝的罵。
前幾日三法司找皇帝述職,就張瀚挨了一通好罵,他到現在都還記得皇帝言辭多么激烈——“外面吵到這個地步,不就是因為你刑部尸位素餐,整天拉偏架!?”
七十歲的人了,因為跟不上皇帝的路數,繼而起了隱退之心,實在辛酸。
這時,皇帝也突然開口:“張卿是道德君子,從未行差踏錯過,實是朕未將卿放對位置,以至卿心力交瘁。”
“德高望重,有補于國,這八字朕親筆贈卿,業已命人裝裱好了,稍后遣人送去張卿府上。”
“更莫說拖后腿這種話,卿的功勞,朕一清二楚,一個太子少保的衣錦還鄉,決計少不了張卿。”
張瀚興許是被皇帝罵出癥結來了,此時聽到這話,眼角竟然不由自主開始泛紅。
他連忙低頭,稍作掩飾,順勢將袖中的《大明律》呈遞了出去:“陛下,這是按陛下的批示,重訂的大明律,或許仍有不少疏漏。”
朱翊鈞自覺此前面對張瀚時,脾氣差了些,此時接過大明律,翻了幾頁后,便強行扯了扯嘴角,神情難得溫和:“底稿留國史館,剩下的未竟之事,留給潘卿便可。”
說罷,他便將律令傳遞給潘晟過目:“正好,如今永年伯詭寄的事,還要請動八議為其減罪,潘卿順便將此事也接去罷。”
潘晟連忙起身接過。
循著皇帝的話語,順手翻到八議。
而后便是一怔。
開篇自然是明義,卷首一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克明德慎罰”、“德主刑輔”、“優禮臣下,無微而不至”之類的話語,來論述八議的必要性。
當然,原稿自然少不了涂涂改改,這些話都盡數被劃了去。
取而代之的,是皇帝的御批“八議制度是為庇護統治集團成員罪行的應運而生,是維護統治與優容親近雙方博弈的結果,是律令威信向以皇帝為代表的統治集團權力妥協的具體產物,亦是本階段律令不得不經歷的短暫過程。”
潘晟默默合上了這部重訂的大明律,余光打量著皇帝與張瀚二人。
張尚書跟不上皇帝的思路,恐怕真不是張尚書的問題。
“好了,接著說海貿的事情,栗卿,福建市舶司明年能不能通航,朱卿,遠航大船什么時候能下海,給朕一個準信。”
議題一個接著一個,皇帝開始點名道姓。
朱衡還未來得及說話,栗在庭搶先開口:“陛下,臣有一個不情之請,若準,明年福建必可通航!”
朱翊鈞瞥了栗在庭一眼:“說來。”
栗在庭正色道:“陛下,臣欲為汪直平反。”
(本章完)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