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有編輯提出不同看法:“咱們雜志不能一直報道國外。當下國內社會處于轉型關鍵期,百姓生活變化大,我認為可以選一些關注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下堅守與成長的文章。”
“像深圳那邊,無數懷揣夢想的人投身股市,有人一夜暴富,有人血本無歸,背后是小人物在經濟變革中的掙扎與希望……”
此話一出,好幾個編輯直接反駁。
“國內這些事有什么好寫的,到處都是問題。看看國外,人家社會福利多好,民眾生活多愜意。就比如歐洲一些國家,人們工作輕松,假期還多,生活質量不知道比咱們高到哪里去了。”
“咱們應該多展示國外的先進生活模式,讓讀者們知道差距,也能有個努力的方向。”
開眼看世界,是有利的,知道差距,才能追趕,才能借鑒。
但是,開眼開到屁股眼那里去,就不可取了。
一個編輯認為老是吹國外,太片面了,說道:“最近國際考察隊證實了存在一條游牧絲綢之路,,我們可以借此機會,選登一些關于古代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不同民族融合的文章……提升一下我們國家的自豪感。”
主編認真傾聽著每一個人的發言,不時點頭記錄。
待大家發表完觀點,他總結道:
“大家的想法都很棒。我們要繼續秉持雜志的風格,國外的先進經驗和美好事物確實值得我們多展示,讓讀者打開眼界。”
“在編排上,多把國外那些精彩內容放在顯眼位置,多介紹國外的社會制度、文化生活,讓讀者深刻認識到國外的優勢,同時也能激勵國內不斷進步。”
“好了!”
主編最后拍板,
“接下來,大家就按這個討論方向,盡快篩選確定文章,爭取打造出一期精彩的新刊。爭取把我們的銷量突破250萬冊!”
眾人紛紛肅然:“是!!”
不管爭論如何,只要主編定下框架,那大家就把勁往一處使!
一晃,
到了晚上。
報社繼續挑燈夜戰,有人打電話跟移民到外國的朋友聊那邊的情況,有人聯系那些知名作者……
到了20:05的時候,
鈴鈴鈴
一個電話打給了主編。
“快看央視的《觀察與思考》,報道了美國的專題報道……”
主編掛掉電話之后,連忙打開辦公室里的電視機。
《觀察與思考》的節目正在播出,聲音傳了出來:
“此次洛杉磯暴動,損失共超過10億美金,大量房屋被燒、被摧毀……”
“此次節目,將專注于對洛杉磯、舊金山之亂背后復雜的種族矛盾、社會階層沖突、警察執法公正性等問題進行深入挖掘……”
洛杉磯、暴動……等等字眼,
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這個洛杉磯之亂,央視新聞雖然有所報道,但也只是一筆帶過,因為資料并不是很多,所以全國人都知道洛杉磯出了一場暴亂,但具體暴亂到什么程度,并沒有太多的錄像、照片,沒有形成基本的概念……
而報社這邊,也不是沒打電話問移民到國外的朋友,
但是移民國外的朋友,都輕描淡寫:“哪來的什么暴亂,一點點而已,國內可亂多了……”
死活就是不肯承認。
畢竟他們是移民出去的,要臉面的,肯定使勁吹美國,這才能證明自己的選擇沒錯。
就算洗盤子都比在國內高貴!
所以,報社這邊眾多編輯,對這場洛杉磯之亂,也不是那么了解。
“所有人都過來。”
“這是我們了解美國的一個機會。”
很快,
電視機前,眾多編輯紛紛圍著,有的坐椅子上,有的坐桌子上,有的看著。
聚精會神看著電視屏幕。
“1991年3月3日凌晨,洛杉磯一名非裔青年羅德尼金在駕車途中……”
“而今年,1992年7月26日,上午,陪審團對四名被控毆打非裔青年羅德尼金的白人警察作出無罪判決……”
“消息一經傳出,洛杉磯非裔直接暴動……”
“一開始,示威人群只是在街道上呼喊口號、表達不滿;到了晚上,洛杉磯部分街區開始出現打砸搶燒的暴力行為。”
此時,
電視畫面播放著一個個燃燒、搶掠的畫面:熊熊大火照亮了夜空,一棟棟建筑被燒毀,還有無數瘋狂搶東西的黑人……
“據統計,僅僅在第一天晚上,就有超過500起火災發生。”
報社的眾多編輯,都驚呆了。
上次新聞報道,央視可沒有拿出這么多的資料。
這些畫面,
看著就覺得震撼。
“隨后,韓城被沖擊……”
“洛杉磯唐人街被沖擊……”
“而警方、消防隊并沒有出現,而是去了富人區,顯然他們對這些韓城、唐人街的危機不屑一顧……”
聽到這里,
好幾個編輯驚叫:
“不可能!他們的警察怎么可能不保護市民?”
“央視這樣報道,太偏頗了!”
“對!”
央視的這報道,嚴重違反了他們對美國的刻板印象——美國人就是最優秀、最有素質的人。
節目主持人:“隨后,紐約、舊金山、華盛頓等地區,大量非裔、拉丁裔……暴動……”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這新聞一定是假的!”
“美國怎么可能這么亂!”
“一定是剪輯的春秋筆法!”
開眼看世界的編輯們,一個個內心難以接受。
節目到了這里,已經是10多分鐘過去了。
接下來,
主持人就開始分析:
“造成這場暴亂的根源,是長期以來美國社會深層次的種族矛盾。”
“首先抓捕羅德尼金的過程體現的毆打,因為非裔長期大量存在犯罪、吸粉等行為,所以白人警察對非裔執法手段一直都比較嚴厲……”
“而媒體的不公正報道,掐頭去尾,省去了非裔對警察的多次挑釁……這充分體現了美國媒體過于自由,為了新聞收視率刻意挑起矛盾……”
“其次,分析此次的動亂,一直以來非裔、拉丁裔因為貧窮、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居住的環境也是洛杉磯最貧窮、混亂的街區,學校往往資金匱乏、師資薄弱,小孩從小受黑幫氛圍熏陶,幾乎90的人都是繼續混黑幫,而女性則成為了性工作者……”
非裔區照片·jpg
拉丁裔區照片·jpg
黑幫混亂開槍·jpg
站街女郎·jpg
幾個編輯,再次震驚:
“不可能!不可能!”
“美國應該都是受到平等、完善的教育才對!”
“還有女性……”
“這不是我們了解的美國!”
“假的,一定是假的!”
一個個人,心靈被暴擊!
主持人繼續輸出:
“所以,他們獲得的工作機會,要比白人、亞裔更少,于是對白人、亞裔充滿了仇恨……”
街道上滿是被破壞的物品,一輛輛被燒的汽車、樓房,地上還有血跡……
簡直跟末日景象一般。
“此次洛杉磯之亂,持續了多日,給當地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
“據統計,損失共超過10億美金,大量房屋被燒、被摧毀……”
“除了洛杉磯之外,還有舊金山、紐約等地……”
舊金山混亂視頻……紐約混亂視頻……
精神暴擊1111……
“這不僅是一場暴力事件,更是美國社會長期種族矛盾、社會階層問題的一次集中爆發。”
“下一期,我們將獲取更多的資料,對洛杉磯的此次暴亂進行,更加精準的分析,讓大家了解國外。”
至此,
《洛杉磯之亂·上》節目,結束!
電視前,幾個媚外的編輯們,此時感覺被雷劈了好幾道。
從移民朋友那里聽到的美好描述,與眼前電視中呈現的殘酷現實形成了巨大反差。
難以置信!
難以接受!
最⊥新⊥小⊥說⊥在⊥六⊥9⊥⊥書⊥⊥吧⊥⊥首⊥發!
精神世界都崩塌了!
“怎么可能啊啊啊啊啊!”
當《觀察與思考》播出《洛杉磯之亂·上》時,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北京的一處四合院中,某個導演陳正和劇組人員討論新片計劃。
自從《黃》《霸》之后,他就成為了全國最為的著名的導演之一。
休息間隙,大家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節目。
看到屏幕上洛杉磯街頭的混亂景象,陳大導演面露震驚,手中的香煙也忘了抽。
他身旁的副導演同樣一臉震驚。
其他工作人員也同樣震驚無比。
“我的天,這美國怎么這么亂?這和咱們之前想象的美國太不一樣啊。一直以為那是遍地黃金、秩序井然,個個都是大好人,安居樂業……好家伙,竟然比我們還亂!”
“瑪德,那些報紙、雜志,還有新聞報道的,都不能信啊。”
“簡直離譜”
與此同時,另一邊,未來的著名大導演賈導演,此時還在努力備考北影。
他一直以來對國外推崇備至,而對國內的落后充滿了不滿。
在未來,他喜歡用他的鏡頭拍攝一些挖掘國內貧窮、落后的東西,來取悅西方。
此刻,他本想在休息間隙看看新聞,卻無意間調到了《觀察與思考》關于洛杉磯之亂的報道。
隨著節目深入,賈樟柯的臉色逐漸驚愕、震驚。
當看到那些火光沖天、混亂不堪的畫面,聽到主持人對事件的剖析。
他不禁脫口而出: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美國怎么會是這樣?”
“這報道,一定有問題!”
在上海的作協辦公室,一眾作家也在收看節目。
《洛杉磯之亂·上》,直接把他們這些先進思想作家給干沉默了。
“以前我們寫東西,受西方文學影響,總覺得國外的生活充滿詩意。可這節目讓我們看到,美國社會也有這么多矛盾和問題。”
廣州的一家服裝廠里,工人們在食堂吃完晚飯,聚在電視機前觀看節目。
一位年輕女工瞪大了眼睛說:
“我一直想去美國打工,聽說那兒掙錢容易,可看這電視里的樣子,到處亂糟糟的,看起來太可怕了。”
“是啊,太亂了,真嚇人。”
在大學校園里,
消息不斷在校園中傳播開來。
作為此時時代知識最前沿的大學,很多大學生都向往著國外,出國留學、出國移民是他們討論最多的話題。
不少即將畢業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都有點難以置信。
什么?
美國也這么亂?
不可能吧?
魅力光環直接退散。
《洛杉磯之亂·上》的播出,打破了許多人對美國的美好幻想。
女神,
竟然會拉屎啊,還是好臭的屎!
當然,也有不少人覺得:
女神拉的屎,也是香的,他們也想吃!
北京的胡同,里彌漫著老北京特有的煙火氣。
其中一個四合院中,
李教授一家,圍坐在客廳飯桌前,燈光照下,桌上擺了芥末墩兒、醬肘子、炒合菜、砂鍋白肉、京醬肉絲幾個家常菜。
李教授是國內某知名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平日里專注學術,在圈內小有名氣。
“來,多吃點。”
李教授的妻子臉上洋溢著按捺不住的喜悅。
“一想到咱們馬上就要去美國了,我這心里啊,就跟開了似的。”
李教授的女兒,剛上大學的舒萍,興奮地放下筷子,說道:“我早就聽說美國的大學可自由了,課程選擇超級多,還有各種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到時候我移民美國,就能和全世界最優秀的人一起學習。”
她眼睛是對未來的憧憬。
李教授推了推眼鏡,端起茶杯,輕抿一口,笑著說:“在學術研究方面,美國資源和機會都要比國內多得多,以后我們也能過上好日子。”
一家人邊吃邊聊,聊得熱火朝天。
覺得美好的未來,正向自己招手。
現在正好是國內移民熱,很多有條件的人,都通過各種途徑去國外。
而他們這一家,
父親是北大研究經濟的教授,母親是國企的中層管理,去到國外應該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
至于錢方面,
他們一家在北京這里因工作而分了一部分四合院,現在準備賣掉,帶著錢去美國,以后就不回來了。
舒萍突然問道:“爸,媽,我聽說美國的房子都帶大園,咱們到時候也能住上那樣的房子吧?”
李教授點點頭:“那肯定,咱們把四合院賣了,手頭的錢在美國能過上很不錯的日子。”
舒萍:“那就好,這四合院我是真不想住了,一大堆人住著,還公廁,臟死了……我想住大房子,有自己的廁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