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棄這次的戰果,遼國吃了大虧,也需要休養生息,短時間內倒也不會反攻大宋。
可趙興對此很不甘心,費了這么多人力物力,他自然不愿意將打下的地盤就這么歸還。
只能期待英國公這次謀劃能夠成功。
只要英國公謀劃成功,能夠極大的削弱遼國實力,遼國就無力奪回丟失的地盤了。
若是不成,趙興只能盡可能的把百姓都給帶走了。
掠奪人口,不僅能削弱遼國的經濟,也能減少遼國的兵員。
就是安置起來比較麻煩,短時間不能為大宋創造稅收,還得朝廷倒貼。
這種辦法算是下下之策了。
最好的辦法還是保住打下的地盤。
這一切就要看英國公的謀劃能不能成功了。
趙興也沒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英國公身上,召集一眾大臣,讓他們商討若是遷移百姓,該如何安置的問題。
正所謂有備無患,英國公謀劃不成,提前商討好,也能減少時間。
成了,也不損失什么。
不過英國公那邊并沒有讓他失望,當天晚上深夜的時候,趙興剛睡下,英國公的捷報就來了。
捷報中,英國公大致的講了一下過程,他利用火藥,驚擾遼國派來的騎兵。
那時候天都已經微微亮了,英國公趁著遼軍混亂逃竄之時,派出騎兵追殺。
追殺造成的戰果并不大,不過卻讓遼軍士卒根本沒時間控制戰馬,延長了戰馬驚慌的時間。
英國公沒有時間詳細統計這次的戰果,只是粗略的估算了一下,發動突襲的十幾萬遼國騎兵,這次應該損失了大半。
遼國士卒死傷倒是不多,從戰馬上摔下來,踐踏造成死傷的不過數萬。
之所以說死傷大半,指的是戰馬。
戰馬受到極大的驚嚇,慌不擇路下亂跑,很多都傷到了馬蹄。
甚至有些戰馬被下破了膽,一直跑到力竭而死。
騎兵沒了馬,等于廢了一大半。
畢竟他們長期訓練都在馬上,一身本事都要在馬上才能施展。
沒了戰馬,戰力大打折扣,連步足都不如。
把這些人當步足使,和讓他們送死其實沒什么區別。
遼國那邊也舍不得,即便遼國戰馬多,這次的損失也讓遼國很是肉痛。
接下來,就算調來戰馬,加上士卒和戰馬,訓練磨合也需要時間。
騎兵雖然有騎術,可騎兵和平常騎馬根本不是一回事。
士卒需要訓練才能成軍,戰馬也是一樣。
馬再強壯,再能跑,沒有經過訓練,也不能算是戰馬。
也就是說,英國公這次算計,雖然造成的死傷不大,卻暫時性的廢掉了遼國十萬騎兵。
這次耶律乙辛算是元氣大傷了,短時間內應該無力發動反攻,雙方怕是要陷入一段時間的和平時期。
英國公捷報最后還提到,他原本還想著趁西京兵力空虛,發動偷襲。
可西京城的守將十分謹慎,并沒有成功。
言語中還很是可惜。
若是能夠奪回西京城,即便遼軍沒有元氣大傷,以西京和幽州城構建防線,大宋也有一定的把握守住打下來的地盤。
西京不拿下,等遼國恢復元氣,將來北方還是會發生戰爭。
趙興對此倒是不在意,他只需要一段時間來平定中原叛亂,等中原恢復正常后,即便遼國不反攻,他也會積蓄實力,再次發動北伐。
不過趙興現在有個頭疼的問題需要面對。
這次北伐,英國公可謂是立了大功,之前戰事沒有結束,趙旭還可以拖著賞賜。
接下來要采取守勢了,短時間內不會再主動發起進攻。
只要確定遼國暫時不發動反攻,戰事也算告一段落了。
論功行賞,勢在必行。
英國公已經是國公了,還是趙興的岳父,幾乎賞可賞了。
趙興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賞賜什么,等第二天天亮后,把捷報讓張慶之等人傳閱,讓他們放下遷移百姓之事,擬訂賞賜。
這次趙興御駕親征,張慶之和一些翰林官員隨行。
翰林院的官員就相當于皇帝的秘書,替趙興擬詔,處理一些政務瑣事,是他們的職責。
聽到趙興讓他們擬訂賞賜,張慶之沒有多想,可其他官員都忍不住思考起了其中的深意。
按說軍中將領的賞賜,不該由他們來擬訂才是。
曾公亮可是樞密使,這種事是他的職責,如今也在前線。
而且擬訂賞賜,應該等英國公這個主帥請功后,根據功勞大小來擬訂。
可如今英國公尚未請功,官家卻讓他們擬訂賞賜,這就引人深思了。
對于翰林院的官員來說,他們協助官家處理政務,在一些事情上,還要為官家出謀劃策。
因此揣摩官家的心思,是他們必須要做的。
這些人都是人精,很快就猜測出趙興是不知道該如何賞賜英國公了。
一個翰林官員目光微閃,躬身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準奏!”
趙興認出上奏之人,乃是和盛長柏同科的榜眼,名叫胡新。
此人金榜題名后,就入了翰林院,如今在翰林院擔任編修,負責起草詔書和處理一些機密扎子。
胡新說道:“臣之前有耳聞,英國公之前每攻下城池,城內的一些富戶都會送上厚禮,英國公來者不拒,全給收下了。”
雖說那些城池的富戶都跟著逃走的遼軍走了,可逃走的只是城內的頂級富戶。
那些比較一般的并沒有逃走。
“此事當真?”趙興眉頭微皺:“你為何之前不上奏?”
“回陛下,臣一開始只是有耳聞,擔心是遼國的反間計,故意放出的消息,中傷英國公,不敢妄言。臣也是派人調查后,昨日才確定此事為真。”胡新說道。
趙興深深的看了一眼胡新,事情哪有這么巧,怕是胡新誤以為他讓他們擬訂賞賜,是頭疼對英國公的賞賜吧。
此時彈劾英國公,趙興完全可以來一個功過相抵。
可是趙興根本沒有這個意思,他確實是有些頭疼對英國公的賞賜。
可他并沒有想要利用一些辦法,不對英國公進行賞賜。
之所以讓這些人擬訂賞賜,是因為他確實不知道該怎么賞賜。
以英國公的功勞,若是只賞賜一些錢財,肯定少了。
可爵位再升就是王了,自從漢初劉邦定下白馬盟約,非劉姓不得封王,后面的歷朝歷代,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可外姓不得封王,已經成了潛規則。
一般來說,外姓封王,除非死后追封,否則就是權勢極大不得不封。
封王之人也成了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
說實話,趙興對于封王其實并不抵觸。
大宋的爵位只有爵祿,沒有封地兵馬。
即便封王,也就聽著好聽罷了,實際意義倒也不大。
可封王本身就是一個忌諱,就算他這個皇帝不在意,太上皇和滿朝文武也不會答應。
趙興若是強行封王,接下來滿朝文武都會針對英國公。
他讓這些人擬訂賞賜,只是希望這些人能夠想出既符合英國公之功勞,又不犯忌諱的賞賜。
胡新會錯了意,居然彈劾英國公,可見此人心術不正。
不過這件事趙興真的沒有聽說,胡新既然敢說,那么肯定是真的。
英國公就連軍中都沒有吃空餉,會在他這個官家御駕親征的時候,大肆的撈好處么?
趙興的第一念頭,就是英國公在自污。
自污算是古代武將最喜歡用的自保手段。
古代的那些名將,能得善終的幾乎都自污過。
像王翦率兵滅楚的時候,就成多次上書向嬴政討要宅子錢財。
這就是在自污。
還有戰國名將吳起,也曾自污過。
所謂自污,就是讓自己名聲有損。
一個名聲好,道德高尚的武將,加上功勞巨大,很得人心,自然受君王忌憚。
可一個名聲不好的武將,哪怕功勞再大,君王的忌憚也會少很多。
最重要的是,他們通過自污的方式,自己給君王送了把柄。
在君王眼里,自己想什么時候收拾就什么時候收拾,還不用擔心影響自己的名聲。
加上對方不戀權,自然沒必要背負罵名,對付功臣。
殺功臣的皇帝中,劉邦和朱元璋算是代表人物了。
可實際上兩人殺武將,雖然有本人疑心太重的原因,那些武將自己本身也有缺陷。
李世民沒殺功臣,可很少有人知道,李世民之所以不殺,不是他多胸懷寬廣,而是他的功臣夠聰明。
像長孫無忌,李世民繼位后,對他多次賞賜升遷。
史書上還記載,長孫皇后親自勸說李世民,不宜對外戚賞賜太過。
李世民不聽,長孫皇后又去勸長孫無忌,后來長孫無忌多次懇辭,加上長孫皇后的勸說,長孫無忌才辭掉了相位。
乍一看,李世民信任長孫無忌,長孫皇后識大體,長孫無忌知進退。
可實際上,李世民真要長孫無忌擔任要職,根本沒必要連著升遷。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先封其為吏部尚書、齊國公,同年又升其為宰相。
李世民完全可以讓其擔任幾年了吏部尚書,或直接封個宰相。
可以說,李世民這么做,本身就是讓其主動辭官。
這一點從李世民同意后,對長孫無忌的冊封就能看出。
李世民同意長孫無忌辭去宰相之位,改封其開府儀同三司。
注意,這里只是冊封其開府儀同三司,并沒有具體官職。
按說李世民真想用長孫無忌,完全可以保留他原本的吏部尚書之職。
可是李世民并沒有,只封了一個沒有具體官職的開府儀同三司。
開府儀同三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準許臣子開府,招募幕僚。
后面李世民在位期間,長孫無忌先后擔任司空和太子太傅,卻從未在朝中擔任過實職。
唐朝實行的可是三省六部,三公只是名義上地位崇高,根本沒有實權,三省的主官才是宰相。
直到李世民去世的前一年,長孫無忌才真正的擔任宰相。
李世民這么做的目的也是為了他死后,長孫無忌能夠輔佐李治。
說白了,就是長孫無忌多年的老實,讓李世民對他真正信任了。
除了長孫無忌還有李靖,李靖身為武將,在滅掉DTZ后,卻被升為了尚書仆射,也就是宰相。
一個武將卻被升為宰相,一看就知道賞無可賞了。
李靖也聰明,以舊疾為由,幾乎閉府不出,也不和朝中文武來往。
后來李世民有需要,李靖的舊疾就能暫時好上一段時間,打完仗,舊疾就會再次復發。
試問,這么懂事的臣子,誰舍得殺?
所以皇帝殺不殺功臣,其實取決于臣子夠不夠聰明,能不能讓皇帝放心。
趙興沒想到,英國公居然會選擇自污。
可這件事,他到現在才知道。
是不敢說,還是想等英國公拿的更多,再進行揭發?
也有可能兩者都有?
趙興搖了搖頭道:“這件事朕會讓人調查的。”
英國公帶領大軍回城后,布置完防御,帶著一隊騎兵同曾公亮趕往了霸州城。
如今遼國吃了大虧,短時間內無力發動反攻。
他自然要去面見趙興,親自稟報戰況,詢問接下來的打算。
雖然算計成功了,可英國公卻沒有絲毫高興。
因為他收受好處,想要自污,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如今又立大功,接下來朝中文臣必然會針對他。
他一把年紀了,并不擔心自己,他擔心的是影響到自己的女兒。
“老國公,你其實無需如此。”
曾公亮看出英國公心事重重,猜出了他心里的擔心,意有所指道:“陛下和歷代官家都不同。”
“多謝曾樞密使。”英國公搖了搖頭道:“我在想遼國接下來會不會反攻。”
曾公亮聞言,也沒有多說。
這種事情,本身就比較敏感,不適合多聊。
“陛下,蕭太后不見了!”
三水神色匆匆走進屋內,都顧不上行禮,急忙說道。
“什么?”
趙興聞言一驚,手中的書都掉落了。
他顧不上掉落的書籍,臉色難看道:“人為什么會不見?看守的人呢?”
“回陛下,蕭太后居住的宅院內,發現了一個密道。院內伺候的下人,都被綁了起來。外面看守的護衛今早見里面遲遲沒人出來,叫門后也沒反應,這才派人進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