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第六十五章 顛沛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 重返1977 | 鑲黃旗   作者:鑲黃旗  書名:重返1977  更新時間:2019-02-03
 
或許是中了一種因果魔咒,注定了從哪兒拿來的東西,就要還回哪兒去。

張家父子的命運終究因宣統這位遜帝再次發生了轉折。

1932年,溥儀上了長春,就打算在長春成立偽滿洲國。

因為不滿意東北的廚子,帶去的人手又不夠,他就派手下去尋訪舊人。

手下們來到京城呢,就挨個打聽舊時養心殿御膳房的老人在哪兒,希望他們能過去幫忙。

沒想到大家都嫌棄路遠,也煩日本人,誰都不愛去。

而以實際情況來講,也實在沒幾個人走得脫。

因為御廚啊,這招牌就值錢。

像“抓炒王”王玉山為代表的老御膳房的人,當時在北海五龍亭東邊已經辦起了“仿膳茶莊”,買賣紅火得很。

其他的人也多數在京城的大飯莊子里找到了事由,人家有必要去嗎?

結果這幫手下是四處碰壁。

這樣找來找去,最后他們把主要目標就盯在張家父子身上了。

因為一,雖然慈禧在老百姓口中沒什么好名聲,可她對張家父子卻是“貴人”。

張家人自打出了宮,一直念著老太后的好兒,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兒。

其二呢,張家人不但手藝好,還有心病。

張家父子確實是真本事,在大內御廚里無出其二,不但精而且全。

有了他們,那就等于御膳房的活計都拿得起來了,他們都會啊。

可也正因為這個,他們總覺得自家幾代人下來,最好的也就混了個掌案,實在是不公平。

為此實在氣不平,人前人后提起宮里,總要抱怨幾句。

甚至為此與其他的御廚也相當疏遠,素無來往。

其三呢,張家父子是少數沒固定的差事的主兒。

他們不比其他的廚師,活得特別自由。業務主要就在各大府門里。

只要沒應活兒,想走就能走,無牽無掛。

所以這些就成了他們最招災惹禍的地方啦。

溥儀的人找上門去,先拿西太后的“恩義”說事。

跟著又許以御膳房膳正的官位,最后還當場碼上了黃金百兩當定金,說只要干滿兩年就放他們回來。

這樣,張治被小恩小惠迷住了眼睛,也就動心了。

他覺得不如就跑一趟,既報了舊主的情分,又圓了祖宗的遺憾,還能撈上一筆。

同時也能讓兒子長長見識,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皇家體制,又有多么合適呢。

只可惜啊,父子倆這一拍屁股走人,那就是身陷龍潭虎穴啊。

張家父子壓根沒想到東北實質上是日本人做主啊。

說白了,連溥儀慢慢都成了階下囚,你跟著他干,還能有個好嘛。

在東北張家父子這個愁啊,待遇是還行,可有家不能回啊。

另外漢奸的名聲也不好聽啊,而且日本人特孫子,為了控制皇帝身邊的人,還故意讓張治染上了白面兒。

可就這樣還不是最糟糕的,沒想到有個出身貴族的關東軍少將就因為欣賞他們的廚藝。

竟然非常霸道的把他們強行征召,隨軍帶到的更遠的北方去了。

好,這下才算是倒了血霉了。

因為環境惡劣不說,這是上戰場啊,那是鬧著玩兒的嘛。

后來到了1939年,日軍和蘇軍之間爆發了諾門坎之戰了,果然就把他們卷在其中了。

那個日軍少將后來被炮彈炸死,而張治那染上毒癮的身子骨根本扛不住冰天雪地,潰逃的時候就病死了。

而剛剛年滿二十一歲的“張大勺”,也在蘇聯騎兵的一次突襲中,被俘虜了。

這要擱一般的戰俘,這下就得發到蘇聯西部挖礦去了,九死一生的事兒。

但好就好在天下間任何一個種族的人他也得吃飯,也愿意吃好的。

這個關鍵的時候,祖傳的手藝救了“張大勺”。

一頓“面包雞”,外加老佛爺喜好的御用餑餑“奶酥六品”,把個蘇聯將軍給吃美了。

為此,“張大勺”得到了特赦,成了將軍的大廚。

但必須得說命運這家伙太可惡了,它戲弄人沒個夠。

1941年下半年,蘇軍和德軍開了戰,“張大勺”居然又被德軍俘虜了,然后被看押在德法一帶當炊事員。

可這還沒完,1943年德軍戰敗的時候,“張大勺”居然又被美軍俘獲,又伺候了一個美國中校兩年。

這才輾轉被移交給國民政府,最終遣送回國。

說白了吧,他雖然只是一個廚子,但是他絕對不是一般的廚子。

他是一個為兩大軸心國和兩大盟軍國家都服務過的廚子!

就憑他輾轉這么多次,竟然還能活著,足以表明我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吸引力了。

藝不壓身這句話,還真的一點沒錯。

可也要知道,離家整整二十年啊,“張大勺”回去都奔四的人了,不但家沒了,爹死了,還得坐牢。

這他能不恨嘛?溥儀、日本人、洋鬼子帶,他差不多把全世界都恨上了。

可唯一不恨的就是紅黨。

因為紅黨不但給了他自由,給了他工作,幫他成了家,還給了他人格上的尊重。讓他第一次聽到了“勞動者光榮”這樣鼓舞人心的話。

所以從建國起,無論是在“萃華樓”還是“豐澤園”,他都盡心竭力的好好干,讓帶徒弟他就好好教。

每逢人民大會堂和釣魚臺國賓館為政治任務調用廚師,他不但出力,還按照清宮規制提供合理建議,出謀劃策。

可哪里料想的到啊,才過了沒幾年的安生日子,他就又開始倒霉了。

首先來說,他教的這個徒弟心高氣傲,又是在這個新社會參加工作的,沒經過求藝的難處,缺少磨煉。

雖然比較有天分,手藝拔尖是他,卻也持技自傲,眼里沒人,這就是惹禍的根苗啊。

出事是在飯莊接待兩個印度客人的時候。

當時中印關系還是“巴伊巴伊”好朋友,尼赫魯經常派人過來。

按說這本來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因為人家同樣是第三世界國家,吃上并不講究。

喝呢?給杯自來水都行。

人家恒河里死貓死狗漂著的水喝了都沒事,幾乎就是百毒不侵的體質了。

但人家唯一在乎的就是宗教習慣。這不吃那不吃,忌口的特別多。

而當時這兩位客人,通過陪同人員的口表達的意思,直接就提出要吃素。

誰都知道基本交際的原則就是要絕對尊重客人的宗教信仰,尊重別人的飲食習慣,就更別說外交上了,這是萬萬不能出錯的。

“張大勺”的徒弟也不是不明白這個原則,但是這小子生性喜歡炫耀,或者說有點兒愛出風頭。

剛剛又跟“張大勺”學會“變味”的本事,他忍不住啊。

一想,這不是我顯能耐的時候嗎?

不吃葷,可以啊,但我還非給你做出葷的味道來不可。

結果施展手段,一盤現拌的素什錦和一盤燒豆腐,就把倆印度人給吃的語無倫次,大為傾倒了。

別忘了,“張大勺”何許人也?

當初他祖宗跟“全素齋”的劉海泉那是同僚,都在壽膳房。

慈禧太后什么沒吃過?素菜就專好這一口。

用出自宮廷的手段放倒一兩個“阿三”算什么大不了的?

可沒想到啊,客人雖然吃高興了,等走了之后,回頭外交部卻把飯莊給告了。

說他們故意給客人吃葷,犯了外交錯誤。

敢情素菜有全素和半素之分,“張大勺”的徒弟光為顯擺了,沒過腦子就照本宣科了。

那燒豆腐里頭拿味兒,全是靠著一勺高湯,這要讓印度人知道不得紅了眼啊。

其實呢,當時陪同人員嘗了一口就發現這個疏忽了。

可客人已經入口,他也就沒法攔、沒法說了,只能事后匯報上級,再追究責任了。

自然,飯莊領導因此挨了批,豈能饒得了這小子?

經理就要給這小子處分,打發他干雜活去。

可當時這小子怕毀了前途啊,就哭著來求師父幫著說情。

要說“張大勺”氣歸氣,可也心疼徒弟的這份手藝,自己花費了小十年的心血啊。

于是就主動幫他分擔了責任,跟經理說也賴自己沒教明白,他這個當師父的也有責任。

要罰,干脆把他們倆人一塊罰得了。

只是這孩子還是留在灶上的好,干雜活就糟踐了。

就這樣,才把這小子給保住。

但“張大勺”是真沒想到自己教了個什么東西,他教的這個徒弟沒考驗過心性,純屬就是條東郭先生懷里的狼。

等輪到他出了事兒,這小子可一點沒講情面。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