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卡特有些意外地望著赫斯塔,但很快,她指了指身前的另一把椅子:“不會,來,坐。”
“我從另一邊過來的。”赫斯塔指了指房間的另一個方向,“您是在等我?”
“你這幾天到哪里去了?”
“虔信青年陣線,您還記得嗎,”赫斯塔輕聲道,“我去了一趟她們的聚居地——”
帕卡特的目光忽地有些敏銳:“是這個組織在嘗試構建社會化撫養體系?”
“說是為了收留附近的棄嬰和孤兒,”赫斯塔答道,“但可能也有別的考量——”
“批量撫育可供驅使的工具,是嗎。”
“也許吧。”赫斯塔望向帕卡特桌上的燈,沉默了一會兒,“您先前撤回了一封郵件……”
“我確實打算想跟你講講那封回信,”帕卡特瞇著眼睛,“不過在那之前,告訴我,那邊社會化撫養項目地主導人是不是只有男人?”
“我不確定,我這次見到的組織成員不算多,”赫斯塔如實答道,“不過這次向我介紹這個項目的人確實是男性……您為什么這么猜?”
“先看看這個。”
帕卡特將幾張放在桌上的白紙推向了赫斯塔。
赫斯塔掃了一眼,立刻認出這正是那天被帕卡特撤回的郵件正文——盡管她來不及閱讀內容,然而圖表的形狀與位置讓她感到熟悉。
“是白銀時代末期的孤兒死亡率?”赫斯塔跳躍著速讀。
“這里寫得非常清楚了,18世紀中后期,第四區最繁華地區的孤兒院每十年大約接收了兩萬名嬰兒,其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活過了一周歲。
“19世紀初,第一區專門為老幼婦孺提供救濟的福利院,在十五年內為大約三千名兒童提供了棲身之地,但一半以上的孩子在一年之內就因感染離世,而余下幸免于難的孩子,大都都與母親同吃同住,受母親照料。
“20世紀,第一區的一位兒科醫生走訪了全區共十所孤兒院,其中九所——你不會愿意相信這個數字的,但它就是那個時代的剪影——其中九所孤兒院接收的幼童,在兩歲之前統統夭折,無一幸免,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
“您也說了,那個時候還沒有抗生素和疫苗,”赫斯塔的目光落在文檔上,“在第一區,即便是孤兒院外的孩子,也有四分之一會在五歲以前夭折。”
“是啊,所以當科學家第一次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病原體后,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隔離——不僅把病童和健康的孩子隔開,而且所有的醫生、護士,甚至包括兒童的父母,都需要離孩子遠一點,因為成年人身上的潛在病菌不計其數,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應當采取措施,讓孩子自由而獨立地長大。
“福利院也響應號召,根據科學家與權威醫生制定的方案來調整照顧策略,首先是通風,白天一定要打開窗戶,其次是隔離,所有嬰兒都放在分隔的嬰兒床上,每一張床都配有一個單獨的、干凈的奶瓶,每一個孩子使用的床單被套都經過了嚴格的消毒,為了保證安全,照顧者要盡可能少地觸碰孩子,盡可能地保持距離——熟悉嗎?”
赫斯塔抬起頭:“結果怎么樣?”
“結果你都已經聽過了,”帕卡特道,“這些孩子安靜而消瘦,不講話,不笑,動輒生病,盡管霍亂和猩紅熱這樣的烈性疾病已經漸漸消失,孩子們依舊在緩慢地枯萎。
“后來,一些第三區的精神分析師開始關注這一現象。二十世紀中葉,有人對孤兒院和女子監獄附屬幼兒園的孩子進行比對,在四個月的時間里觀察兒童的發展情況。在實驗開始時,孤兒院里有88個3歲以下兒童,四個月后,其中的23個孩子已經夭折……而另一邊由女囚的孩子們呢——全都好好地活著。
“這在
當時非常離奇,因為監獄的附屬幼兒園遠不如孤兒院整潔。那里所有的孩子都共用一套玩具,成天聚在一塊兒玩鬧,沒有嚴格的隔離和消毒。女囚們每天放風的時候被允許過來陪伴孩子,她們會抓住這僅有的一點時間,盡可能多地擁抱她們的寶貝。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了同時代的兒童醫院里,盡管醫生們遵從著嚴格的隔離制度,一旦兒童入院就禁止父母探視,但孩子們并沒有因此變得更好。直到有一位第一區的兒科醫生提出,如果孩子持續生病不見好轉,可以試試讓母親來醫院陪護。很快,在那位醫生工作的地方,幼兒的發病率從35掉到了10以下。
“而同時期的其他醫院,給予監護人的探視時間是平均每周一小時——這一模式持續到了二十世紀后半葉,才漸漸式微……你沒辦法估算,究竟有多少原本可以康復的孩子,死于那些非得把孩子和其撫養人分開的權威人士之手。”
赫斯塔皺著眉頭,靜靜地聽完了帕卡特這一番講述。
“……所以,說到底,孩子還是需要親人的照顧?”
“不是親人,”帕卡特糾正道,“即便是完全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也可以給予兒童同樣的關懷,護理的原則只有一條:在這個孩子身邊,是否有至少一個撫養者對她感興趣,給予她源源不斷的擁抱和照料?”
赫斯塔靠在椅背上,此刻她忽然明白了許多問題,譬如為什么莫名的疾病只發生在伯衡他們社區的育嬰室與孤兒院中,而那些始終跟隨母親的孩子,在現代醫療的加持下都好好地長大了……
“你問我為什么要推測這個社會化撫養項目負責人的性別,”帕卡特輕聲道,“很簡單,因為大部分媽媽在生產后的那段時間都會強烈地想要與孩子共處、擁抱,這種愿望強烈到近乎本能,是一種幾乎不需要教授的經驗。
“只有當某一個性別開始承擔撫育責任,這種災難才會開始,因為他們會試圖把幼兒當作農場里的畜生一樣批量化培育……或者說,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